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最后两句诗描写的景象(100句)
一、山行后两句诗的景象
1、这三首诗都是写秋天的。这三首诗中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秋天?请把这些能让人感受到秋天词句圈画出来。
2、巍巍太行,无限风光。秋意正浓,我和家人乘车前往太行深处,去探寻秋的美丽,去感受山的魅力。
3、他的爷爷的爷爷,也就是他的高祖父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杜牧曾经写诗这样形容自己的家庭:“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意思是说,他们家在长安城的中央,有很大的宅子和鲜艳的红色大门。这宅子里什么最多呢?书最多。有一万卷之多。
4、我曾经讲过一段话,也写过一篇小文章,讲《六一诗话》不是诗话。我们都讲《六一诗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诗话命名的诗话著作,我说《六一诗话》不是诗话。因为后来我们已经把诗话定义为一种作为专门论述诗歌的理论著作,但是欧阳修先生写《六一诗话》的时候,他说我《六一诗话》的目的是干什么?我不是来品评诗歌的艺术理论的问题,而是“以资谈谐谑”,用来作为谈资的,谈一些诗坛的掌故。
5、夜烧银烛卷金巵,猛落天花醉未知。
6、《山行》(作者)杜牧(朝代)唐
7、诗人到底是专门去爬山还是去访友呢?请你再好好地读一读这首诗,帮我找找答案吧!
8、——《赠刘景文》:把这首诗赠送给刘景文。
9、虽同样将笔触到了秋天,但两诗采用的意象却完全不同,传达的情感更是千差万别。
10、若怯一寒都不看,却教六出更投谁?
11、分为家国、山水、园林、
12、十里行春桥,八月虎丘路。
13、橙黄橘绿(菊残)爱秋天
14、出示诗人、题目,明确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学习生字:赠、刘。
15、我们沿着石头小道一步一步向上走,爸爸妈妈边走边给我加油,不知不觉就登上了山顶。我不禁又感叹到:“山上可真美呀!”一朵朵白云漂浮在山顶,在这白云中隐隐约约能看到几户人家。远远地我听到一阵阵狗叫声、鸡鸣声和欢笑声,还看到房顶飘出的炊烟,充满了勃勃生机。
16、弦歌不夜天,烟水无尽处。
17、来到了清代,我们会认识两位对大家来说,相对来说,比较陌生的两位诗人。
18、(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19、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是借景抒情方式的特点,这两首古诗融写景、抒情于一体。《山行》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山中景致,后两句写出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使诗人流连忘返,其情深蕴其中;《夜书所见》全诗四句均在写景,情与景深深交融,使得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将人物情感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20、我们继续往前走,一路上看到白云多了起来,我猜想是不是快到白云的家了?到了山顶,我发现反而没有那么多云了,真神奇!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我不禁想起了诗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出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二、山行最后两句诗描写的景象
1、次句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2、转发、评论点赞本文可领30元优惠券
3、同学们的故事都很精彩!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夜书所见》。
4、出示要求会写的字:赠、刘、盖、菊、残、君、橙。
5、小艇出横塘,西山晓气苍。
6、苏州人特别好事——人因花出游,每到春天,苏州人每个礼拜都会出去玩,为什么?这个礼拜看杏花,那个礼拜看桃花,下个礼拜看梨花,再下个礼拜看紫藤,到二十四番花信结束看楝花,每个礼拜都去看花。人因花信而出去玩,是非常准确的概括。
7、——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也凋残了,但依然挺立着坚韧的菊枝。“犹有傲霜枝”,能感觉到苏轼对菊枝的欣赏。
8、金培德/JinPeiDe
9、江平潮不来,川迥天低树。
10、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11、听听我讲解的时候,哪里有错误?有个地方差点出错了,你能听出来吗?
