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欣赏(100句)
一、古诗词欣赏
1、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
2、“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鞞靫”是装箭的袋子。
3、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4、风雨过后,回首走过来的路,才发现也不过如此。只要你坚定前进的方向,或者说,归去的方向,那你又何须去管他路途上是风雨还是晴天。
5、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
6、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7、首联,诗人直言今日芒种,并带出芒种三候之一候:螳螂生。螳螂,草虫也。因能捕蝉而食,故名杀虫;因飞捷如马,又叫“天马”;因前二足如斧,又叫“斧虫”,名字并不统一。
8、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9、“呜呼”后言及“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即什么时候眼前能高耸着广厦千万间,让天下的人都能够安安稳稳的,那么即便只有我杜甫的茅屋破了,我自己冻死了我也心甘情愿,即所谓“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0、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
1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12、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13、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14、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
15、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
16、雄伟的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遥望蜀地,穿过迷茫的风沙好像能望见泯江的五个渡口。
17、下面我们分析第三段,第三段他写到狂风之后,大雨接着又来了,诗人家里到处都漏雨,由此通宵难眠的情景。其诗云“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大风过后大雨来了,“俄顷”就是一会儿,在大风和大雨之间有一个短暂的沉寂的空歇,而等大雨来了以后,诗人的屋子里到处都漏了,他写的是“布衾多年冷似铁”,被子冷得像铁一样僵硬,用“铁”来形容被子,可见这个被子是多么的破旧,也不知盖了多少年,还没法把它换一换。
18、这两句诗还好在它不单写景,而且寓情于景。
19、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20、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
二、高考古诗词欣赏
1、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作者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2、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3、《北风行》就属于这后一类。
4、水清的池子里,莲花静静绽放;炎热的南风中,暑雨别有情致。
5、此诗表达作者在秋夜对隐居朋友的思念之情。前半首写作者自己,即怀人之人;后半首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丘丹,即所怀之人。
6、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7、《岳阳楼记》范仲淹〔宋代〕
8、诗词鉴赏中的点染手法就是先点出主体重点,然后再对其细节进行详细的渲染描写..“红藕香残玉簟秋”: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
9、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出外做官的人。
10、贞元九年,孟郊应进士试,再下第。此时泪眼看花,彻夜难以入梦。他再次提笔写下了心中的辛酸:
11、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2、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
1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14、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15、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16、凡在本次大赛中指导学生获奖的教师,将获得“优秀辅导奖”;积极组织学生参赛的学校,将获得“优秀组织奖”。
17、接下来第三联颈联中描写的对象由动物转向了植物花草,花和草虽然不像莺和燕那么富有活力,但是一个“乱”字写出了春花初绽、来日方长。一个“浅”字道出了春草初长,不可限量,都显示了它们的生命力。更精彩的是诗人把游人也融进了画面,“迷人眼”、“没马蹄”,不仅令人欣喜,而且让我们也切身体会到了欣欣向荣的新意。
18、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19、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仿佛中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
20、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三、古诗词欣赏广播稿
1、诵读专家:宋怀强(上海戏剧学院播音主持系主任)
2、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3、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6、?掌握古诗词常见情感
7、而幽州苦寒已被作者写到极致,则长城的寒冷、征人的困境便不言自明。
8、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9、(2分)长烟/落日/孤城闭(2分)(D)(2分)“异”;孤寂荒凉。(2分)忧思难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哀伤流泪。浓浓的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解析)略
10、元二:姓元,排行第作者的朋友。
11、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12、在芒种节气中,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开始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他鸟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阴气出现而停止鸣叫。
13、清晨告别白云之间的白帝城,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能到达。
