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惜谷拼音(100句)
一、陶侃惜谷
1、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阅读本文,你认为令泰迪改变的原因是:
3、(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注释)
4、面对苦难要坚强的活下去,表现母亲的坚强和责任感;
5、⑼史密斯小姐没有令泰迪失望。以后每隔几年,史密斯小姐就会收到相似的短信。
6、贼:毁害,毁坏,损害,伤害。
7、鞭:名词作动词,抽打。
8、陶侃,字士行。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人,后徙居庐江郡寻阳县。东晋时期名将。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任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九年,陶侃去世,年七十六。获赠大司马,谥号桓。
9、✦云:说。✦聊:随便。✦耳:罢了。
10、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11、陶侃曾经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十分生气地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陶侃(就把那人抓起来)拿鞭子抽他。(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对农副业肯下苦力,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12、人应该有骨气、有尊严地活展开;我们现在生活水平好,应该更加珍惜,努力学习,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13、陶侃运甓:闲来无事每天把100块砖搬进搬出。陶侃在广州为官的时候,常常一大早将一百块大砖搬到书房的外边,下午又把它们搬回书房。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干,他说:“我正要致力于恢复中原,如果太优逸闲适了,恐怕难当大任。”他就是这样劳其筋骨以励其志,时刻保持勤勉之心不懈怠。
14、赞扬。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对农民有较深的感情的特点。
15、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关心爱护农民的思想品格。
16、何为:即“为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指干什么。
17、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
18、晋书原文: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译文: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19、⑴小男孩泰迪曾有一个虽不健全却很幸福的家,他和妈妈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幼儿园在他的鉴定中这样写道:“泰迪是一个聪明可爱、很有前途的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他的妈妈生了重病。泰迪每日里神思huǎnghū,变得对什么事都心不在焉。二年级时,残酷的死神终于夺走了泰迪的妈妈。随着妈妈的去世,泰迪的心仿佛也被带走了。那一年他留给老师的印象是:接受能力差,反应迟钝。泰迪全变了,浑身脏兮兮的,乱蓬蓬的头发,挑衅的目光。没有人愿意理他。
20、因此老百姓都勤恳地耕地,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二、陶侃惜谷拼音
1、(13)勤于农植:即“于农植勤”,对农业肯下功夫。
2、结构上:照应前文“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时期”,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内容上:体现生活的艰难、人性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
3、司马光 〔宋代〕
4、陶侃曾经外出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我在路上看见的,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非常生气地对他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毁坏人家的稻谷!”于是陶侃就把那人抓起来用鞭子打。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5、陶侃惜谷陶侃(259—330),字士行,溪族,原籍东晋鄱阳郡(今江西波阳县东北)人,后迁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东晋著名的军事家。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有许多少数民族。陶家迁居的庐江郡是盘瓠蛮即溪族杂居的地方。溪族因杂处五溪之内,又称溪族。陶侃的相貌与汉人有所不同,因此曾被人骂为“溪狗”,史书上也说他“俗异诸华”。可见,他是少数民族。陶侃的先辈,史书上记载不详。其父陶丹,是吴国的边将,官至扬武将军。扬武,系杂号,地位不高。陶侃先世无显赫仕宦可以溯记,年轻时又当过寻阳的“鱼梁吏”,说明其家属于“寒门”这类社会地位很低的阶层。晋灭吴后,中原人称江南人为“亡国之余”,江东士族在政治上也受到中原士族的排抑。像陶侃这样
6、(15)足:足够。⒃诘:追问。
7、甓:砖。指励志勤力。典出晋.裴启《语林》:晋太尉陶侃,在广州做刺史时,优游无事,经常是早上运一百块砖到室外,傍晚又运回来。人们问他为何如此,他说:“我正致力于恢复中原的事业,生活过分安逸,恐日后成不了事。”清.李渔《蜃中楼.献寿》:“镇日价操戈演阵,待学那陶侃运甓扰闲身。”
8、母亲不逃避困难和不幸,乐观顽强的面对困难;
9、陶侃出身贫寒,自幼饱尝生活的艰辛,所以特别重视劳动,格外珍惜劳动成果。有一次,他外出时,看见一人手持一束未成熟的稻穗。便问:“用此何为?”那人答:“行道所见,聊取之耳!”走在路上看见它,随手玩玩罢了。他听了大怒,说:“汝既不田,而戏践人稻。”你自己不耕种土地,为什么还要随便糟蹋别人的庄稼!陶侃就让下属把他捉拿住,进行了严肃的教育惩罚。这就是“陶侃惜谷”的典故。由于陶侃重视农耕,珍惜粮食,在他的管辖地,百姓都勤于务农,家给人足。
10、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1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12、一周内没有刊发的文稿,作者可自行处理;
