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山行的后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100句)

2023-01-27 18:38:18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山行后两句描写了什么画面

1、(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什么还红?(二月花)

2、白话译文: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车靠边,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3、生: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枫叶红的季节应是深秋

4、生:“生处”比“深处”更好,因为“生处”不仅有“深处”的意思,而且“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杜牧不觉被这山间满满的红色枫树林吸引,流连在山林之中,看着看着,竟忘了自己还要驾车这回事,不觉已经到了黄昏。

6、李商隐,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他是晚唐著名诗人,他的创作,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7、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8、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9、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10、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色彩绚烂、风格明丽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11、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的,起铺垫和烘托作用。

12、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3、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14、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1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16、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需要达到哪些要求哪?请看大屏幕:找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17、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

18、(课堂妙招)下面带着小朋友们将图和诗结合起来:“看图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意。图中哪些景物与古诗是对应的,在诗中圈出来。”

19、(3)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20、诗人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

二、山行的后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1、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2、师:文章怎么写“山、石径”的?

3、《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南宋诗人范成大的作品。描绘的画面: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稀稀落落。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蝴蝶和蜻蜓绕着篱笆飞来飞去。全诗如下: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简析: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

4、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就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5、知识与技能: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

6、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7、远上寒山石径斜:此句中的远上二字可以想象成由远处欣赏。

8、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9、(9)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10、最后,再读全诗,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我还指导了背诵:闭上眼睛想一想这首诗中写到的景色,这首诗先写远处的——寒山、石径、人家,再写近处的——枫林、霜叶。

11、深秋中沿着弯曲的小路登上远山,在那白云生成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

12、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作者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

13、《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作者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

14、《秋晚的江上》描写了一个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这情景好比一幅画,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通过“妆”和“红颜”,把芦苇人格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收录在开明书店1926年版《邮吻》诗集中。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兴的抒发,描绘出了一个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

15、第一幅: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湖水白云相映图)第二幅: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莺歌燕舞图)第三幅: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初春花草图)第四幅: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杨柳拂堤图)

16、每天10分钟品读经典古诗文

17、“停车坐爱枫林晚”,带有鲜明的倾向性。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但这枫林晚景却使诗人难以抑制惊喜之情。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作好铺垫,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18、《山行》这首诗是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19、(1)山行:在山中行走。

20、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三、山行后两句的画面

1、(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学习几个常规——统编一上《我是小学生》教学叙事|彭峰

3、今天的问题是:你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是初秋还是深秋呢?为什么?

4、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5、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6、在小朋友们读完后,我请他们同桌互读,相互指导。之后,我指名读,给一些字正音“径”是后鼻音,“霜”是翘舌音。接着,我又集中学习了一些生字。

7、“感觉山里的景色很美,就是走得有点累。”

8、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9、顺着山路往上看,烟雾缭绕看不到尽头,在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处石房子,因此作者想到了“白云生处有人家”。

10、一提到秋天,你一定会想到秋风瑟瑟,枯枝败叶的景象。

11、山行一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其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句写了秋天时节的美以及作者对此景的喜爱之情。

1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3、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14、生:不同。《山行》这首诗由描写眼前的秋天的美景,来抒发一个文人士大夫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而《采桑子重阳》的视野却非常开阔,描绘了经霜的万里秋色,抒发了作为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的毛泽东的战斗豪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5、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16、第一句写山,写山路;第二句写云,写人家,都是客观的描述,虽用了一个“寒”字,但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

17、杜牧感慨,秋天并非只有死寂和荒凉,这般强烈的生命力就在眼前,直指心灵。让人如何能轻易忘怀!

18、(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19、(1)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20、(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四、山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1、“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3、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B直,直捷了当,如径直、径流;

6、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7、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

8、(课堂妙招)可以发现,这三首古诗边上都有注解,我引导小朋友们读注释理解——注释就是对这个词语的解释,指名读一读注释,试着连起来说说整行诗句的意思。

9、《山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热爱和赞美秋天的感情。

10、朗读是有意思的事情——统编一上《对韵歌》教学叙事|彭峰

11、《山行》后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思是:停下马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霜染后枫叶那鲜艳的红色胜过二月春花。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

12、师:这两句诗既写了枫叶,又写了人的活动。但这些诗句与杜牧的诗相比,惟有“霜叶红于二月花”专写秋天枫树色彩的艳丽,说它胜于春花,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的山林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感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那么,作者借这样的景,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哪?

13、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4、这样连起来,背诵便不成问题了。

15、邀请你把孩子的答案和学习的感受在文末留言区告诉我们哦。

16、“《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怎么发现的?”小朋友说是秋季——因为有枫林和霜叶。

17、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18、弯曲的石头小路远远地伸至深秋的山巅,在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停下马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霜染后枫叶那鲜艳的红色胜过二月春花。

19、眼前的小路正是走上那云雾缭绕处的通道。远远瞧着那里好像还有几户人家,宛如仙境般引人入胜。

20、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

五、山行前两句描写了什么画面

1、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拔。

2、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

3、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4、师:浪漫的诗人在枫林间温上一壶酒,枫叶像被火燃烧一样火红。

5、我板书“山行”,指名读,并让他们说一说题意——“山行”是指在山中行走。

6、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7、后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

8、这首诗写的是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景。深秋的鲁山山林空荡,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秃秃的树上;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这一联勾画出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这画面是动的,熊在爬树,鹿在饮水,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的境界,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

9、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10、读书真累啊:你好。你问:沁园春长沙描写了哪四幅画面“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写寒秋“词人”独立于湘江中流橘子洲头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写江畔远处群山之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近处江中之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表现俯仰上下之景。

1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12、师:这首词和杜牧的《山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1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

14、(10)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5、(贵州省初中升学规划指导中心)

16、(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出现参考答案:)老师重点点拨理解:

17、《夜书所见》的后两句是“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是说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表达了对家中小儿的思念之情

18、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19、大家异口同声:“秋季。”

20、(课堂妙招)游戏入手,开课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