12、本课是三首古诗的教学。教学中我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地分析,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诗歌内容,边读边想,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此外,我让学生抓住诗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通过联系上下文分析想象,使之感受更为深入,学生体悟了诗的内涵,也学会了阅读。同时,我也注重积累与表达的训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很自然地完成读写结合。
13、——荷尽已无擎雨盖:荷叶全部凋残,只留下干枯的荷枝,不好看了,没有生气了。
14、麦响家家碓,茶提处处筐。
15、希望金老师有机会多上我们节目,尤其我们下来还有好多就要谈西山的。
16、下山途中,漫山遍野的红叶映入眼帘!枫树被霜染之后,像一片片红霞映红了天空,我们被吸引住了,停下脚步,细细欣赏着这美景。这不禁让我想起“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
17、《山行》一诗可以从“寒山”、“霜叶”等景物看出写的是秋景。因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深秋时节的山。“霜叶”,则是指被深秋寒霜打过的枫叶。全诗并无“秋”字,却依然能看出写的是深秋之景。
18、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19、——我也从“荷尽已无擎雨盖”里看出,荷叶残败后挡不了风雨,所以叫“已无擎雨盖”,荷叶都残败了就说明到了深秋了。
20、借不同意象抒万千情感
三、山行最后两句写的是什么景
1、请你简单说说这首诗歌的内容。
2、诗的题目是《夜书所见》,那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画线,说说感受。
3、是呀,在我们每个人的眼里,秋天都各不相同,或美丽或温暖或悲凉。古代的诗作大家,又是如何描写秋天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山行》、《夜书所见》,随诗人一起走进秋天。
4、实地开展寻访研学活动。
5、中午时分,我们在农家院里品尝了地道的山韭菜炒笨鸡蛋,山鸡炖蘑菇,美味极了!我不禁在想: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人间仙境吗?
6、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车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啊!
7、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8、?(课例观摩)林莘《夜间飞行的秘密》(四上)
9、山行这首诗前两句是联想到白云缭绕,山很高。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象。
10、在山下,我抬头张望这座雄伟的大山,满怀欣喜,我坐着心爱的马车,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慢悠悠地上山。小路两旁有一大块一大块的石头,石头旁边是一棵一棵的枫树,层层叠叠,红红火火,美丽极了!
1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评出“朗读之星”。
12、不矛盾,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表明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重重;在山的那边,是海,表明终于战胜困难后的喜悦和收获。
13、——“最是橙黄橘绿时”,橙子和橘子成熟的季节,那肯定是秋天。
14、也印证了韦谦恒诗歌最后所讲的一句话“吴中风景资谈柄”,韦谦恒本身就是我们今天的一个谈资。
15、那它是不是卖得是不是贵一点?
16、自古以来,许多名人用诗句表达了对秋天的不同感受,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乐观自信,有“天气晚来秋”的怡然自得,有“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忧愁苦闷。而我呢?经历了秋日太行之行,对秋天充满了无尽的热爱和赞美。
17、顺着山路往上看,烟雾缭绕看不到尽头,在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处石房子,因此作者想到了“白云生处有人家”。
18、行驶在山间小路上,我眺望远方,看到了峰峦叠嶂的大山。山上成片成片的枫林,经历风霜之后,红彤彤的、金灿灿的,艳丽夺目,胜似二月春花。山间的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像一条丝带飘入山的深处,把大山内外连接起来,若隐若现,恰似少女舞动的曼妙身姿。飞流而下的瀑布,如银河般悬挂在山腰间,好似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云雾缭绕的山间,隐隐约约地可以看见一户人家,如在仙境中居住一般。
19、“放手”合作学习第四句。
20、译句:自己就要被埋在稽山的土下了,还在凭吊(唐婉)过去的踪迹一再感伤流泪。出自宋代陆游《沈园二首》,原文: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心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其二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四、山行前两句写了哪些景象
1、——后两句写的是远处的灯光。
2、两首古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山行》后两句诗将霜叶和二月花做对比,诗人惊喜地发现,夕阳照射下的枫叶,竟比江南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突出了秋色的美丽。此外,诗人还将白天看到的隐约之美与傍晚的绚烂之美做对比,最爱的还是色彩明艳的红枫。《夜书所见》的对比则运用得比较含蓄,通过一“寒”一“明”的两极对比,体现诗人情绪的转化,客居他乡的内心之寒,在乍见“一灯明”时,得到温暖与慰藉。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古诗,《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4、有人说“秋”是美的,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有人说“秋”是萧瑟的,秋风乍起,落叶飘零。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景物会有不同的感受。在你眼中秋天是怎样的呢?(指名说)
