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的答题方法(100句)
一、动静结合的好处答题格式
1、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中更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2、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3、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4、照应:对后文对前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出现的内容作暗示,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5、③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等(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
6、考点一: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所写事件
7、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8、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9、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10、B.化平淡为生动、形象
11、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12、(2)文章是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或者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13、常见的作用有:线索情节暗示主要人物内容事件
14、作用:刻画人物性格,使形象栩栩如生,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15、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蕴藉。
16、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17、答题技巧:同其他文体的文章相比,说明文更要求语言的准确,即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说明事物要求在时间、空间、数字、范围、程度等方面都要准确无误。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活泼生动。表示程度:很,更最,极,十分,非常,格外,相当,比较,稍微,至少表示范围:都,总共,一共,只,仅,主要表示时间:已经,曾经,刚刚,将要,常常,老是,终于表示估计:也许,大概,可能,或许表示数量:很多,许多,不少,少数表示语气不肯定:据说
18、又如: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昌龄《采莲曲》)
19、包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两个方面。在鉴赏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的时候,又要注意它所揭示的作品的主题和它所体现的现实意义。
20、请对“芙蓉向脸两边开”作点赏析。
二、动静结合的答题方法
1、(5)从语言运用角度思考
2、①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个、那些、其他、以上、云云、此??;
3、答题技巧:说明对象的特征的归纳。
4、(1)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5、(2)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6、侧面描写:对比、衬托、渲染、烘托。
7、情节安排方式的效果
8、示例:(1)主题上结合中心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9、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10、②裁剪法:将分散在文章中有用的句子拼接融合在一起。
11、常见作用:①结构上,承上启下。②内容上,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人物性格的展现。
12、答题技巧: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查:
13、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14、(1)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15、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16、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判断是否是主要人物(主人公):(1)是否运用大量的笔墨进行描写和刻画?写别人是不是为了衬托他?(2)人物形象是否鲜明突出?(3)是否是线索,所有情节都是围绕他展开的?(4)是否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角色?(5)主题是不是通过他来展现的?
17、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8、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19、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来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感被忘却得无影无踪。
20、解体要求探究性试题是具有一定开放性和独立思考性的试题,要求说出“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而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试题。
三、化静为动的作用答题格式
1、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2、分析过程归纳为四种类型:
3、(3)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4、——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③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④象征;⑤“物”的形象。
6、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等
7、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种类:
8、常考题型:某段举了那些事例?有什么作用?
9、①中间段如果比较短,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②中间段如果比较短,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如果描写的物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衬(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③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10、答题技巧: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开放性强,要求针对文中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或应对措施。
11、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12、③结合修辞手法理解词语含义。
13、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14、C、写景式。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烘托人物心情;
15、(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可能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和力,便于感情的交流。
16、温馨提示:要注意这个“特点(特征)”可能涵盖的内容,如肖像特征、性格特征、气质特征、品质特征、精神特征、思想特征等。要注意审题,看题干要求的指向性是什么,切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
17、举例: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8、C、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乐景写哀、哀景衬乐
19、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0、E.用于篇末,余音不绝
四、动静结合写的好处是什么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③找到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不是适合。
3、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
4、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
5、常考题型: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
6、(5)语言要通顺,抒发要流畅
7、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幽默、典雅、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口语化等)。
8、诗人希望总会有一天,登上泰山,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抱负和登高望远的豪迈气概。
9、有表达报国无门的忧愤的(如辛弃疾的《为陈同肤赋壮词》);
10、①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领起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②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③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④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11、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12、(3)分析文中的某句话
13、这样写的好处就是动静结合形成对比,衬托出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艇停城闹,艇动城闹,威尼斯古城的热闹与静寂是与小艇的动和静密切相关的,突出了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
14、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15、⑤以静衬动即通过描写、渲染静态,反衬动态,突出动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唐·李颀《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1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哲理?
18、⑦作诠释:(这句话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19、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有:
20、(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意。
五、动静结合答题步骤
1、②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去提建议。在说明文中,一般情况下都会对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这些原因去提建议会更加准确、快捷。
2、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3、答题格式同“情节探究题”。
4、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5、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6、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很少有现成的答案。
7、①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②末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③末段也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8、C.戛然而止,发人深省
9、因为是文学作品,有的全文形象生动,有的部分语句段落形象生动,对这样的文字归纳概括,我们必须解开这形象的“外衣”,还原作者的本意,然后再加以加工提炼。这里说的“形象”,可能是运用了某种艺术手法(多为修辞),也可能是行文的风格幽默诙谐。
10、附:引文作用常使用的术语
11、加v信gytdj0进v信资料群
12、C.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深思和共鸣
13、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平实/生动形象/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简明平实)/(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14、考点七:分析关键词语、句子或语段的含义及作用
15、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16、1)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
17、从写景角度看,有: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形、声、色角度);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仰视、俯视、平视;③写景顺序——分层写景(由远及近,由近到远;由高及低,由低及高;由内及外,由外及内等等)。
18、(4)答案要准确、简练、通顺。
19、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20、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一般以两种方式出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