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代手法的古诗词(100句)
一、借代手法的古诗名句
1、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4、■□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
5、“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6、■□映衬,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相类或相反的关系,以次要形象映照衬托主要形象的修辞手法。
7、寓情于景,以悲景写哀情,比兴。用在秋风苦雨中黄叶飘落的树比喻昏灯之下风烛残年白头老人。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用上句“雨中黄叶树”引出下句“灯下的白头人”,由物到人是比兴,因为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
8、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杜牧《寄远》)
9、开头两句,作者抬头仰视,只觉峭壁插云,好似倚天挺立一般;低头俯瞰,只觉悬崖千尺,直逼江渚。这开头两句,一仰一俯,一上一下,雄伟壮丽,极富立体感。接下来,作者骋目四望,由近及远,又见东、西梁山(亦名天门山)似两弯蛾眉,横亘西南天际。
10、如宋代诗人邵康节的《花乡村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1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12、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1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1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5、语言学界普遍认为,修辞是修饰文词或词语的基本手法,修辞是使语言表达产生美感效果重要手段。“修辞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修辞实际上是语言的一种属性,在很大程度上没有修辞就没有语言。下面讲两个大问题。
16、■□双关也称隐语或者谐音。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17、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1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9、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0、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诗人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尽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所以说“新”与“旧”的对比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徐兰《出关》),诗人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二、借代手法的古诗词
1、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2、以动衬静,虚实结合,借景抒情(以哀景写哀情),对偶。诗人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像看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描写环境的凄清。
3、衬托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修辞。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反衬一般又包括动衬静、声衬寂、乐衬哀。如“蜀僧抱绿绮,西下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浚弹琴》),第四联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衬托了琴声的魅力。“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苏轼《阮郎归?初夏》),尾句以棋声衬托了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陈维崧《醉落魄?咏鹰》),诗人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了鹰的形象。
4、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5、高考重启百日冲刺,你的语文还有救!
6、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7、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8、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9、夕阳欲颓,沉鳞竞跃——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袁宏道《满井游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10、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
11、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2、必修下《烛之武》知识点梳理
1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宋代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4、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5、古诗鉴赏答题技巧三:思想情感类
16、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1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以帆船的突出部分“帆”借代整个船)
1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通“哪”)
19、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
20、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其中“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言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不然。主人在岸客人在船,这样举酒饯行就可笑了。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其中“烟”与“月”互补文见义。即“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并非“笼寒水”的只是“烟”而无“月”,也并非“笼沙”的只是月而无烟。
三、古诗词中的借代手法
1、诗中将春夜之雨拟人化了,诗人夸赞这雨是“好雨”,说它“知时节”,懂得客观需要,难道不是吗?春天里,万物萌芽勃发,正需要雨露的滋润,雨就下了起来。
2、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3、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常鳞用的古文借代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以部分代全体。例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鳞”是鱼的一部分,这里代指整体的鱼。第二种是以特征代事物(人)本身。例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布衣”本指没官职的人穿的衣服,这里代指平民。第三种是以具体代抽象。例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见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丝和竹来是制做两种乐器的原料。因而可以代指乐器,这里代指音乐。第四种是人名代本体。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追想式示现:即把过去的事情说得历历在目。
6、“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7、②“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8、☞王步高经典课程|诗词格律与写作(24集珍藏版)名家教你写诗词
9、“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10、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1、再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四句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因此,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
12、细节描写。少女拿着“玉盆”以“纤手”戏“清泉”,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的景象,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13、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14、“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15、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6、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
17、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张先《题西溪无相院》)
18、以传说中发明酒的人“杜康”指代美酒。
19、对偶也叫对仗,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
20、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四、含有借代手法的古诗词
1、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2、■□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作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3、■□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来表达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修辞手法。
4、“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5、预感式示现:即把未来的的事情说得如同出现在眼前。
6、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8、对比和衬托: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两个方面一般不分主次,反衬有主次之分。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衬托是指利用事物间相同或相对的条件,以一方作为陪衬来突出另一方的手法。利用事物的相同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对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反衬。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9、释义: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10、“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1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1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唐代李白《夜宿山寺》
13、译文:一场大雨过后池塘里涨满了水,非常平静,好像蘸水轻轻磨光的镜子照映着岸边房屋的倒影。东风忽然吹起,下垂的柳条袅娜起舞,柳枝上的水珠撇向荷叶中间,不断发出声响。
14、远与近的结合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15、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唐代: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16、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17、以“司马”指代白居易,因白居易曾任九江郡司马。
18、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叠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个幽远凄清的意境。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19、(注)《宋史·孝宗本纪》载,隆兴二年十月,金人分道渡淮,十一月,入楚州、濠州、滁州,宋朝震动,酝酿向金求和。这就是作此词的政治背景。
20、当年粉黛,何处笙箫?(孔尚任《折桂令问秦淮》)
五、关于借代手法诗的诗句有哪些
1、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
3、“双减”政策的落地,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4、■□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修辞手法。
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
6、《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唐代:杜甫
7、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8、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唐代白居易《琵琶行》
9、■□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10、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的岁月有多少。好比晨露转瞬即逝,逝去的时光实在太多!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心中的忧愁却难以遗忘。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豪饮美酒。有学识的才子们啊,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1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朱门”借代显贵之家)
1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唐代:王昌龄《采莲曲》
1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4、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15、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1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赠汪伦》)
17、比拟(拟人),比喻,虚写(想象)。词人没有正面描绘波浪汹涌澎湃,行船受阻,而是借助想象,写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像鱼鳞般的波纹。
18、“吴钩”借代武器,“带吴钩”借代从军出征一事.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长安”借代朝廷.(“浮云”和“日”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指奸佞小人和君王.)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以船的一部分“帆”借代船.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吴钩”借代武器,“带吴钩”借代从军出征一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代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9、以“管”“弦”代指管乐器、弦乐器,进而借代音乐。
20、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