13、陶侃曾经外出游玩,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还未成熟的稻穗,陶侃问:“你为什么用这个呢?”那人说:“我走在路上看见的,姑且取来玩玩罢了。”陶侃非常生气地说:“你既然不种田,还随意戏弄别人的庄稼!”于是把那人抓住用鞭子抽打。因此老百姓都勤恳地耕地,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14、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年七十六。获赠大司马,谥号“桓”。有文集二卷,今已佚。《全晋文》录有其文。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
15、《晋书》记载说:每次喝酒,他都有定量,常常是正喝到高兴的时候量却已经到了,别人劝他不妨变通一下,可他从来都是坚决放下酒杯,绝不多喝
16、陶侃(259年一334年),字士行,东晋名将。322年,朝廷命陶侃领江州刺史,率军平定王敦。成帝即位,外戚庾亮与温峤共推陶侃为盟主,平定叛乱,收复建康。陶侃从军41年,明言善断,征战无数,同时也取得了赫赫战功。他为政有方,清廉节俭,德行良好,受到后世的肯定。
17、“执而鞭之”中的“之”字用法是。
18、陶侃惜谷出自《资治通鉴》原文: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译文:陶侃曾经外出游历,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我走在路上看见的,随便取来玩玩罢了。”陶侃非常生气地对他说:“你既不努力种田,竟然还为了玩乐而破坏农民的庄稼!”于是陶侃就把那人抓起来用鞭子打。以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19、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20、湛氏深明大义,贤德善良,教子有方,与孟轲之母仉氏、岳飞之母姚氏、欧阳修之母郑氏一起被尊奉为母教典范
三、陶侃惜谷文言文及翻译
1、(3分)史密斯小姐真诚地向周围同学喷洒那半瓶香水时,播下了爱与尊重的种子。
2、解释下列句中加括号的词的含义。
3、⑶那是三年级的圣诞节。按照习惯,每个孩子都送给史密斯小姐一件礼物,并且兴高采烈地围在她周围,等着她一件件地打开。挤在这堆包装精美的礼物中,有一个用旧包装纸笨拙地包着的小盒子──这是泰迪的礼物。史密斯小姐打开一看,有一只旧的假宝石手镯,上面的装饰有的已经破裂。和它在一起的,是一瓶快用完的香水。让泰迪想不到的是,史密斯小姐高兴地戴上了手镯。并且把剩余地香水高兴地喷向空中。“多好啊!”她笑着。孩子们也快乐地笑着:“多好啊!多好啊!”
4、第(6)段中加点词“桀骜不驯”在文中的含义是联系上文,泰迪昔日“桀骜不驯”具体表现在:
5、江西九江,古称浔阳,陶渊明故里。1700多年前,这里曾经生活过一位伟大母亲,她贤德智慧,教子有方,被历代奉为教子育儿的典范。她就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氏,与孟母(孟子母亲)、欧母(欧阳修母亲)、岳母(岳飞母亲)一起被誉为中华“四大贤母”。
6、陶侃:史称陶侃为荆州刺史,在所辖的长江中游地区,甚至“道不拾遗”。这显然与他的爱惜民力,重视生产有关。
7、聊取之耳:随便取来玩玩罢了。
8、⑿“亲爱的史密斯小姐:下周二将是我结婚的日子,如您能光临,我将……”
9、(1)曾经(2)随便(3)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4)名词活用为动词,种田
10、赐稿上注明作品标题、作者姓名、作品内容及300字以内作者简介,醒目处标明原创首发专投桃花源文轩;
11、陶公(侃)办事认真严格,日常工作非常勤勉。做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官收集锯木屑,有多少收多少。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后来正月初一集会,正遇上久雪初晴,厅堂前的台阶下雪之后一片泥泞。于是用锯木屑铺在上面,人来人往,丝毫不受阻碍。凡公家用竹,把锯下的竹头也收集起来,堆积如山。后来桓宣武(温)征伐四川,修造船只时,用来做竹钉。又听说陶公曾经就地征用竹篙,有一个官吏把竹子连根拔出,用根部来代替镶嵌的铁箍。他就让这个官吏连升两级,加以重用。
12、《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13、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4、陶侃曾经外出游历,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我走在路上看见的,随便取来玩玩罢了。”陶侃非常生气地对他说:“你既不努力种田,竟然还为了玩乐而破坏农民的庄稼!”于是陶侃就把那人抓起来用鞭子打。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15、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陶侃重视农耕、农业生产、对农民有较深的感情。政治主张可以往“重农抑商”上面挂。
16、汝既不田:你既不努力种田。
17、关于他的故事也很多,十分有趣又耐人寻味。
18、(19)戏贼人稻:为了游戏而破坏农民的庄稼。(20)陶侃:史称陶侃为荆州刺史,在所辖的长江中游地区,甚至“道不拾遗”。这显然与他的爱惜民力,重视生产有关。(21)出:外出。(22)持而鞭之,而:表转折连词。
19、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20、“汉家征战不曾休,晋代烽烟满八州。生长男儿拼裹革,始终戎服肯登舟。只今铜柱寒交阯,何日戈船下石头。天下安危须上将,大名新拜冠军侯。”行进在万里长城十三关,我们要学习陶侃勤于政治、注重农桑的务实精神,仰望星空,脚踏实地,高起点谋划,高质量推进,以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抓好重点工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四、陶侃惜谷文言文及翻译及注音
1、持:拿 (道理) 这个故事体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的特点。作者介绍:陶侃(259—330),字士行,溪族,原籍东晋鄱阳郡(今江西波阳县东北)人,后迁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东晋著名的军事家。
2、节俭是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珍惜劳动果实,则是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陶侃用他的实际行动传承了这一美德,并因此换来了一方百姓的丰衣足食。作为青少年,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应该珍惜粮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4、这个故事体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品质。
