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中也字意思用法全部(100句)
一、师说中其字意思用法全部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2、(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
3、特殊句式(固定格式)(译文略)
4、(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5、(3)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6、为答案(1)—⑤(2)—③(3)—④(4)—②(5)—①
7、村民贾承包村里的莲花池,并且把他转让给了邻村人。有人向村委会举报村民贾让“肥水流到了外人田”。村委会主任来判断这个事情,当他知道外村需要扶持时,就说:“什么转包不转包的,是就是,不是也是,毕竟远亲不如近邻嘛!”
8、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9、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
10、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承接、修饰、因果、目的关系。例如:
11、(7)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12、两个“其”分别作分句主语,前一个相当于“它”,代指上文的“山洞”;第二个“其”相当于“他们”,代指上文的“游人”。
13、你好!《师说》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之”字是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14、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15、凝固结构“所谓”:这是一个形容词性的结构,是后面的“者”字短语的定语,可译为“所说的”。
1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所”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7、一群醉汉喝高了,在公园的莲花池里吐了一池脏东西。公园的管理员看见了,生气地说:“呆痴啊,你们?喝这样干嘛?这莲池里的金鱼是美国总统赠送的,明天如果活着,就算了;如果你们吐的东西把金鱼醉死了,你们就等着进拘留所吧!
18、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者”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9、中国其果老矣乎。——清·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20、先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指出圣与愚的分界就在于是否从师而学;再以士大夫对待自己的孩子跟对待自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小学而大遗”的糊涂作法。
二、师说中也字意思用法全部
1、 那里面的:其中。只知其不知其二。
2、译文:唉!这是真的呢?还是做梦呢?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3、应该是出自《师说》吧。“其”应该是一个语气词,表示反问或者推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岂”、“难道”“也许”
4、(1) 用作语助。
5、(3)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若”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7、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8、①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并列,并且)
9、狐谓狼曰:“羊肉其鲜乎!君其有意,叼其一而啖之,得饱其口福。”狼曰:“其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无闻邪,其畏主人邪?及其嬉逐,愿为一雪其耻。君其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10、(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1、之答案(1)—⑤(2)—②(3)—④(4)—③(5)—⑦(6)—⑧(7)—①(8)—⑥
12、而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
13、译文:你都跑了一千多里路了,难道还有谁不知道的吗?
14、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
15、(2)(令狐楚)长期在并州,熟悉当地民情风俗,顺随百姓认为有利的事因势利导。(译出大意给2分,“练”“因”每译对一处给1分)
16、用作介词,译为“因为”“被”“给“”对“”向”。
17、待定病危,什么哪里原因,福星洞前兽,多么怎么为什么
18、(8)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9、(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20、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第三人称,他)
三、师说中的其字
1、其济,君之灵也。(《左传》)
2、(6)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并序》)()
3、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
4、(10)其自视也,亦若此也。()
5、虽僻远其何伤。——《楚辞·屈原·涉江》
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7、(13) 又如:正当其时
8、行(1)同行,行走(2)实行,执行。(3)副词,即将。(4)辈分。(5)运行。
9、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韩非子·初见秦》
10、(7) 他的 (his)
11、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官至吏部侍郎,卒谥(shì)文,世称韩吏部,韩文公,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主要作品为《师说》《马说》《原毁》《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结为《昌黎先生集》。他主张恢复先秦两汉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的骈体文,主张文章内容的充实,并“唯陈言之务去”。在诗歌创作上主张“以文为诗”,力求新奇。
1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13、群聚而笑之,表修饰,不译。如是而已,而已,语助词,翻译为“罢了”。
14、用作介词,译为“由于”“带领”“把”“依据”“按照”“凭借”“用”等。例如:
15、小说阅读——人物类题型
16、该句译为: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干脆走开了,其中的另一只狼像狗似地坐在(屠夫)面前。“其”作“其中”来解。
17、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标志;状语后置句,“于”表状语后置。
18、(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9、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20、(4)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四、师说中其字的用法
1、(1) 如果,假设 (if)
2、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3、特殊句式。判断句式类型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4、(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小学而大遗,表转折,翻译为“但是”(或可解释为表并列,不译)
6、(4)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史记·货殖列传序》)()
7、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带领)
8、(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9、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对)
10、人非生而知之者,表承接(顺接、顺承),不译。
11、⑤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因果)
12、(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3、(2)其皆出于此乎?()
14、B.楚以父掾太原,有庭闱之恋儿之成,则可待乎
15、连词并递和让步,副词将要暂姑且
16、(4)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
17、副词可以放在形容词、动词前面或句首。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可以译为“怎么”“为什么”。
18、(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19、A.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20、两个并用,表选择,是……还是
五、师说中其的意思
1、(1)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2、(14) 这样,如此 (such)。如:不乏其人;其然(如此)
3、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曾精通音频,于是便顺成
5、(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6、诸君其筹之。(《方腊起义》)
7、(4)范增说项羽曰(《鸿门宴》)()
8、D.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侄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9、(8)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10、其,读音(qí),声母q,韵母i,声调2
11、(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12、②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反诘,难道)
13、用作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例如:
14、(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5、A.弱冠,古时男子20岁,需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16、孔子师郯子、苌弘……(老师——以……为老师)(《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羞耻——以……为羞耻)(《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以……为老师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应该就这几个了)
17、行(1)党徒(2)步行。(3)门徒,徒弟(4)副词,白白地。(5)副词,只是,仅仅。
18、(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19、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递进)
20、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