5、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6、弯曲的石头小路远远地伸至深秋的山巅,在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停下马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霜染后枫叶那鲜艳的红色胜过二月春花。
7、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8、顺着这条小径拾阶而上,不知名的小花默默开放,山缝里的泉水汩汩涌出,清澈的小河淙淙流淌。极目远眺,在一朵朵白云的掩映下,依稀有几户人家坐落其中,好似人间仙境。我不禁想到“依依西山下,别业桑林边”的悠然意境,羡慕起诗人那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了。
9、深秋的一天,我和爸爸妈妈走在弯弯斜斜的用石头铺成的小路上,远处有大大小小的山,四周环绕着朵朵白云,隐隐约约显露出几户人家。
10、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11、春夏秋冬苏州人特别好事。这里还有一句诗值得关注——
12、每天10分钟品读经典古诗文
13、下山途中,我们经过一片茂密的枫树林,我被这一片景色迷住了,不禁停下脚步细细欣赏:枫树的叶子上铺满了霜露,比原来更红了,非常漂亮!我不禁想起了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4、今天,让我们走进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山行》一诗中,去看看他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
15、到了宋代,在金兵南下以后,苏州城曾经有一次毁于战火。后来经过很多地方官的励精图治,不断地把苏州城重新进行规划建造,刚才金老师说的李弥大也做了很重要的贡献。还有南宋初年秦桧的小舅子王焕也做了很重要的贡献。从王焕、李弥大、李寿鹏,一代一代的地方官,经过近百年休养生息,苏州终于恢复了,继续成为一个东南地区的很重要的雄州。
16、有的,少数还在编竹篮,采茶叶一般都是竹篮。
17、“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做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一首描写山中美景的诗,表达了诗人对风景和景色的赞美。
18、果真在三年之中的不同时间里看到了景象各异的山市奇景。“初看山市在子丑,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
19、杜牧停车欣赏美景,因为停车太久,观察得太细致了,所以才有了最后一句诗“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是全诗的中心,也是作者用心用力写出来的。
20、到了山脚下,高高的山峰耸立在眼前,曲曲折折的石阶铺成了一条上山的小路。我感叹到:“这山可真高呀!”
五、山行后两句诗所描写的画面
1、(4)诗人看到远处的灯火是样的感受?(温暖)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温暖?
2、茶农采茶之后是用一个尼龙的网袋的。特别是采草青的时候,倒在尼龙网袋里,这样透气,不然放在其他地方闷热发黄。
3、在韦谦恒这里是放在最后一句,所以叫“故有落句”。韦谦恒是芜湖人,他一生的际遇和乾隆皇帝有很大的关系的。他随着他父亲在溧阳做官。
4、——我从“远上寒山石径斜”这句话感受到的,里面的“寒山”是指山上让人感觉比较冷,结合前面的诗句我知道了这是深秋时候的山。
5、下午,我们怀着非常兴奋和留恋的心情,沿着蜿蜓的小道踏上了归途。
6、“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上的美景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7、由天龙兄综合整理侵必删
8、这首诗是专门写西山的——
9、《夜书所见》一诗通过多种意象抒发了多种情愫。借梧叶送寒、秋风动情,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传达孤单寂寞,抒发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哀情;借儿童促织、篱落灯明,情感忽明,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10、停车坐爱枫林晚,枫叶红于二月花。
11、半天雨势龙衔去,一片秋声应带来。
12、《山行》的诗意是: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车靠边,是因为这傍晚森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原文:《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3、白云“深处”有人家和“白云”生处有人家。
14、?(课例观摩)李文婷《观潮》(四上)
15、如果是变得深红色、红褐色,很酸了,就不行。
16、(3)写这首诗的时候,苏轼在杭州,刘景文也在杭州,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两个人是好朋友。这个刘景文文武双全,才华横溢,苏轼喜欢、敬佩他,但是刘景文仕途不顺,写这首诗的时候,刘景文58岁了,只谋得了一个小小的官职,总是受不到重用。你们说,苏轼写这样一首诗送给刘景文,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17、“远”写出了山路的绵长和山之深,“斜”与“上”呼应,写出了高而陡的山势。顺着这条山路极目而望,在白云飘浮缭绕之处,几间小屋若隐若现,不禁让人顿生亲切之感。
18、诗人抓住了(寒山)和(枫叶)两种景物抄来描写秋天。
19、大家讲到光福邓尉,大家都会想到梅花,但光福窑上村的桂花是非常有名的。在民国时期,李根源到苏州来看那棵唐桂花,但是可惜这棵1000多年的唐桂花已经死掉了。
20、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