5、(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6、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7、第三段中“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一句,体现出母亲怎样的品质?(2分)
8、阅读第(1)段,把文中的拼音写成汉语:huǎnghū()(1分)
9、(1)拿这些东西干什么?(2)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
10、”这件事对陶侃的触动很大,他深刻反思,决心从小事做起,对不属于自己的财物,不管有多么贵重或是多么微小,都绝不染指;在为人处事中,善于从小事方面克制自己;做实事,绝不浪费时间,绝不消磨自己的意志,虚度光阴
11、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12、第三段中“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4分)
13、今天,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首页头条刊登“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江西九江浔阳陶氏:陶母陶侃陶渊明贤廉门风越千年》,点击视频一睹为快吧!
14、尝(曾经)田(耕作)贼(伤害)鞭(鞭打)与“聊取之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D)A甚矣,汝之不惠B水陆草木之花C缀耕之垄上D执而鞭之翻译:用此何为?你拿它做什么?提示:缀耕之垄上应是辍耕之垄上
15、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16、⑸“还有什么事吗?”史密斯小姐问。
17、这个故事体现了陶侃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品质。
18、除了这几篇广为人知的作品,今儿我们主要还是想聊一聊陶渊明跟家风家教相关的诗词、家书,肯定涨姿势。
19、⒁当年,当史密斯小姐真诚地向周围同学喷洒那半瓶香水时,她未必知道自己播下了怎样的爱与尊重的种子,今天,这一张张报喜的短信都像一枚枚爱的果实,散发着醉人的芳香。
20、陶侃惜谷《晋书》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五、陶侃惜谷停顿线
1、桃花源文轩有声平台开始视频收稿啦,热烈欢迎老师原创首发视频赐稿。
2、《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
3、陶侃曾经外出巡游,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我走在路上看见的,随便取来玩玩罢了。”陶侃非常生气地对他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破坏农民的庄稼!”于是陶侃就把那人抓起来用鞭子打。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4、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
5、(2)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6、⑽“亲爱的史密斯小姐:我以全班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医学院,如您能参加我的入学典礼,我将不胜荣幸。爱您的泰迪。”
7、这个故事体现了陶侃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品质。节俭是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珍惜劳动果实,则是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陶侃用他的实际行动传承了这一美德,并因此换来了一方百姓的丰衣足食。作为青少年,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应该珍惜粮食。作者对陶侃态度是赞扬,表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和人民的劳动成果,正直的特点。本文表现了陶侃怎样的思想品格?答: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关心爱护农民的思想品格。
8、C.醉翁之意不在酒D.去国怀乡
9、《陶侃惜谷》出自北宋司马光创作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10、(4分,各2分)性情倔强不驯服浑身脏兮兮的,乱蓬蓬的头发,挑衅的目光。(2分)提示:既紧张、担心,又迫切地期待
11、陶侃曾经出外巡视,看见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尚未成熟的稻穗。陶侃问(他):“(你)要用这稻穗赶什么?”这个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了(稻穗),随便抽取它(一把)罢了。”陶侃(听了)大怒道:“你已经不种田,还闹着玩损坏别人(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稻穗!”(便叫人)把他抓起来,用鞭子(狠狠地)抽打他。因此,(他管辖的地方)老百姓对农田种植(更加)勤劳,(粮食年年丰收),家家殷实,人人富足。我的这个版本里没有诘字,要是加进去的话应该是责备质问的意思。根据:诘,责也。——《广雅》诘奸慝。——《左传·昭公十四年》仲冬之月…农有不收藏积聚者,马牛畜兽有放佚者,敢之不诘。——《礼记·月令》又如:诘逐(斥责并驱逐);诘斥(斥责);诘让(责斥;责让)
12、陶侃惜谷《晋书》(原文)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译文)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4、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5、(3)何为:即“为何”,指干什么。
16、代词,代指那个持稻的人。
17、看了本文,你有何感想?(2分)
18、⑾“亲爱的史密斯小姐:我现在即将成为一名医生了,如您参加我的毕业典礼我将不胜感谢……”
19、(1)陶侃尝出游()(2)人云()
20、持而鞭之,而:表转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