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写一个以动衬静的片段(100句)

2023-01-31 16:04:52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以静衬动的例子的片段

1、荷花是夏的心脏,鸣蝉是夏的消息。夏挥汗作雨,气喘为雷,一路上风风火火。它来到水塘边,不禁“噫”了一声——

2、他冷静地带球到了禁区,面对对方一名高大的后卫,不慌不忙,把球往高处一挑,就过了那名队员。他快步来到门前,一脚怒射,只见球像一发炮弹一样向球门右上角轰去。

3、这两种路数各有所长、各有所用,没有高下之别。目前,很多阅读课上得琐碎乏味,课堂结构散乱,学生听讲与回答提问十分被动,缺乏积极有效的创造性活动,因此,我们特别提倡“提挈法”的巧妙设计。

4、从那厚厚的叶子地毯中,我拾起一片来仔细观察,发现它的颜色淡黄,还夹杂着一些淡绿色和棕色,叶子的前端是弯弯曲曲的。细小的叶脉一条一条的,就像我们体内的小血管。要是你循着叶脉抚摸的话,是滑滑的感觉;你要是不顺叶脉抚摸,是一种涩涩的感觉。拿住它的叶柄,摇一摇,真像一把小小的金扇子。

5、精选经典文本,让学生细品感悟

6、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说明孩子不会写细节。

7、如果请你来写部编教材中三年级的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四年级的习作“记一次游戏”、六年级的习作“多彩的活动”,你会写什么?会怎样写好细节?

8、进了!场上比分1:0!这时的他,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9、这么一个吝啬的人,他的大老婆得了重病,他愿意花大钱为她治病吗?如此吝啬的严监生,他的老婆病死了,他愿意花钱办丧事吗?严监生的哥哥犯事逃了,知县到严监生家里抓人,他会花大钱消灾吗?

10、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

11、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经历大量的读写实践。教科书中文本皆是优秀文学作品,是名家经典,选材、立意、构段、语句……都具有学习借鉴价值。教师可通过随文习作练笔,让学生始终驻留在习作的思考与练习经验中,从字、词、句逐渐走向篇章,促使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12、(原著)满头燥热的小嘎子,等不得他站稳,奇袭似的窜上去就是一腿,把小胖墩扫了个趔趄,可是没有倒。小嘎子紧接又一扑,搂住脖子就按。小嘎子按了两下没按动,忽觉下半身发起飘来。“手枪啊手枪!”险险乎就要不保!小嘎子这回真急了。他两眼一转,照对方肩膀上就咬了一口,只听“哎哟”一声,就在小胖墩儿一闪身的工夫,小嘎子顺水推舟,一个绊子把他扔倒了。

13、研究者指出[1],在整个古典诗论发展史中,“诗眼”可能从未成为最重要的诗学关键词,成为热点问题,可也从未被人们冷落过。(古典诗论中,最被人关注的,大概是言象意论、意境论。)“诗眼”成为重要的诗学概念,与汉语诗歌的语言特点密切相关,它起源于南朝盛唐时期诗人们开始着意“炼字”的创作实践,宋代以后逐渐理论化,经过了从高度重视到有所淡化的发展趋势。“诗眼”概念最核心的意义就是“炼字”。

14、学生结合刚才的点评建议,在片段基础上撰写开头、结尾,完善整篇初稿。

15、大往往成于小。英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缺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失去一匹战马;失去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将军;损了一位将军,丢了一次战斗;丢了一次战斗,输了一次战役;输了一次战役,毁了一个王朝。

16、(发表于《第一课堂》。学习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七单元可参考。)

17、乙:这简单。我先给你说说怎样把动的写静吧。你听:葫芦飞船在层峦叠嶂间穿行,在明媚的阳光间飞舞,向着大海,向着希望奋飞而去。风声在耳边呼呼作响。一座接一座山峰、一道连一道山谷、一片又一片的树木飞快地向身后跑去。

