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古文原文及翻译(100句)
一、促织古诗文网
1、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2、“今休说”三句,今昔相较,感慨深远。今日的寂寞凄苦与儿时的欢乐情趣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对比的刺激下,正是欲扬还抑,欲展还收,欲说还休啊。张鎡于淳熙十四年(1187)自直秘阁、临安通判称疾去职,在家闲居,不免有孤寂之叹,所以末句也非浮泛之语。
3、五上:课后习题答案(全上册)
4、六上:全册生字笔顺动画(暑假练字专用)
5、120两小儿辩日/《孟子·告子》
6、 斜月入前楹,迢迢夜坐情。
7、27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
8、莎底促织声更苦,唧唧唧唧声转高。――出自董嗣杲《午阴坐清足轩》
9、新学期:最适合晨读的8本书
10、2021秋·古诗文晨读
11、跟着“名家特级”:读《西游记》
12、上阕写听到蟋蟀声的感受。
13、译文: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14、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15、104菩萨蛮大柏地/毛泽东
16、“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人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17、6年级“130篇古诗文”手绘思维导图
18、36采莲曲/(唐)王昌龄
19、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著旅人心。――出自唐・贾岛《客思》
20、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二、促织古文原文及翻译
1、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祖籍建阳。原姓李,后嗣于龙泉叶氏,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南宋建炎三年(1129),颖士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家业中衰,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光宗至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3、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4、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赌博,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上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县官又把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公差。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高价出售。乡里的差役们狡猾刁诈,借这个机会向老百姓摊派费用,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
5、17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6、促织?时人要主,贪财饶大虫辛苦。――出自贾似道《促织论赋》
7、110伯牙鼓琴/《吕氏春秋·本味》
8、11池上/(唐)白居易
9、2021秋·快乐读书吧(视频)
10、83读书有三到/(宋)朱熹
11、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突然)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通“又”)咫(八寸)。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不久)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止)(于)冠上(省略+状后),力(名状,用力)叮不释。成益(更加)惊喜,掇置笼中。
12、2021秋·快乐读书吧(PPT)
13、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14、微云初月澹层城,络纬声连促织清。――出自喻良能《秋日有怀仲文季直二弟》
15、2021秋·单元评价表
16、螳?相拒立,促织如可听。――出自梅尧臣《叔治遗草虫枕屏》
17、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
18、77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19、银河西南注,促织近堂奥。――出自张耒《十三夜风雨作暑气顿尽明日与晁郎小饮》
20、2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三、促织的诗意
1、55出塞/(唐)王昌龄
2、★配合统编教材最新古诗文读本!
3、篝灯促织永夜忙,悔杀比邻日长语。――出自岳珂《观物四首・蛩》
4、鉴赏:《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5、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6、本段先点明成名充“里正”是受里胥的陷害,以至家业败落,“薄产累尽”。面对征促织,他既“不敢敛户口”,又“无所赔偿”,形势逼迫下,只好自行捕捉,又无所得,苦受杖刑,只有“转侧床头,惟思自尽”。这部分概写故事发端,点出成名因“征促织”而遭受的苦难,同时表现出他“迂讷”、忠厚的性格。
