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师说韩愈原文和译文(100句)

2023-04-13 18:44:00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师说

1、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3、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4、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5、文中虽也正面论及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和以什么人为师等问题,但重点是批判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6、师说|躬身入戏“护”新苗匠心独运铸“医”魂

7、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其郡望在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贞元十九年(803),因言关中旱灾,触怒权臣,被贬为阳山令。宪宗元和元年(806)召拜国子博士。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讨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后历任国子祭酒、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8、这一段的“立”,是为了下文的“破”。

9、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10、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1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2、一个QQ群,给你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和同行们互助交流,共同成长。

1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5、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16、”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17、物理学院物理学202丁嘉琪:老师,您就像阳光,您的温暖为我拂去前进道路上的阴霾,让远方的路变得明亮可期起来。

18、有三种对比: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对其子和对自身;对百工之人和士大夫。《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全文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20、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

二、师说韩愈原文和译文

1、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2、第二层(第3~5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3、作者 韩愈 朝代 唐

4、《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议论文,有着卓越的见解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原则,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

5、李氏子蟠,年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6、唉,古代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

7、如果逃课了那么你就应该如实地跟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为什么去逃课因为老师是能够理解现在学生的压力的适当的逃课老师也是能够接受的但是一定要如实的和老师说明逃课的原因并向老师保证今后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

8、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9、我也高三过。上高三之前,我对高三所有美好的传说,都赋予不信任。我不信任半天踢足球,半天上课,晚自习还睡觉的学生,会考上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我不信任平时交白卷的学生,高考忽然灵光乍现,考了满分;我不信任左手吉他,右手键盘的人,能考过专心致志的学生;我不信任翻围墙去上网的,学功课最灵光;我不信任家长从不过问的学生,心理最健康;我不信任今天经某位名师点穴,明天就逃出生天;我不信任高考会提供作弊的空间;我不信任高考会给予超常发挥的机会;。

10、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11、在《“议论文三要素”批判》精神的影响下,居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有的老师以为“古之学者必有师”是中心论点,有的老师以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是中心论点,有的老师则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中心论点,甚至有的老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是中心论点,当然也有的老师则是吱吱唔唔,语焉不详。之所以有这样的争鸣与困惑,就是大家心里都认为自己提出的那一个论点才可以算是“‘具有较高逼真度的论点’或‘新论点’”。教了十几二十年的书,讲了五六遍《师说》,居然连文章的中心论点也没有搞清楚,惭愧、困惑甚至羞愤之情溢于老师们之言表。

12、参与师说群,畅聊天下事

13、李氏子蟠,年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1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5、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

16、经历了2020年的云端相约,参与了上海市小学语文四年级“空中课堂”的录制,我以为那会是我人生中唯一的最特别难忘的经历。没想到时隔两年,我又重操“旧业”。不过,和2020年相比,这次的我底气十足,因为我有了新的秘密武器。

17、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1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9、茶师制茶师傅。清代郭柏苍《闽产录异》:“武夷寺僧多晋江人,以茶坪为业,每寺订泉州人为茶师。清明后谷雨前,江右采茶者万余人,手挽茶柯,拉叶入篮筐中,茶师分粗细焙之”。

20、第三层(第6~8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

三、师说原文及翻译一句一句的翻译

1、第1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标准。本段分为三个层次。

2、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全文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老师不会在意的,其实很多事只是你自己想的复杂了而已如果老师因为你不去而生气,这老师真不怎么样,你更不用在意你可以不说,或者你完全可以说,不想去了,如果你是家长,你可以说想让孩子自己好好学习,不想给他养成这种习惯,如果是你的老师,你可以说你想自己努力再试试祝你能解决烦恼,求采纳

4、第三层(第4~6句),阐述择师的标准。第6句是本段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5、《韩愈文集》的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

6、此文是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借此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不肯从师学习甚至讥笑别人从师的士大夫阶层,有着鲜明的针砭时弊的作用。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文章体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推动了乐于从师善于学习的社会风气。

7、shèng rén zhī suǒ yǐ wéi shèng ,yú rén zhī suǒ yǐ wéi yú ,qí jiē chū yú cǐ hū ? ài qí zǐ ,zé shī ér jiào zhī ,yú qí shēn yě ,zé chǐ shī yān ,huò yān 。bǐ tóng zǐ zhī shī ,shòu zhī shū ér xí qí jù dòu zhě ,fēi wú suǒ wèi chuán qí dào 、jiě qí huò zhě yě 。

8、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9、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10、启示: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

11、第3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12、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13、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1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15、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

