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哪两句古诗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100句)

2023-01-31 16:03:06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六在一诗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是

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2、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3、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4、能被下意识的“敲”动作所轻易震落的灯花,自然是因灯芯久燃所结成的,这就形象地揭示了候客时间之长和候人者怅惘失望的情绪。“闲敲棋子震落灯花”这个艺术细节,使全诗更为蕴藉含蓄,有了无穷的韵味。

5、一个“流”字,起到奇特的声响效果。诗的上半部全部是写自然情景,因山泉流水声,使画面动中有静,恬静而不死寂;

6、经典的列锦还有“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等等。

7、“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接下来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

8、同样的动静相衬,除了通过物体的不同运动状态,即动与静的对比描述外,还通过“喧”与“寂”和“声”与“静”的对比,进一步烘托了动感,渲染了静感。

9、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2113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5261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王维4102《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1653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专歇,王孙自可留。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属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0、“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叠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个幽远凄清的意境。

11、《鹿柴》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第一句先营造了一个静谧的环境,描绘山中的杳无人迹,侧重表现山的空寂。紧接着第二句以“人语”之响,反衬山之寂静。《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1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13、传说贾岛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有一天骑驴到郊外,触景生情,吟出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14、又如唐代诗人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以一路上的美景表现出了诗人进士及第欢快、得意的心情。

15、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6、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17、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8、空山是寂静的,而浣女是喧闹的。空山里的山石本无声,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19、所谓“以动衬静”,即把握艺术表现中动与静的对立统一规律,巧妙地用动态去对比、映衬静境。王安石曾集前人诗句组成一联:“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上句写风定声静,但花瓣仍在悄然落下,这是静中见动;下句以鸟语啁啾去衬托山林的幽静,即“以动衬静”。

20、原创首发:现代诗5首;古韵10首合辑,20首专辑

二、哪两句古诗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

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1161年冬秋,南宋军队分别在瓜洲和大散关打败了北方的入侵金兵。两句诗写的就是这两件事。瓜洲是古渡口,军队渡江必经之地。大散关是关隘屯兵之处。见“渡”见“关”,立刻会产生战争的联想。诗的特点还在于,并没具体描写战争,只是写出了两地的场景:雄关秋风立战马,雪夜渡口列战船。营造了一种浓重的战争氛围,没写战争场面而战争确实存在。楼船、铁马、雪夜、秋风给人以战争的悲壮苍凉感。

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3、宋朝诗人赵师秀的《约客》:

4、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5、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6、又是下雨,又是蛙叫,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在动的,客人也许有事,等到半夜还没来,周围只有自己闲着,但也闲不住寂寞,独坐敲棋,聊以自遣。又通过一个动作“敲”,来突出主人公久等不耐烦的心态。

7、两个黄鹂鸣翠柳两个点一行白鹭上青天一条线窗寒西岭千秋雪时间上门泊东吴万里船空间上从点到线,从时间到空间,有动有静,动更衬静,描绘出一副美好的图画,此诗本人认为最佳,最符合楼主需要了。

8、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9、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贾岛《题李凝幽居》

10、又如唐代诗人刘方平的《春怨》:“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以日落春晚,寂寞空庭,梨花满地的愁景,衬托渲染出宫女泪花满面的悲情。

11、(1)侧面描写——衬托

12、­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3、作者的描写,似随手拈来,不着痕迹,敏锐的感觉独具匠心。

14、诗的大意说:在山中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寂静得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早已归宿的山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15、诗人写山林,在于写出若耶溪的幽静,这样幽静的环境,与“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和谐统是开头“泛泛”、“悠悠”之情趣的写实。

16、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

17、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18、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

19、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20、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三、以动衬静的两句诗

1、又如北宋大诗人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对庐山形象的描写,表达了观察问题时应客观全面的哲学道理,蕴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学问。

2、夏日蝉噪,方知风声松涛俱息,才显得山林更寂静;惟闻鸟语婉转,方知人迹不到,才显得山更幽深。

3、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4、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5、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可以通俗地叫意象叠加。“列锦”又称“列词”,最早大约见于我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一书。

6、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7、(释义):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8、第一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可以看出来是写泰山的.第二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对泰山的赞美.第四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抒发作者心怀高远之人生追求.

