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的意思(100句)
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
1、“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2、视频:五年级下册语文17《跳水》字词学习
3、漫màn卷juǎn诗shī书shū喜xǐ欲yù狂kuáng。
4、我们从诗的内容来看,“忽闻”二字,起势迅猛,表现了捷报传达的很突然。“涕泪满衣裳”,“裳”在此读轻声,但我个人更倾向于读平声“chang”,写出了诗人听到消息后内心激起的感情波涛。“蓟北”已收,战乱将息,诗人颠沛流离的苦日子终于熬过来了。这是喜极生悲,悲喜交集的具体表现。“妻子”指妻子和儿女,“愁何在”,“喜欲狂”诗人再次将全家人惊喜若狂的程度推向了高潮。在这欢喜的时刻怎能不开怀畅饮?“放歌纵酒”呢?“青春”指春天,诗人想象在鸟语花香,景色宜人的春光作伴下,与家人一起踏上回乡的旅途。就连返乡的路线也已呈现在眼前:“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5、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6、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7、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8、“温观君河南·河北文选”写于763年春(光德元年),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冬天,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取得了重大胜利。叛乱领导人薛松和张忠志都投降了。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并写这首诗时欣喜若狂。
9、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1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扩展资料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11、⑻巫峡:长江三峡之因穿过巫山得名。
12、漫卷诗书喜欲狂中表达杜甫当时的心情让诗人欣喜诺狂的原因"剑外忽传收蓟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写出诗人因喜而生的狂态:"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则是因喜而生的狂想
13、“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14、mànjuǎnshīshūxǐyùkuáng
15、每天坚持陪孩子学习十分钟,影响孩子的一生。
16、jícóngbāxiáchuānwūxiá
17、涕泪就是眼泪的意思。古代专指眼泪,现代涕指鼻涕,泪指眼泪,但在古代涕泪都是用来表示眼泪的。
18、为什么会有这么一首诗呢?这首诗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听听看吧~
19、视频:五年级下册《我爱你,汉字》,学习字体和甲骨文
20、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日光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的意思
1、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平日的优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2、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3、白bái日rì放fàng歌gē须xū纵zòng酒jiǔ,
4、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5、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满怀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是他终身追求的目标与立世的原则。正如他在《岁暮》中写道:“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种爱国热忱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6、wénguānjūnshōuhénánhéběi(原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译文):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赏析):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7、视频:五年级下册语文6《景阳冈》课文讲解
8、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9、启迪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0、视频:五年级下册《汉字真有趣》,学习字谜、谐音字和形声字
11、⑵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2、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13、颔联(hànlián)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14、律诗从第一句到第四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15、《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的作者所表达的(爱国)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但表达手法不一样,《示儿》是通过(悲痛的心情)来表达的,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是通过(喜悦心情)来表达的.
16、装帧精美书香玉坠精致礼盒
1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18、视频:五年级下册语文1《稚子弄冰》古诗鉴赏
19、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的春光伴着我返回故乡。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20、背诵容易,但是诗词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带拼音
1、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2、⑼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3、注释⑴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⑵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⑶涕:眼泪。⑷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⑸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⑹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⑺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⑻巫峡:长江三峡之因穿过巫山得名。⑼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5、视频: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课文讲解
6、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7、涕:形声。从水,弟声。先秦时期,“涕”指眼泪,后来出现了“泪”,两字就同义并用了。本义:眼泪。泪:形声。从水,戾(lì)声。简化字“泪”是个从“水”从“目”的会意字。本义:眼泪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
8、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的全文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0、视频:五年级下册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字词学习
11、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12、“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13、剑外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消息,惊喜得热泪流满衣裳。
14、视频:五年级下册语文2《祖父的园子》字词学习
15、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6、妻子和儿女听到这样的消息,也都是兴奋非常,哪里还有什么忧愁在呢!
17、漫卷(juǎn):胡乱地卷起。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这句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18、一天,思乡心切的杜甫正外出散心,却看到路人们一个个是喜笑颜开,高兴非常。
19、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配画
1、三年级下册语文三年级下册数学
2、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3、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4、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随意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5、青春:指春天的景物。作者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景色相伴。
6、视频:五年级下册语文14《刷子李》字词学习
7、“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8、视频:五年级下册语文6《景阳冈》字词学习
9、老师:赵振园学生:黄毅超
10、视频:五年级下册语文11《军神》字词学习
11、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12、视频:五年级下册语文4《梅花魂》课文讲解
13、视频:五年级下册语文5《草船借箭》课文讲解
14、视频:五年级下册语文18《威尼斯的小艇》字词学习
15、qīngchūnzuòbànhǎohuánxiāng
16、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17、此时的杜甫高兴得连平日里喜欢的书籍也顾不上了,随手一卷就将诗书抛到半空。
18、安史之乱期间,诗人杜甫不得不离开故乡洛阳,长期居住在四川。
19、视频:五年级下册9《从军行》古诗讲解
20、二年级下册语文二年级下册数学
五、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配图
1、诗人由于躲避战乱漂泊异乡已经多年,如今听到叛军老巢被收复的消息,心情如波涛翻滚,激动不已,压抑已久的感情如山洪暴发。
2、视频: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字词学习
3、⑺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4、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全诗八句。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的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5、视频:五年级下册语文20《金字塔》字词学习
6、涕(tì):眼泪。裳:(chángshang)版本
7、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8、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9、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10、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
11、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1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所写的河南河北与现在地理意义上的河南省和河北省是不同的,诗中的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南的地区和黄河以北的地区,也是我们古代所说的“中原”的大部分地区。我们如今所说的河南河北,一般是指河南省与河北省。但是唐代时期,也就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所写的河南河北包括河南省全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西北部,其区域比我们现在河南省河北省所管辖的地域大得多。
13、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浦起龙《读杜心解》)。
1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15、巫峡:长江三峡之因穿过巫山得名。
16、视频: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学习《鸟鸣涧》
17、归心似箭的杜甫,想着船儿也定不会辜负自己的期许,从巴峡行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一直到襄阳。再从襄阳北上,便可直奔自己的故乡洛阳而去!
18、“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
19、⑷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20、(注释)⑴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