16、什么是教育,无数人在追问这个千古的疑虑,却没有一定之答,可以说,它有无数种答案的。每一位成功的老师,都有自己的定义,那是“这一位”的家庭环境文化背景学习经历阅读书籍诸多因素决定的。

17、韩愈《师说》有五百四十九个字。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这篇文章非常有名,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

1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9、附注,人教社网站改版,本期仅数篇可见。其余文章期待改版后补发。

20、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四、师说原文及翻译

1、疫情虽然阻碍了我们的脚步,但拦不住四月的无限春光。春天已经来了,我们回归校园的日子也不远了……

2、首先是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和严密的逻辑所形成的夺人气势。作者对自己的理论主张高度自信,对事理又有透彻的分析,因而在论述中不但步骤严密,一气旋折,而且常常在行文关键处用极概括而准确的语言将思想的精粹鲜明地表达出来,形成一段乃至一篇中的警策,给读者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3、人教社教师教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4、人教网刊《师说》2013年第6期总第28期

5、“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教导,是老师用他们优秀的言传身教,填充了无数学生的梦想与希望。“教师博雅”新推出“师说”专栏,听老师们讲述“教”与“学”的动人故事。

6、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7、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真是令人奇怪啊!

8、jiē hū ! shī dào zhī bù chuán yě jiǔ yǐ ,yù rén zhī wú huò yě nán yǐ 。gǔ zhī shèng rén ,qí chū rén yě yuǎn yǐ ,yóu qiě cóng shī ér wèn yān ; jīn zhī zhòng rén ,qí xià shèng rén yě yì yuǎn yǐ ,ér chǐ xué yú shī 。shì gù shèng yì shèng ,yú yì yú 。

9、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0、爱新觉罗·玄烨《古文渊鉴》评《师说》:此文如常山蛇势,救首救尾,段段有力,学者宜熟读。

11、我向他们学习的是真理和知识,哪管他们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管地位贵贱,不管年纪大小,真理和知识在哪里,老师也就在哪里。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失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也就难了!古时候的圣人,他们的才智超过一般人远得很哪,尚且从师而求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从师求学为耻。

12、gǔ zhī xué zhě bì yǒu shībai 。dushī zhě ,suǒ yǐ chuázhin dào shòu yè jiě huò yě 。rén fēi shēng ér zhī zhī zhě ,shú néng wú huò ? huò ér bù cóng shī ,qí wéi huò yě ,zhōng bù jiě yǐ 。 shēng hū wú qián ,qí wén dào yě gù xiān hū wú ,wú cóng ér shī zhī 。

13、从“解惑”(道与业两方面的疑难)出发,推论人非生而知之者,不能无惑,惑则必从师的道理;从“传道”出发,推论从师即是学道,因此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4、先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指出圣与愚的分界就在于是否从师而学;再以士大夫对待自己的孩子跟对待自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小学而大遗”的糊涂作法;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与士大夫耻于相师作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智不及他们所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

15、在课堂上书写“铭记师恩”

16、师说新课改语文学习突破系统,名字挺长,不过确实不错,我大概在半年前给孩子买了一套,内容很丰富,而且四大名著等长篇著作也有专家朗读,孩子爱听,从而就爱读了,另外就是文言文和国学经典的学习,本来比较枯燥的,但里边有很多学习功能,就变得好学多了。说实话开始还挺怀疑的,抱着试试看,一千多元也不算贵的想法,目前来看算是选对了吧。

17、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8、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19、师说|一条批语引发的故事

2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五、师说原文

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2、线上学习过程中,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力?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学习自律?及时有效的线上学习评价是关键。通过实践,我发现运用智能工具可以提升学生线上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智能工具的有效使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奖章”颁发、学生个人学习报告……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在线教学的效率。“新式武器”的出现,让我这个信息技术“小白”每天提前1小时就来到班级群,拿出精心准备的预案和课件、电脑、平板与摄像机等“教学神器”一遍遍进行着直播预演。

3、师说|做好“黏合剂”,班级一家亲

4、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与他。

5、第2段和第3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中心论点。

6、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7、朱熹《朱子考异》:余观退之《师说》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其言非好为人师者也。学者不归子厚,归退之,故子厚有此说耳。

8、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9、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10、QQ群,群友成长的摇篮

11、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主张“以文为诗”,作诗力求新奇,且多议论。《全唐诗》存其诗十卷。有诗文合编《昌黎先生文集》。

12、势如风雨骤至,先声夺人。

13、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1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15、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16、接着,就分三层从不同的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17、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8、短短两天,我和大家一起忙碌着,一切都井然有序。真幸运,我的身边有这么一群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的老师,他们让我感受到了淡定和勇敢!

19、写下一段段“师”情“话”意

20、师说|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