9、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10、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1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2、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3、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4、写山林的幽静,不是以静写静,而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15、这首诗前两句意象密集,以落月、啼鸟、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以城、寺、船、钟声造成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鸟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相衬,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情中之声,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而隽永。以衰景衬愁情,更见其愁深。

16、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赋予无生命的静态之物以生命,把静态写成动态。譬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7、此诗后两句写晚雨野渡所见,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无行人。也许船夫已归家歇息,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动中有静.。

18、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9、借古讽今。借描写古代历史事件、人物遭遇等来喻今、伤今、讽今。

20、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四、哪些诗句是以动衬静

1、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的表现手法。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

4、《望庐山瀑布水二首》作品别名:《望庐山瀑布二首》《望庐山瀑布水》《望庐山瀑布》《庐山瀑布》创作年代:盛唐作品出处:《全唐诗》文学体裁:诗歌作者:李白题材:山水诗日照香炉生紫烟⒀,遥看瀑布挂前川⒁。飞流直下三千尺⒂,疑是银河落九天⒃

5、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6、诗中描述动感的动词有:“照”、“流”、“归”、“下”等。而静态的物体是“山”和“石”,以及相对静态的“月”。

7、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8、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9、编辑丨朱心远(实习编辑)

10、人闲桂花落,夜静春。——王维《鸟鸣涧》(释义):春天的夜晚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

11、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12、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13、《陌上桑》诗歌全文的意思是:通过描写和叙述采桑女罗敷的美丽容貌、严辞拒绝太守诱惑以及罗敷夫婿的故事,赞美罗敷的美丽、坚贞与智慧。文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人描写行者、耕者、锄者为罗敷美貌倾倒的形态,通过她的美丽在人们心弦上激起的强烈反响,把罗敷的美写到了极点,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这样通过人物侧面衬托的写法,比借助比喻等手法正面进行描写显得更加富有情趣,比某些一览无余的肖像描写更富于艺术魅力。

14、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15、此诗首句总写台城,综合六代,是一幅鸟瞰图;次句突出两座凌空高楼;三句今昔对比;结句陈述原因,改用听觉形象,在千门万户成野草的凄凉情景中,仿佛隐约可闻《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回荡在空际。诗人以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批判了六朝统治者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整篇诗不作抽象的议论,而是把议论和具体形象结合在一起,让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使诗句具有无限情韵,发人深思,引人遐想。

16、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17、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18、这句看似普通的诗句,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正是因为该句所蕴涵的意境,引起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思想共鸣。

19、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

20、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五、古诗以动衬静的诗句是

1、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2、又如唐代诗人杜甫《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以星光在远天垂挂来衬托,便愈见出平野的茫无际涯;用月光似奔涌倾泻来衬托,就愈见出磊江的浩瀚渺茫。

3、《梅岭三章》陈毅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江南春》李延祜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绝句》杜甫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

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本诗的第四句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

6、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7、动衬静是一种衬托的方式,即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从而烘托出一种更静谧的氛围的一种表现手法。

8、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9、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衬托是通过描写甲来使乙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分正衬和反衬。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的。

10、诗的下半部则是写社会场景了,人的加入,使宁静的山水顿时鲜活起来,一群浣女回家路过竹林,边走边谈笑喧闹;而正在划行的搅动了水莲叶子,画面静中有动,借动反衬静,安宁而不乏生动。

1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1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3、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叠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个幽远凄清的意境。

1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5、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以陶渊明等诗人形成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眺等诗人形成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1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7、看一下高考试题中的相关题:上海卷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18、借物寓理:借助对一事物或某一现象的描写来说明某一道理,或表达某一哲理。

19、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20、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