7、16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8、成名献促织,宫中试斗进一步展示了小虫非凡的才能(不只善斗,且能闻乐起舞),成名因得厚赏而巨富。成子复苏之后“自言身化促织”的交代点明了神异促织的来历,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与神奇色彩,同时也更加深了故事的悲剧性。在官府逼迫之下,成子自杀后还要魂化促织以供玩赏,方能解脱一家的苦难,这就更加表现出所受迫害之深,对荒淫残暴的封建统治者是一个有力的抨击。这一喜剧结尾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9、30赠刘景文/(宋)苏轼
10、14梅花/(宋)王安石
1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境,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绵长。
12、二上:课后习题答案(全上册)
13、99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14、新高一暑假讲义(第2版)
15、异史氏:作者自称。《聊斋志异》里边有许多怪异的事,所以称异史。贴妇:把妻子做抵押品去借钱。贴,抵押。独是:唯独这个。以蠹贫:因做书虫而贫穷。蠹,蛀虫,这里用来比喻侵耗财务的胥吏。令尹:县令,府尹。这里是沿用古称。恩荫:得到恩惠荫庇。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一个人升天,连他的鸡犬也成仙。比喻一个人发迹了,同他有关系的人都跟着得势。
16、据姜夔《齐天乐》咏蟋蟀的小序,张鎡这首词是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在张达可家与姜夔会饮时,听到屋壁间蟋蟀声,两人同时写来交给歌者演唱的。
17、漙(tuán):露水多。宝钗楼:唐宋时咸阳酒楼名。土花:青苔,苔藓。劝:催促。机心:原指机巧功利之心。这里是说蟋蟀为“劝织”而煞费苦心。灌穴:古时抓蟋蟀的一种方法,将水灌进蟋蟀穴,逼迫蟋蟀出来。敛步:脚步很轻。华堂:精美的厅堂。亭台:指盛蟋蟀的笼子笼巧妆金:因笼子小巧而涂金色。渠:它。
18、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19、林中雨散早凉生,已有迎秋促织声。――出自唐・皇甫曾《张芬见访郊居作》
20、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四、促织古诗及翻译赏析
1、? 吟残庭际月,冷怯草根霜。
2、这首诗是写秋夜所见之景,由此引发思乡之情。全诗的意思是: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入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什么是“促织”促织是秋天常见的鸣虫,学名叫作蟋蟀,全球约有一千四百种,我国已知有三十种。因为其鸣声好像织布时织机发出的响声,在半夜鸣叫仿是佛催促人们去织布,所以称之为促织,还有催织、趋织、斗鸡、夜鸣虫等别名,但最出名的叫就是俗称的“蛐蛐儿”。有哪些著名的“促织诗”历来诗人咏促织的诗有不少,都是借促织来表达某种思考或营造某种氛围。
3、122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4、原来,促织的由来出自一条谚语:“促织鸣,懒妇惊。”(见三国吴人陆玑(陆元恪)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那时,楚人称蟋蟀谓之“王孙幽人”,谓之“趣(促)织”,督促之言也。俚语曰:趋织鸣,懒妇惊。风紧秋寒,过冬的服装不可再迟缓,促织鸣唱即是节气已到,仿佛催促懒情的妇人该做针线女红,织布成衣。
5、能以神卜:能够凭借神力占卜。红女白婆:红妆的少女、白发的老婆婆。爇香:点燃香。翕辟:翕,合。辟,开。竦立:恭敬地站着。无毫发爽:没有丝毫差错。食顷:吃一顿饭的工夫。兰若:寺庙,即梵语“阿兰若”。青麻头:和下文的“蝴蝶”、“螳螂”、“油利垯”、“青丝额”,都是上品蟋蟀的名字。
6、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没有考中秀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己去寻找,希望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捉到一只。”成名认为这些话很对。就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破墙脚下。荒草丛里,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最终没有成功。即使捉到三只,也是又弱又小,款式上不符合。县官定了限期,严厉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来覆去只想自杀。
7、“静听”五句写蟋蟀的鸣声和听者的感受。“断续”、“微韵”是蟋蟀鸣声的特点,“转”则有音调抑扬顿挫之致。“寒”与“凄咽悲沉”是词人听来的主观感受。“争求侣”与“殷勤劝织”,是词人对蟋蟀鸣声的理解和想象:蟋蟀鸣,一是为了求侣,二是为了促织。蟋蟀的鸣声伴随和推动着织女纺织到晓。
8、乌牙黑脸肚如粉,此物正是促织王。――出自贾似道《纯白》
9、125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10、跟着“故事表格”:读《水浒传》
11、识者若逢此促织,这般号作大将军。――出自贾似道《论龟鹤莆》
12、“静听”五句写蟋蟀的鸣声和听者的感受。“断续”、“微韵”是蟋蟀鸣声的特点,“转”则有音调抑扬顿挫之致。“寒”与“凄咽悲沉”是词人听来的主观感受。“争求侣”与“殷勤劝织”,是词人对蟋蟀鸣声的理解和想象:蟋蟀鸣,一是为了求侣,二是为了促织。《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九引陆机《毛诗疏义》谓蟋蟀:“幽州人谓之促织,督促之言也。里语曰:趣织(即促织)鸣,懒妇惊。”破,尽也,煞也,与杨万里《题朝英进斋》诗“用破半生心”的破字用法相同,犹言促尽、促煞用词精当。蟋蟀的鸣声伴随和推动着织女纺织到晓。
13、像袁枚一样成为“叙事高手”
14、梦梭抛促织,心茧学蜘蛛。――出自唐・温庭筠《病中书怀呈友人》
15、89游子吟/(唐)孟郊
16、第三部分(第4段),故事的发展:写求卜得虫为成名一家带来解脱苦难的希望。
17、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18、驱丰隆以为庇从兮,望舒月以临耶?
