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促织原文翻译对照(100句)

2023-01-28 19:30:16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促织原文一一对应翻译

1、选择性必修上册《四章》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2、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3、⑤古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指出)和“示”(示意给人看)

4、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5、(HerbertA.Giles,译)

6、“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7、中国“二十四节气”如此诗意!

8、(央视新闻)30个取自《楚辞》的人名,有韵且美

9、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10、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11、作者通过对轩室前后变化的描写,以及一些生活琐事的回忆,表达了对家世衰微的伤感,对已逝亲人的思念,流露出对自己功业无成的愧疚和慨叹。

12、D.作者感慨时光易逝,往昔不再,人的生命的长短都由造化的安排,最后都会消失。所以作者才发出“岂不痛哉”的感叹。

13、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

14、③韵母相同(叠韵通假)。如“信”通“伸”。这一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山重水覆疑无路”的时候,扫除古文阅读上的障碍。这里,再略举几例说明这种现象。

15、⑤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梁君臣之首”是名词性短语,作宾语,而“函”带这个宾语,由此可推知“函”此时应由名词(“匣子”)活用为动词,可理解为“用匣子装”。

16、③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7、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18、"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19、(4)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20、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C项,“汝识之乎”的意思是你知道那些典故吗?“识”通“志”,记,记住。故选C。

二、促织原文翻译对照

1、如高考试题要求选择文末“子访得之”的“访”字的意思:A.咨询,B.探望,C.寻求,D.访问。联系上下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子,自己生前曾购置有“千头木奴”,只有“寻求”一义合适,其余三个义项均不合文意。

2、(3)“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如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杀、紫纹、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中“自信”应理解为“信自”。

3、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未考中秀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己去寻找,也许还有万一找到的希望。”成名认为这些话很对。就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破墙脚下。荒草丛里,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最终没有成功。即使捉到三只,也是又弱又小,不合规格。县官定了限期,严厉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来覆去只想自杀。

4、(7)…之谓也,…说的就是…

5、(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6、“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7、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8、④臣密今年四十有祖母今年九十有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9、从失促织到失爱子是情节的深入发展,加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成子投井自杀的悲剧,其原因不过是毙一蟋蟀,这充分反映了官府贪暴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之深。

10、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

11、(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12、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师说》)——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3、乙的大意:游人朱大要到武陵去,分手时,我将价值千金的宝剑赠送给他,用以表达我平素对朋友的一片真心。这是写“朋友”。

1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5、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16、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

1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手法分析鉴赏的能力。

18、选择性必修上册《兼爱》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19、如:“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20、C.盖规之也(选自《刘羽冲泥古不化》)

三、促织原文一一对应翻译

1、(4)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东西。

2、(1)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

3、(1)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5、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6、②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孰”通“熟”,义为“仔细”。

7、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8、(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9、(答案)摄乎大国之间以俟君子风乎舞雩覆压三百余里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10、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

11、⑥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12、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13、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教育(常识+成语+诗歌赏读+诗歌鉴赏题)

14、C.奈何取之尽锱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15、例:“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闻名遐迩”这个成语大家很熟悉,“迩”对应“远”。把“近”的意思套进原句去,语意很通顺。因此,可推知,此句中的“迩”也是“近”的意思。这样的例子很多,如:

16、B.那一队一队热闹打饭的同学和故意来晚避免与同学见面的人对比鲜明,表明同学间阶层分明,界限明显。

17、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18、(文化常识题)答题技巧

19、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20、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

四、促织原文注释

1、B、昼则默诵,夜则闭户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3、惟命是听、惟利是图(成语)

4、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

5、“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6、A.鼓瑟希,铿尔B.翼日进宰C.技盖至此乎D.廊腰缦回

7、D.《归去来兮辞》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自号“五柳先生”,是我国三国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

8、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9、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10、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11、本段先点明成名充“里正”是受里胥的陷害,以至家业败落,“薄产累尽”。这部分概写故事发端,点出成名因“征促织”而遭受的苦难,同时表现出他“迂讷”、忠厚的性格。

12、人民日报:32首经典诗词,领略千古中国年!

13、(1)句中“抑耗”的意思是抑制、减少。结合上下文看,“其实”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应翻译为“它的果实”。

14、他高兴地收养了它,准备献给官府,但是心里还很不踏实,怕不合县官的心意,他想先试着让它斗一下,看它怎么样。

15、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6、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

17、(参考答案)(1)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

18、高一必修下册《鸿门宴》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19、⑤句中“梁君臣之首”是名词性短语,作宾语,而“函”带这个宾语,由此可推知“函”此时应由名词(“匣子”)活用为动词,可理解为“用匣子装”。

20、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

五、促织翻译一句一译

1、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2、(26)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3、得无……一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一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4、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5、谭学纯,朱玲,肖莉.200修辞认知与语用环境(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6、以为;从而;至于;祖父

7、提醒注意: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子,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8、抓中心句、找关键句。

9、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司马迁《鸿门宴》)

10、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11、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

12、c.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13、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己去寻找,希望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捉到一只。”

14、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15、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16、敢,还是不敢?肯,还是不肯?忍,还是不忍?——词同义反类诗歌鉴赏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18、(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3分)

19、修心!《论语》名言60句,值得反复品味!

20、C.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而立,指四十;不惑,指三十;耄耋,指八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