18、我走近一棵又高又大的银杏树,一阵风吹来,树上不时有叶子飘落下来。它们有的在空中翻着跟头,歪歪斜斜地坠入地面;有的在空中飞来飞去,一会低,一会高,像一只只美丽的黄蝴蝶;有的在空中打着旋儿,像是在跳回旋舞;有的比较热情,落在了我的头上、肩上,跟我亲昵。地上就像铺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我踩在上面,叶子发出“吱吱喳喳”的响声,好听极了。我躺在上面,软软的,挺舒服的,真想长久地呆在上面。

19、我一急,挡住了他,他冷声道:“请你让开!”

20、荷与荷之间的通信是蝴蝶、蜻蜓、蜜蜂维持的,所以,常常可以看到蝴蝶、蜻蜓、蜜蜂在荷花间飞来飞去,对这朵花说些什么,又对那朵花说些什么,一个个快乐的样子。

二、写一个以动衬静的片段

1、第“篇之眼”与“句之眼”有不同功能。句之眼多为一字,是诗人着力锤炼之字,常称“响”字,无一定之位。篇之眼可以是一句,篇眼句为全篇最传神之句,也无定位,有以譬喻得传、以富于哲理见长、描景如画为善、叙写深刻为好等不同类型;篇之眼也可以是一个字。

2、这个夏天,我们即将分别。或许以后我会解出那道困扰了自己很久的数学题,会买到比丢了的那支更好的水笔……

3、“诗眼”作为课程知识(教什么)的要点

4、“这不关你的事!”他起身就走。

5、“动静结合”的三种表现形式

6、(书名标蓝色图书为寒假期间阅读打卡图书)怎样打卡?

7、全文写两颗种子的成长,一颗生长于逆境,一颗生长于顺境。生长于逆境的种子最后在暴风雨中存活了下来,而生长于顺境的种子最后在暴风雨中轰然倒下了。文章的最后一段采用了卒章显志的手法,既点明了主旨,又升华了主旨。

8、看后交流,为没有思路的同学提供思维范例。

9、作者先静态描写荷叶碧绿的颜色、柔柔的情态、逐渐增多的数量和它们像电视接收器一般张望着天空的形状。然后对荷花进行动态的刻画,如,“一朵花儿忽然笑出声来,笑得摇着脑袋,好像谁挠了她的胳肢窝。定睛看了,只见一只小鸭从荷叶下游出,又游走了。”还有那在黄色的花蕊间来往穿梭、传递信息的蜂飞蝶舞,更是灵动非常。这是一篇盛赞夏日荷花的美文。作者以流畅优美的语言,运用动静结合绘景状物的方法,把人们常见的荷花描写得特别赏心悦目。

10、我爱水,所以我爱大海,爱长江,也爱小溪流。但是我最爱的还是湖。

11、就是通过对次要的人物、景物、事件等的描绘,从侧面衬托主要人物、事物、事件的方法。“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更突出、鲜明。譬如,有篇佳作《小站》,文中写在列车经过小站这一转瞬间:“你也许看到一间红瓦灰墙的小屋,而这一切又立即消失了,火车两旁依然是逼人而来的山岩和巨石。”这是用“逼人而来的山岩和巨石”来反衬车站的“小”。“站在月台上向四周望去,只看到光秃秃的石头山,没有什么秀丽的景色。可是就在这儿,就在这个小站上,出现了一股活泼的喷泉,几树灿烂的杏花。”这是用“光秃秃的石头山”来反衬小站的“美”,给旅客带来了温暖的春意。

1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3、根据老师们丰富的教学经验,更是基于“诗眼”的课程知识,这里对“诗眼教学法”的教学策略做点总结和提示。