19、促织吊青灯,远梦惊初觉。――出自元・善住《卜算子》
20、51题西林壁/(宋)苏轼
五、促织 诗句
1、促织鸣已急,轻衣行向重。――出自唐・王维《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
2、第六部分(第9段),作者的评语。
3、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
4、有古陵蔚起:有古坟高起。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的样子。蹲石鳞鳞:蹲踞着的一块块石头像鱼鳞排列。冥搜:用尽心思搜索。冥:深。趁:赶。蹑迹披求:追(蛤蟆的)总计,拨开(丛草)寻求。蹑,悄悄追随。披,拨开。虽连城拱璧不啻也:即使价值连城的宝玉也比不上。拱璧,大璧,极言其珍贵。啻,止。蟹白栗黄:蟹肉和栗肉,指蟋蟀吃的精饲料。
5、草根促织有底忙?缣衣未赎还慨慷。――出自南宋・陆游《七月十七日大雨极凉》
6、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7、高二(上)讲义(第2版)
8、翅紫牙湾如桑剪,此虫名号促织王。――出自贾似道《红头紫》
9、我31年前的“手写备课本”
10、2021暑假·创意设计
11、梧桐上阶影,蟋蟀近床声。
12、从失促织到失爱子是情节的深入发展,加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成子投井自杀的悲剧,其原因不过是毙一蟋蟀,这充分反映了官府贪暴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之深。行文至此,着意写出成名夫妇的感情变化:由惊怖(“如被冰雪”)到“怒索儿”,得尸于井又“化怒为悲,抢呼欲绝”,然后又转入深深的忧虑(“相对默然,不复聊赖”)。这惊、怒、悲、忧的一系列感情变化,更增强了悲剧气氛。待发现爱子“气息然”,又陷入更深的焦虑。“忽闻门外虫鸣”是情节的又一转折,出人意外,追寻之下得小蟋蟀。在此写了小蟋蟀的形状: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写了它动作的迅捷、飘忽;又写了“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对成名似乎有感情,以此表示促织的异乎寻常,暗与成子化身促织相呼应。
13、31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14、97乡村四月/(宋)翁卷
15、豪华版:“眉批式”班级单元习作集
16、下阕追忆儿时捕蟋蟀、斗蟋蟀的情趣,反衬今日的孤独悲苦情怀,充满不胜今昔之感。“儿时”五句,写捕蟋蟀,最为后代词人所激赏。“呼灯”二句,刻画入微。“任满身”二句,尤为工细。贺裳《皱水轩词筌》评论说:“形容处,心细入丝发。”它将儿童的天真活泼以及带着稚气的小心和淘气,纯用白描语言,细细写出,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周密称之为“咏物之入神者”(《历代诗余·词话》引)。“携向”二句,写斗蟋蟀。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每秋时,宫中妃妾皆以小金笼闭蟋蟀,置枕函畔,夜听其声。民间争效之。”从捕蟋蟀写到斗蟋蟀,补足当时情事,笔势连贯,一气呵成,为下面的感慨蓄势。
17、“知有儿童挑促织”的“促织”意思是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出自宋代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全诗: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18、39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19、五上“快乐读书吧”:阅读指导与超级书单
20、日落村虚烟霭青,草根促织晚先鸣。――出自张耒《遣兴次韵和晁应之四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