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什么又名小戴礼记(100句)

2023-04-13 18:41:36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小戴礼记

1、该书原为解说《仪礼》的资料汇编,后经郑玄作注,使它摆脱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成为今本《礼记》。

2、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3、〖戴圣〗字次君,西汉梁(郡治在今河南商丘)人.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三人苦心钻研,各有所得,逐步形成自己的学说体系,成为今文礼学大师。戴德号称“大戴”,戴圣被称为“小戴”,二人合称为“大小戴”。

4、“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思想之不仅是重要治国思想,也是百姓尊崇的价值规范。千百年来,因为“礼”的存在,我们能够以恢弘的气度、自信的神态、端庄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形成了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家庭伦理等方面在内的“礼”文化。

5、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檀弓上》)有些篇章的结构看似开散,实以所表达的中心为主线,散而不乱。如:季武子寝疾,蟠固不说齐衰而入见,曰:“斯道也,将亡矣。士唯公门说齐衰。”武子曰:“不亦善乎!君子表微”及其丧也,曾点倚其门而歌。

6、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8、《礼记》全书多以散文撰成,一些篇章饶具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严谨,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从思想内涵来看,《礼记》一书虽然篇幅不长,但其所涵盖的内容却包罗万象,涉及了政治、律法、哲学、历史等社会日常的诸多方面,其中,尤为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时期的政治思想。比如,儒家对学习、传统、教育的主张,以及学以致用和积极入世的家国关怀等。

9、送礼要针对受礼对象的习俗文化区别对待。在中国的习俗中就比较偏爱一些表示祥瑞、喜庆之物。

10、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11、《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12、有些礼品可以在公众场合赠送,如表示祝福;而有些则在私底下赠送更有意义,如送给爱人。另外,“时机”也表现在受礼人的需求,所谓投其所好;比如朋友新店开业,就可以送一下表示招财进宝的礼品。

13、礼节人情是“礼”的重要内涵,送礼重要的是礼所代表的情谊,根据想要表达的不同的情谊选择不同含义的礼品。一般情况,表示祝福含义的礼品最为常见。

14、《虽有嘉肴》本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15、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檀弓上》)有些篇章的结构看似开散,实以所表达的中心为主线,散而不乱。如:季武子寝疾,蟠固不说齐衰而入见,曰:“斯道也,将亡矣。士唯公门说齐衰。”武子曰:“不亦善乎!君子表微”及其丧也,曾点倚其门而歌。(《檀弓下》)

16、礼最初是表示对上天、对神的敬意。后来演化为对他人的尊敬。《礼记》有言: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又如我们交际语言中自然会用“您”、“请”等谦语或敬语。可见自谦而敬人是中华礼仪文化的最重要特色。

17、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18、《礼记》的许多章节,高扬仁爱、正义、爱国、反对不义之政等进步思想,影响深远。

19、《大戴礼记》是西汉中期戴德编著的礼制著作。原有八十五篇,但今仅存三十九篇。

20、《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二、什么又名小戴礼记

1、戴圣精心讲授“礼学”,授徒颇多,曾传其学于梁人桥仁、杨荣等,于是,今文礼学“小戴学”又有了“桥、杨氏之学”。小戴对于传播和发展《礼》学有一定贡献,《小戴礼记》被列为儒家经典,“三礼”之唐时被称为“大经”,明时已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中的《礼》。该书在中国儒家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人研究和发展儒家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2、《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五经”之“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3、《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4、原文: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5、《礼记》在儒家经典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礼记》在曹魏时期升格为“经”,并在唐代进一步升格为“五经”之取代了《仪礼》的地位;《礼记》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并列,被尊为“四书”之一。

6、《小戴礼记》,即是今文《礼记》。《小戴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到汉朝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7、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8、《礼记》二则选自《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作者简介:戴圣,字次君,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人。 生卒年不详,世称小戴,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本《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成书于汉建初七年(公元80年)。

9、释义: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高兴不可过火。

10、《虽有嘉肴》出自《礼记》之中的学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如今所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11、赏析:《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12、《礼记》是儒家经典,有两种版本:一为西汉戴德所编,称《大戴礼记》;一为其侄戴圣选编,称《小戴礼记》,即通行本。该书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兼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地反映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礼记》全书共有49篇,其中关于婚丧祭礼的达17篇之多。这本书对于研究先秦以至秦汉时代的婚丧嫁娶制度、家族制度、社会风俗等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3、该书原为解说《仪礼》的资料汇编,后经郑玄作注,摆脱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其要言精义比起《仪礼》中的繁文缛节,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戴圣因此开创了“小戴学”。

14、归:指女子出嫁。恶(wù):憎恶。

15、《小戴礼记》亦称《小戴记》,即《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16、释义:玉如果不加雕琢,不会成为一件好器物;人如果不学习,不会通晓道理。

17、其实关于礼记的作者到底是谁,如今还没有一个非常确切的说法,过去人们认为李记是由先秦的理学家们一起著作的,但是现代的一些文学学家却认为,这有可能是在战国末期到汉初儒学家的作品,作者并非只有一人,因为著作的时代从战国延续到了汉代初期,所以这接礼记的内容应该是随着长期的传抄讲解,并且经过后人的加工,才变成了我们如今眼前的礼记。