14、太极的动是由意念产生的,犹如太极阴阳鱼一般,不动时阴阳平衡互为静止,意念一动阴阳鱼互为动作,这就是太极的阴阳。

15、请你以“自述”的形式写一种身边的事物,可以是动物,可以是植物,也可以是器物。

16、③善于创造,形象生动。如“云孙捧出南箕簸,月姊舂来北斗量”,“一山如龙入云起,一山化作长江流”等句,化静为动,化无生命为有生命,使形象新颖流动。

17、“哦,抱歉。”我侧过身子让他过去,忽然觉得这声音很熟悉,回头一望,果然是他……

18、文章用四个镜头表现了四幅画面,写出两颗种子的不同命运。前两个镜头写一颗种子在山崖中艰难落户,另一颗则投身在肥沃的土地;后两个镜头写这两颗种子长成大树后,面对暴风雨,艰难成长的那棵树无惧地伫立,而顺境中成长的那棵树则枝叶飞离、轰然倒下。对比鲜明,富有画面感。同时,开头的题记也能点明主旨,与结尾呼应,更揭示了鲜明的主旨:在逆境中成长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辉煌。

19、提示学生要选好观察点和视觉角度,把观察对象限制在某一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按一定顺序对目标进行定点观察。

20、接下来进行针对性的片段随文练笔,教师活用这些文本资源,聚焦名家作品的文笔中某个特定的经典表达特色,并结合学段特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这对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将大有裨益。

三、以静衬动的例句

1、请你针对平时经常见到的一样静态事物,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再用多感官观察,并用上比喻拟人手法,写出一个精彩片段。

2、布置观察任务: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观察并记录其变化。

3、聚合思维:比较探究诗眼句

4、“环珮空归夜月魂”之“环珮”,统领了全诗怎样的意境美?

5、比较法,是把看似简单的字眼,与它并非诗眼的时候相比较。例如“池塘生春草”的“生”字,不足以称为诗眼,而“绿荫生昼静”的“生”却可以,为什么?从中引入诗眼(句之眼)的特殊效果:突破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把诗人细腻的心理感受灌注其中。[3]

6、如在《鸟的天堂》中,作者巴金有这样的描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榕树正是茂盛的时期,它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么美丽的南国的树。”

7、2016年10月20日

8、“对不起,请让一下!”

9、铺展思维:扣住一句展开,赏读全诗

10、他就像一匹黑骏马,一眨眼就跑到了中场,去抢对方球员脚下的足球。对方向左一拨,向右一晃,做了个假动作,本以为能过了他,可没想到,他根本就没有上当,而是双眼死盯着足球,果断出脚。啪,他把球给抢了过来。观众们欢呼起来。

11、点右下角“在看”点亮小花

12、以动衬静: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目的是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如: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在茂密的树林中歇斯底里地嘶叫,树林反而显得更加寂静;鸟儿在空旷的山谷间啼鸣,山谷反而显得愈发幽静.诗人将“噪”与“静”、“鸣”与“幽”进行对比,以动写静,既写出了夏日山林中的蝉噪与鸟 鸣,也写出了山林的幽深与寂静.

13、介于篇幅或编者的用意,“选文”删改后,其故事的生动性、情节的曲折性、人物的丰富性等都受到了影响。为此,善于发现“原著”中相应的点,进行“复位”比较,启迪学生深度思维,感悟语言的整体关联性,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获得语言表达智慧。

14、十二月,万物都在沉睡着,正等着被唤醒!这个冬天蛰伏着一年的希望,蕴蓄着一年的心血,十二月,这一年最后的一个月,这个冬天让我觉得充满信心。沉睡在泥土里的生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唤醒,我想在唤醒的那一刻我也会很欣然的。毕竟,我曾经在这样一个冬日,慢慢地行走,慢慢地欣赏。

15、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构成完美的整体。

16、以动衬静式。就是将动景作为衬托,以突出所描写的静态景物的特征。史铁生《我与地坛》有这样一段话:“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飘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段文字看起来是在描写园子的动景——蜂儿飞舞、蚂蚁疾行、飘虫升空、露水坠地,但它要反映的却是园子里的荒凉、寂静。连露水坠地都能听到“轰然”的声音,草木生长的窸窣声都清晰可辨,可见园子的安静程度了。

