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100句)
一、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作用
1、解析:此题从反衬、虚实结合的角度答题都可以。此题的问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要注意“表现”二字,实际上问的“表现手法”,不然很容易答成抒情方式。
2、对比、衬托、渲染、烘托、象征、用典、联想、想象、以小见大、抑扬、赋、比、兴、意象组合等、
3、边塞苦寒,人迹罕至,路途遥远
4、(2)陆游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5、颈联“入眼青山看不厌,傍船白鹭自相亲”历来受人称道,请赏析其艺术手法。
6、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7、比喻、拟人、对偶、借代、夸张、反复、设问、反问、顶真、通感、互文、双关、排比等。
8、例6:“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9、(1)定义(虚实的内涵)
10、(5)观点内容类错误:扩大范围(把作家的某一具体作品风格用整体作品风格来代替)
11、例5:“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12、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全诗没有半句议论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13、(析)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14、所谓“虚”,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15、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16、前两句写黄昏时候,山林不见人影,寂寥、空阔。偶尔听到几点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显得山之静。后两句明暗对比:一缕夕阳射进蔚然深秀的树林,落日余晖打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这里为声衬静,用了衬托,也用了对比。
17、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18、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19、友情真挚、离别不舍、临别祝愿
20、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二、古诗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
1、(2019届广东肇庆高三第一次统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2、|标签:高考语文资讯必背课文
3、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4、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5、正面描写命题角度。
6、例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7、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8、例2:《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9、诗中有画,就是在写景诗歌中,运用工笔手法,描写出一个个画面,表现一种意境。苏东坡称道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这评语十分中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总是勾勒一个画面,透着一股空灵微妙的意蕴。
10、如:“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李商隐)
11、《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全诗如下: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实写翻山越岭,走出一座山峰后还有更多的连绵的山峰在前面阻挡,虚写生活中、人生中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诗人将生活中的困难比喻成山峰,形象生动地告诉人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认真评估自己所面对的困难。
12、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3、本诗的S:渲染、想象、虚实结合
14、如“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15、动静结合——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
16、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
17、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18、“仿佛梦魂归帝所,闻无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塑造了一位关心民瘼的温和的天帝形象,反衬了畏惧强敌,一路逃窜,置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宋高宗以及昏庸无能朝廷。
19、再如:“邯郸驿里逢冬天,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邯郸至除夜思家》白居易)
20、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三、诗歌中虚实结合写法的好处
1、⑥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2、浮世浑如出岫云,南朝词客北朝臣。
3、(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技巧。衬托,也叫映衬,相形。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相关、相反的事物作为背景,加以烘托。被烘托的事物叫主体,用来作背景的事物叫衬体。衬托又分正衬和反衬。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如《采莲曲》,这首诗歌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逻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反衬也叫反映,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如陆游诗,“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两句,诗人以“林莺巢燕”的无声,反衬杜鹃的有声,好处是以寂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4、本诗的N:前三联写边塞的环境艰苦、人迹稀少、路途遥远,尾联表达忠君报国、思念家乡之意。
5、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7、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8、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9、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10、这三处,单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
11、例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12、“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儿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花非花》白居易)
13、①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14、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15、“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
16、(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17、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
18、动静结合,二句写树绿花红,为静景,四句写“蜂儿闹”“燕子轻”,为动景,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美景。(白描手法,诗人以绿荫重重、曲阑红花、蜂忙燕舞等典型景物,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色彩对比(映衬),以树叶的嫩绿与花朵的鲜红相映衬,增强了色彩对比,活化了画面,使春天的气氛更浓)诗人的语言具有“不重词采,自然活泼,清新明快”的特点,上片所描写到的景象,可以看出有动静的结合和色彩的映衬。语言风格上可以看出清新自然。
19、7大设误陷阱——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夸大缩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关系混乱
20、例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四、诗歌表现手法之虚实结合
1、(析)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所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如上面七绝,前两句写农民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第一句语中带情。(桑无叶,土生烟)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雨心忧如焚之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亨乐,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
2、借古抒怀(缅怀英雄、建功立业)
3、如:“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踏纱行》贺铸)
4、(答案)词人运用拟人手法,想象离去的春天,与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相遇,巧妙地回答了上句的疑问,想象奇特,生动形象,引人联想。
5、残春旅舍,想景,写诗,参禅,饮酒,擦拭官帽、朝簪
6、例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7、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8、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9、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蜀相》杜甫)
10、“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
11、下阕的“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一句历来为人称妙。试分析其妙处。
12、这不是虚实结合,前面的春光虽为虚,实为实.两个不同时期的风景相比都是实景,不是虚景.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两种事物或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相对比较叫做对比.虚实结合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一种意思,而不是做比较.对比则是来把两件事做比较,得出某种结论.
13、如:“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14、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15、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16、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17、韦诗的N:首联先写“实”,写自己“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18、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19、本诗的Q: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思乡之情。
20、(答案)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五、虚实结合在诗歌中的作用
1、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
2、本诗的N:首联写当年的豪举;颔联将“酒徒”的一一取得功名与自己的隐居对比;颈联写隐居之景,尾联用典抒情。
3、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4、如唐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通过明暗互衬来表现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
5、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时是归年。”(《绝句二首》杜甫)
6、形象为实,抽象为虚;
7、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8、“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人虽才华出众,但她却无力挽大厦于既倒,她希望到仙境去过幸福美好的生活,从而反衬了现实世界的苦难和无望。
9、归纳总结清晰规范的答题思路并运用。
10、韦诗的S:渲染、衬托、虚实相生、先扬后抑
11、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12、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13、以“时时误拂弦”的细节,传达出人物微妙的心理情态;
14、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15、例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6、(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17、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18、③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画面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19、答: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20、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