14、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朝代:先秦作者:孟子及其弟子选自《孟子·告子下》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6、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17、赏析: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此情此景,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18、这是一首咏梅词,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19、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20、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四、经典古诗词欣赏
1、古诗词指诗和词的集。诗词的分别:时间上讲,一般认为诗开张在战国,词发于残唐五代。大体上没什么不同,只是古诗词表意比古词更明确一些。古诗宽泛讲就指古代的诗歌,它包括了古体诗、绝句、律诗、词等等,算是个总称。而古诗词多了个诗字,更明确的表达出诗的内容
2、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3、分辨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
4、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意思是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葡萄美酒”,是以葡萄酿造成的美酒;“夜光杯”,指一种光能照夜的白玉琢成的酒杯。此句以奇丽的彩笔描绘出豪华的场面,并富有西域的特色。次句“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琮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琵琶是西域盛行的乐器,诗人用来渲染西域色彩。“马上催”的“催”字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是催饮,有的说是催人出征,或解释为急促弹奏之意。从全诗风格来看,还是以催饮为宜。
5、谁言春物荣,独见叶上霜。
6、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7、深秋季节西墙外寒蝉不停地鸣唱,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
8、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9、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10、王琦注:“鲍照有《北风行》,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李白拟之而作。
11、翻译:秋风凄清,秋月明朗。风中的落叶时而聚集时而扬散,寒鸦本已栖息也被这声响惊起。盼着你我能再相见,却不知在什么时候,此时此刻实在难耐心中的孤独悲伤,叫我情何以堪。如果有人也如我这般思念过一个人,就会明白这种相思之苦。想起你的时候数不胜数,孤单的时候则陷入了更加漫长无休无止的相思中。早知道如此牵绊我的心,不如当初不相识。
12、简简单单一句话,道尽了古今多少人的愿望。就像那首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其实啊,人生在世,求什么呢,若有一个人,愿意与你生死相随,这一生,也就够了。
13、最后五句可以说是最后一段,他写诗人在不眠之夜所产生的宏伟的理想和美好的愿望。彻夜难眠、苦苦思索之际,诗人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即如果有广厦千万间,覆盖和庇护着天下的穷苦的人,使他们都能够非常的欢乐、温暖。“风雨不动安如山”,风不打头雨不打脸,诗人他从自己眼前不幸的遭遇想到了长久的不幸,从自己的不幸想到了天下人民的不幸,从而产生了一种甘愿为天下人民的不幸而牺牲自己的这样一种伟大的情操。
14、立夏•古诗词赏析小满•古诗词赏析
15、但这首《北风行》还略有不同,它对北风雨雪的着力渲染,倒不只为了起兴,也有着借景抒情,烘托主题的作用。
16、”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烛龙栖息在极北的地方,那里终年不见阳光,只以烛龙的视瞑呼吸区分昼夜和四季,代替太阳的不过是烛龙衔烛发出的微光。
17、兰苑:美丽的园林,亦指西园。
18、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19、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0、赏析: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五、语文古诗鉴赏
1、风流儒雅:指宋玉文采华丽潇洒,学养深厚渊博。
2、尾联这最后两句由物又回到了景,描绘了杨树绿荫的演绎下的白沙堤。这座堤位于湖东,最适合游人漫步,所以使诗人按捺不住地抒发了最为喜爱的感情。附带说一下,不少人认为白堤是白居易兴建的,可是你看这首诗,它是作者初到杭州不久写的,里面明明白白地写着“白沙堤”,可见在他之前早就有了,所以我们再也不能因为对白居易的爱戴而以“白公堤”来替代白沙堤了。
3、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4、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5、这首诗是作者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写的。先来看标题《钱塘湖春行》,“钱塘湖”就是西湖,这正是早春的天气,作者在西湖边上信马游春,悠然自得,用舒展的笔触艺术地记录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使读者感到盎然的春意扑面而来。
6、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四:《题西林壁》
7、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8、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9、此诗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表达自己的感受。前两句点出登原游览的原因:由于黄昏日暮心情不适,便驱车登上古原;后两句极力赞叹晚景之美:在夕阳余晖照耀下,涂抹上一层金色的世界。
10、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11、暑雨:盛夏所下的雨。
12、颈联是全诗的核心,强调友谊的真诚与持久,鼓励友人乐观对待人生,展现出诗人的宽广胸襟;尾联继续劝勉朋友,壮其行色,鼓其勇气。
1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4、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15、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16、除关注后第一次参与外,用户后续不必再通过活动介绍页面,也不必再选填个人信息。直接点击“成长学习平台”下方“赏析答题”和“诵读打卡”按钮,即可继续参与活动。
17、永远是这样,人的心啊,看过辽阔的大海,就看不上寻常的小溪小河了,去看过巫山的云,就不觉得其他地方的云是云了。所以其实不要太早遇见好男人/好女人,因为万一捉不住他/她,你会一辈子都活在这句诗句里。
18、书写专家:王宜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19、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
20、飞盖:飞驰车辆上的伞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