17、“环珮空归夜月魂”之“空”,包孕着全诗怎样的情感?提示:魂归故土,对于昭君来说,应该是得偿所愿,为何杜甫认为“魂归”是徒劳无益的呢?这一个“空”字暗示了杜甫对和亲政策怎样的态度?总结:生理毁灭——生命消逝心理毁灭——痛苦积年精神毁灭——无人祭祀昭君——怨恨郁结杜甫——批判讽刺空——传情

18、我对爸爸说:“它认为我们要害它。”

19、(点击书名可浏览详细内容)

20、美文以“月光”为切入点来表现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乡村夜晚。文章前半部分,突出夜晚的“静”。“月光在树林里流淌,轻轻地就像一个女子走在出嫁的路上,羞涩地让这个世界只剩下她的心跳和呼吸。”通过想象来表现“静”。“夜风像一壶老酒,把房前屋后的树、竹灌得有点微醉,细小的枝叶摆来摆去,弄出些细雨样的沙沙声。”通过“动”来衬托“静”。后半部分突出夜晚的“动”,抓住了蛙声、虫鸣、狗吠、正在吃草的牛、拔节的庄稼、看电视的女人、下象棋的汉子来写,表现充满情趣和活力的夜晚。动静结合,乡村的夜晚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缓缓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四、以静衬动的段落

1、(2)习作要求: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二要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

2、师:同学们看到题目,应该发现了它的特点。

3、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4、v从多个角度写动态变化了吗?

5、在游戏过程中,同学们可以认真观察,用眼睛、用耳朵,用心……除了观察台上接受“采访”的“明星”的外貌、神态、动作,还要听”小记者“们问了他什么,“明星”回答了什么,观察“明星”回答过后,小记者们有什么样的反应……

6、如果请你来写风、雨、雪、雾等自然现象,你会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出景物的变化?能否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你会写出你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7、植入“原著”,对比阅读,学生纷纷发现,嘎子是在得不到枪的情况下选择“爬树”来决定夺“枪”还是“拿鞭”的,那种“富有心计”又“有点犹豫”的心理状态跃然纸上,同时,这样描写,也为下文与胖墩摔跤取胜埋下了伏笔,深层次地凸显了嘎子的聪明、机灵。

8、(案例)《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就围绕“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展开。学生在“一茎灯草”多耗油与他自己的生命价值的对比、交流中,进一步领悟了严监生吝啬的人物特点。在教学即将结束时,笔者又抛出了一系列问题:

9、甲:你这人纳鞋不用锥子——真行!”今天我跟你学会了不少知识。我也会把静写动了,你听:风来了,柳树甩着大辫子在翩翩起舞。我还会把动写静了,你再听:绿绿的大叶上,停着一只蜻蜓,像一架飞机停在机场上。

10、生自由发言,如雪中即景、黄昏即景等。

11、读一读《西游记》中的一段故事,说说故事中师徒四人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通过语言描写,能不能表达出各自的性格特点?

12、写人物,可以通过这个人做出的富有个性的动作来表现,也可以通过这个人富有个性的语言、神态、心理和外貌来表现。比如看了电视剧《西游记》,我们写写孙悟空,他的尖嘴猴腮、火眼金睛、身穿虎皮裙、手拿金箍棒的外貌就是个性化的外貌;他的东张西望、抓耳挠腮、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就是个性化的动作。《红楼梦》中,别人在吟诗作对,刘姥姥却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头老母猪,不抬头”,这是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如果描写你身边熟悉的人物外貌,你感觉谁的外貌是有个性的?他(她)的个性在哪里?能不能用上比喻句?

