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借喻的句子5个(100句)

2023-01-20 16:40:33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借喻的句子

1、“念爱情慊慊,倾倒无所惜。重帘持自鄣,谁知许厚薄。”

2、①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他投进了漳河。

3、句中用“像”字引出“我”作为例子,说明“高个儿”当不了挑山工。

4、综上,当难以辨别二者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5、我疲惫苍白,像一件旧毛衣,你不会再穿但又舍不得扔掉。

6、●40句适合发抖音的搞笑文案句子

7、本体和喻体关系不同

8、③刚进院里,以墙绿葱葱的爬强虎扑入眼帘。夏天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了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9、②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10、在文学作品中,比喻可以形传神;在政论文中,可使道理浅显易明。比喻是一种运用最广泛的修辞方法。

11、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12、第二组更明确。“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其中客体“大白熊”与后面词语非常和谐,表明在客体做主语的句子中是一个整体,而在主体做主语的句子中未必是一个整体。“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其中客体“大白熊”与后面词语不和谐,表明在客体做主语的句子中不是一个整体;只有换上本体――那个称为“大白熊”的人――与后面词语才和谐,才能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前者是比喻,后者是借代。

13、那些枯枝、衰草以及其它怀旧的事物因了你而华丽转身

14、借喻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来说话。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15、“碑”谐音“悲”,本意是含着悲苦,却不能说出。那种苦闷抑塞的景况,倒真像大石头塞在口中、压在心头一样。

16、13023086542

17、今夜我会种下另一场雪为你开成人间绝色

18、他的眼睛像雪堆上戳出来的两个窟窿。

19、婉曲是不直说,或闪烁其词、或拐弯抹角,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自己要说的本意的修辞方法。

20、时间是一片片的,好像切成薄片的黄油一样,铺在不同的事情上。

二、借喻的句子5个

1、移就是指两项事物相关联,叙述中将原描写此一事物的修饰语移来描写另一事物性状的修辞方法。

2、由以上含义可知,二者的差别在于:“借代”侧重于相关性,“借喻”侧重于相似性。

3、小学语文古诗常考的13类知识点!

4、③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

5、借喻,比喻之一。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如①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高尔基《海燕》)②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

6、②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7、③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8、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9、〔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借喻)

10、由上可知,借喻往往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则不可。

11、借喻不出现本体,或不在本句中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用“梨花”来比喻在颜色上与其具有相似性的“雪”。

12、“贾雨村”谐音“假语存”,与真事隐相对,表示假话留存于世。

1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金戈铁马”指代精锐的部队。

14、尤其是四大名著的《红楼梦》,以“双关“手法暗藏了无数的玄机。

15、第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只要想一想就可以知道,“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16、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17、例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鳞”是鱼身体表面长的角质或骨质的小薄片,是鱼身体的一部分,这里代指鱼。(译)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水中游泳。

18、作为四大名著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古典小说,各种各样的双关非常多,在此不胜枚举,有心的朋友可以翻翻书,从中寻找一番,当个小乐趣。

19、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20、③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三、借喻的句子

1、当然,就特定本体而言,这种相似性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根据作品背景和创作因素而变动。譬如周美成的“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同样是写柳,就以“金缕”借喻“柳条”,因为词中之背景,是在初春,此时柳枝抽新,嫩柳呈现出淡黄、鹅黄、金黄色,所以用“金缕”恰当。

2、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3、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2)

4、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再如:“这轮晓日从我们民族历史的地平线上一跃而出,闪射着万道红光,照临到这个世界上。”(杨朔《泰山极顶》)用“这轮晓日”来比喻“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5、你看,双关就是这么妙,让人感觉意味无穷。

6、借代可使语言形象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7、比拟和比喻的区别: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喻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

8、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句中的“黄发”和“垂髫”分别为老人和小孩的形象特征,这里分别用它们来代指老人和小孩。(译)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9、别小看这种树的“胡子”,它使榕树成为地球上”树木家族“中的巨无霸。(胡子=榕树的根)

10、您好,需要文章写作服务吗?

11、长行是古代博弈之一种,诗中第一句“烛伊”谐音“嘱伊”,因为这里的“伊”是人称代词。“围棋”谐音“违期”。

1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眉”代称头,“摧眉”即低头。

13、①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14、双关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利用言语的音义关系,表面上说的是一种意义,实际上说的是另一种意义,使要说的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方法。

15、“丝”谐音“思”,“匹”暗含“匹配”的意思。

16、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17、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活而生动有力。了解并准确使用好汉语的修辞手法,对于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有很用。

18、店里坐着许多人,老栓也忙了,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的给客人冲茶;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

19、同音同字,就是字音字词皆同,但含有双重意思。在魏晋南北朝民歌中,此类双关也大量运用,如《子夜歌》:

20、②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朴翅膀。

四、借喻的句子简短10个字

1、②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

2、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3、①湛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一个是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4、比拟效果:色彩鲜明,生动形象,启人想象,使读者产生鲜明的印象。

5、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用“袁世凯”——银元上的人头像这个特征代银元。

6、②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7、释义:厚厚的一层雪压在松枝上,仔细看一看,这青松又高又直。采用暗喻的手法,借物咏怀,表面写松,其实写人。

8、上例破折号后是排比结构,如果将它改为“满树繁花,一街灯光”,或“一街灯光,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

9、提高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其说是考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思维能力,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差。

10、我仿佛是你口袋里的怀表,绷紧着发条,而你却感觉不到。

11、借代也叫“换名”,指不直接说出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被代替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作“借体”。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中“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用构成乐器的“丝竹”来代指乐器的总称。

12、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13、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14、①沙沙沙,沙沙沙。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弹奏着乐曲。

15、②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16、我把我的整个灵魂都给了某个人,而这个人似乎只把它当成一朵花,插在外套纽扣孔里,只是装点他虚荣心的一个小饰品,夏日的一种点缀。

17、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18、最先苏醒的是那一江春水融化了谁冰封的誓言

19、对比和对偶的区别:对比基本特点是“对立”,两者意思相反;对偶基本特点是“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对称。

20、碧绿的春水,是她清澈的眼波,起伏的山峦,是她秀丽的眉毛。想要问行人去哪里,就在那有着清澈眼波和秀丽眉毛的地方。我刚送别春天,现在又要送君归。如果你回到江南赶上春天,千万要留住她。

五、借代的句子

1、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2、1.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在表示感激。(《小珊迪》)

3、(3)用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4、〔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借代)

5、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6、③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7、“没有?——我想笑嘻嘻的,原也不像……”花白胡子便取消了自己的话。

8、“借喻”可以理解为“借用A来比喻B”,如“鲁迅在一篇文章里,主张打落水狗”中借用“落水狗”来比喻“挨了打的敌人”。

9、(1)不同点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似。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2)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10、用抽象事物代具体事物。

11、诗中“莲”谐“怜”音,“怜”在古代指“爱”的意思,“莲子”即“怜子”,也就是“爱你”之意;“清”谐音“情”,爱你情如水。

12、第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13、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14、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15、2.“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儿……”(《挑山工》)

16、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17、这是我第一次喜欢一个异性,像封闭的山谷猛然敞开,大风无休无止地刮进来。

18、〔B2〕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借代)

19、例句:如果把人生比作季节,那么,便会有寒暑往来,草荣草枯,花开花谢;

20、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