1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9、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0、是故:因此,所以,这样一来。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

三、小戴礼记和大戴礼记的区别

1、独:老而无子的人。

2、《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

3、《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4、困:不通,理解不了。

5、《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6、《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

7、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礼尚往来已然成为中国人最日常的一种生活。送礼有诀窍,而这诀窍要先从“礼”的人文内涵讲起。

8、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

9、此文出自西汉戴圣所著的《礼记》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10、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成就卓著,史称戴德为“大戴”,戴圣为“小戴”,二人合称为“大小戴”。“由是《礼》有大戴、小戴、庆氏之学”。

11、孤:幼而无父的人。

12、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

13、原文: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14、《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的区别如下:

15、《隋书·经籍志》说,这批文献是河间献王从民间征集所得,并说刘向考校经籍时,又得到《明堂阴阳记》《孔子三朝记》《王史氏记》《乐记》等数十篇,总数增至二百十四篇。

16、注礼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17、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18、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

19、《礼记·学记》作者是乐正克。

20、戴圣将战国到汉初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等论著,编撰成书,被称为《小戴记》或《小戴礼记》。

四、大戴小戴礼记

1、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无数古圣先贤、风流人物、仁人志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千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铸成了我们民族的品格,书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礼记》又名《小戴礼记》,由西汉戴圣辑录、编纂而成,是一部记述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2、前人据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序》引郑玄《六艺论》“戴德传《记》八十五篇,则《大戴礼》是也”之语。成书于西汉末,作者为礼学家戴德(世称大戴)。

3、其中的要言精义比起《仪礼》中的繁文缛节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与其叔父戴德所编《大戴礼记》八十五篇(现存三十九篇)亦不相同。

4、《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5、释义:见到财物,不要贪求多得;遇到危难,不要轻易逃避。

6、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7、分(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

8、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

9、在《礼记·礼运》中,孔子把“天下为公”作为社会的终极目标,在那个社会,人人都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所以“礼”也是一种善意、爱心的表示。而最大的善,就是对他人的祝福。

10、《小戴礼记》:《小戴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11、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言:内尽于己,而外顺于道也。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如此之谓备。

12、戴圣,字次君,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人。生卒年不详,世称小戴,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本《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成书于汉建初七年(公元80年)。

13、此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14、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15、闭:用门闩插上。

16、释义:不祈求多积财富,以知识多为富有。

17、《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

18、(朝代)先秦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拓展资料:虽有嘉肴

19、《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五经”之“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20、《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隋书》《唐书》《宋书》等史乘的《经籍志》甚至不予著录。

五、为什么叫小戴礼记

1、我们也应该看到,“礼”对于我们所追求的和平发展环境大有裨益。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在国际上推动“礼”观念的传播,宣传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与各国加强沟通、增进了解,为营造崇“礼”、稳定的国际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2、《兑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3、释义:受了屈辱而知道耻辱的人,就近于勇敢了。

4、西汉初,河间献王得到孔门弟子和后学者关于礼学的著作共一百三十一篇。西汉晚期,刘向考校整理经籍,于上述书中检得一百三十篇,又检得《明堂阴阳记》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记》七篇,《王史代记》二十一篇,《乐记》二十三篇,共二百一十四篇。戴德删去其中重复的部分,合而辑之为八十五篇,这就是《大戴礼记》。戴圣又将《大戴礼记》加以删节整理为四十九篇,这就是《小戴礼记》,便是今天所看到的《礼记》。

5、贤者的祭祀,一定会得到鬼神所赐的福,但这个福,不是世俗所说的福。贤者的福,是备的意思。而备字咋讲呢?是一切事情都顺着理办的意思。无所不顺,这就叫备。其意思是说,对自己,按着良知行事;对外界,按着道理行事。忠臣的事奉国君,孝子的事奉双亲,其忠其孝都来源于一个顺字。

6、释义:广泛地学习,仔细地探究,谨慎地思考,明确地辨别,最后要切实地去实行。

7、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8、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

9、《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10、释义: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

11、释义:喜欢学习的人,就和聪明相去不远了。

12、戴圣,字次君,生卒年不详,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兰考县、民权县),生于梁国睢阳县(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

13、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14、书中大量记载了包括称谓、辞令、服饰、丧祭、教化、礼俗等在内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对于读古书是难得的文化宝库。

15、《小戴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16、文中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17、谓:叫做。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同:有和、平的意思。

18、《小戴礼记》亦称《小戴记》,即《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汉民族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19、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办。”其此/之谓乎?

20、大部分人认为世间流传的礼记为《小戴礼记》。先秦学家在学习礼仪的同时,也做了一些关于李的参考资料,后来渐渐的变成了一本关于礼仪的记载。到了西汉时期,这些礼仪仍然被口述相传,但是却没有独自编程的一本书,从先秦到西汉时期,这些关于礼的记载都是由礼学士家世代传抄,但由于每个人的看法和眼光不同,所以总会将这些礼仪根据实事而有所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