13、雷雨到来时的湖真热闹。你看,天空中一道亮光,那是开幕的礼花上了天。你听,“轰隆”,礼炮响了,大会就要开始了。等大雨落下,联欢会立刻开始。你看到湖面上朵朵竞相开放的雨花了吗?那是正在翩翩起舞的金鱼姑娘头上的玉花。你想知道节目是否精彩吗?那“哗哗”的雷鸣般的“掌声”会把一切都告诉你……

14、我和妈妈搭了一辆出租车前往。司机有些胖,他几乎是窝在座位里,像一只慵懒的胖猫,有些邋遢。

15、滔滔黄河水,从高高的崖上直泻下来,酱黄酱黄的,还不时腾起簇簇浅黄的浪花。它们翻滚着,咆哮着,簇涌着,撕扯着,仿佛聚集了自己所有的仇恨,狠狠地毫不畏惧地向坚硬的岩石撞去,继而以极大的反推力,以极高的水墙重又扑入大河的怀抱。

16、神态描写往往与动作、语言等描写结合,能够反映人物心理。当你告诉妈妈考试考得非常棒,妈妈会有什么样的神态?又会有怎样的动作和语言?

17、由于学生有了独特的感受以及阅读期待,随后的品读讨论可谓精彩纷呈:

18、屏显: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略)

19、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其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20、三年级是学生掌握句式的关键期,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句子与“原著”句式进行对比,更能凸显语言的丰富性。如上段,学生品赏后发现,从“词语”的角度说,课文运用了特有的语言形式——四字成语,读来琅琅上口;从“句子”的角度看,运用了对偶,字数相等,结构、词性相同,意思相对,构成了和谐统相互映衬的独特的“花园图”;从“顺序“上说,课文以春夏秋冬为线索,巧妙勾勒了一幅生动的花园之卷,有着独特的艺术效果。但相对于“节选文”,“原著”语言更丰富,更有艺术感,而“节选文”缺少了生动性。如此长期的比较训练,一定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感悟语言的丰富。

五、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举个例子

1、所谓“寓情于景”就是将自己的感受寄托在景物的描写上。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的“躯壳”是没有生命力的。在景物描写时,不仅要写出景物的美好,还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让景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自然交融,浑为一体。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给人以极强的感染力。

2、第诗眼的界定是不拘一格的。“诗眼”有两种含义:一是诗中精妙传神的字眼(诗歌之眼);“诗眼”可以是一字、两字、也可以是一句,是全诗的“神光所聚”。二是诗人的眼识、艺术鉴赏力(诗人之眼)。多数时候我们讨论的是“诗歌之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最容易成为诗眼。但诗眼的词性是多样的,名词、数量词、副词甚至虚词,都可能成为诗眼。诗眼是“神光所聚”,这就要求它体现出一种集中性,在数量上不宜过多,否则使诗歌意蕴分散,读来难有流畅动态之感。

3、十二月了,时间又悄悄走过了一年。然而,十二月的回想和深思却远远还没有结束。似乎,一切都发生在这个季节,貌似也都结束在这个季节。十二月了,在深圳,一个温热的地方,却换上了一种苍凉的心情。

4、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凡直接在我社整年订阅本刊的作者稿件优先发表。凡直接在本社订阅的读者在以后购买我刊的产品时享受优惠价格。

5、同时,如果站在课程知识构建的高度看,“诗眼教学法”就不仅仅是“妙手偶得”的教学技巧,而是可以推而广之的教学理路;就不会只是随机而零散地“偶一用之”,而是可以选择更多合适的诗作,构建“诗眼”单元,发挥多篇教学的合力,让学生建立起“抓诗眼、品诗眼”的古诗鉴赏意识。

6、想把人物写得鲜活,还要学会描写人物的神态,也就是面部表情。

7、乙:当然。我还能通过想象,根据自己当时的感受把静物写动。你听:我走在森林深处,觉得身边的树木都变成某种怪物,张牙舞爪地跟在自己身后。这样写能表现我极度害怕的心理。再如,“橘子树背着无数黄澄澄的蜜橘,累得弯了腰,气喘嘘嘘地呼叫:“熟了!熟了!”把静态的橘树写动了,赋予了人的感情、人的行为、人的语言,把丰收的景象、丰收的喜悦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8、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9、选段话先用对比的方法写紫薇跟别的花不同。别的花在春天里都早已开放了,它却没有开花的迹象——它在积蓄着巨大的力量。然后写它在那么一天,力量爆发出来。先写花开得异常繁茂:“不是一朵一朵地开,而是一树一树地开。”再写花开得无比鲜艳:“哗啦哗啦,紫的,白的,红的,蓝的……颜料桶被打翻了,一径泼洒下来。”接下来写花开的动人姿态:“每瓣花,都镶了蕾丝一般的,打着好看的褶子。瓣瓣亲密地挤在一起,朵朵亲密地挤在一起,于是你看到的,永远是大团大团的艳。”作者大胆联想,从三方面写了出了紫薇花生命力的蓬勃,字里行间融入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10、本文哪些地方写的是静景,哪些地方写得是动景?

11、v按照一定顺序写了吗?

12、正是因为这一出错,老太太度过了一个美好的感恩节……

13、……它有点惊讶,映入眼帘的只有连绵不断的山峦和奇特怪异的悬崖,而自己就生长在悬崖峭壁之中,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摇欲坠……

14、生1:严监生听到出“钱”字就怒气大发,将自己见钱眼开的情绪发泄到了可爱温顺的猫身上。师:这就是常见的“以大欺小”的写法。生2:作者表面写严监生一声不吭,实际上他内心是非常生气的。我从“踢出老远”中感受到了他内心的不平静。师:这是常见的“以静衬动”的写法。

15、每一种植物,都有自己的外形特点,表现在根、干、枝、叶、花、果等方面。观察这些特点,应该有顺序,有条理。观察它们可以用眼睛,可以用耳朵,可以用鼻子,可以用手,还可以用心去思考,去想想能不能用上比喻句和拟人句。有时候,还可以把静态的植物和动态的植物结合起来去观察,去写,也就是“动静结合”。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会有变化的,还可以写出它的变化。有时候,某种植物身上还有某种精神,就像我们身边的某个或某种人,这样我们还可做到“托物寓人”,升华主题。

16、我和爸爸慢慢后退,虎妈妈发现“危险”解除,然后才俯下身体,搂着小老虎一起躺着睡觉。

17、语文教学的研究,要超越“一招一式”的技法层面,得到理论的提升与系统的梳理,还要在课程知识方面用力。中国古典诗歌的教学,要从古典文论、传统诗论中挖掘古诗教学的课程知识。

18、就是安静的时候像未出嫁的女子,一动不动的,活动的时候闲不住,,像癫痫一样。好像有句话是这么说的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意思是一样的。不过你说的是贬义的。

19、学生通过对比,自然发现了作者心中有着前后不一样的认识:作者原先并不觉得草原很美丽,这次却感觉很美,足见其高兴;二则,这次去见到了草原上意外的惊喜,让他着迷,足见他对草原的无限赞美。这样的对接,让学生更深入地抵及作者老舍的内心世界,也为阅读下文埋下了情感基调,感受到了言语的连贯性,感受到了“原著”的无限魅力。

20、师:“环珮空归夜月魂”营造了一种清丽凄婉的氛围,形象地展现了昭君的思、怨、恨,哀婉动人。将一个女子的个人愁情放置在雄壮江山和恢弘历史的背景下来描绘,体现了杜甫对于宏大叙事之下生命个体的关怀,对人类情感的珍视,这是一种超越时代局限的人本主义思想。杜甫固然是借昭君来表达自己的“怨恨”,同时也是他对昭君至真至诚的“同情”。“诗圣”之所以为“诗圣”,是因为他的诗中有一颗悲悯宽厚的心。(重庆市广益中学40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