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几年级的(100句)
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这首词当作于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之时。
2、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的内容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起二句极富战争氛围,看剑是写视觉,吹角是写听觉,视听交汇,起笔已摄人心魄。
3、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
4、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5、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6、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7、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8、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
9、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为什么是壮词:解答:豪放词。也是写边塞征战主题的词,所以说是“壮词”。拓展:原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0、了却:了结,把事情做完。君王天下事:统一国家的大业,此处特指恢复中原事。
11、全词在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另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一句的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
12、麾:军旗。麾下:指部下。
13、事关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最新要求来了
14、破阵子,一名“十拍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陈旸《乐书》:“唐《破阵乐》属龟兹部,秦王(李世民)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旆。外藩镇春衣犒军设乐,亦舞此曲,兼马军引入场,尤壮观也。”《秦王破阵乐》为唐开国时所创大型武舞曲,震惊一世。玄奘往印度取经时,有一国王曾询及之。见所著《大唐西域记》。此双调小令,当是截取舞曲中之一段为之,犹可想见激壮声容。六十二字,上下片皆三平韵。
15、全词在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另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
16、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
17、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18、《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19、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本次壮词以可怜白发生结尾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诗人的理想是收复中原,现实却是当权者不重用有志之士,自己怀才不遇。描写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表达了自己内心壮志难酬的悲愤。
20、体现爱国情怀的句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作者: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几年级的
1、宋词三百首|霜天晓角·晚晴风歇
2、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
3、写军容的威武雄壮。开头两句写他喝酒之后,兴致勃勃,拨亮灯火,拔出身上佩戴的宝剑,仔细地抚视着。当他睡觉一梦醒来的时候,还听到四面八方的军营里,接连响起号角声。“角”,古代军队的乐器,如同今天的军号,有竹、铜、牛角等制品。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全词在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另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的名篇。这首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终生报国之志,但是人已老不能得志的郁闷之情。
6、(出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代:辛弃疾
7、写义军在作战时,奔驰向前,英勇杀敌;弓弦发出霹雳般的响声。“作”,与下面的“如”字是一个意思。“的卢”,古代一种烈性的快马。
8、五十弦:本指瑟,泛指乐器。
9、看剑:查看宝剑。准备上战场杀敌的形象。说明作者即使在醉酒之际也不忘抗敌。
10、梦回:梦里遇见,说明下面描写的战场场景,不过是作者旧梦重温。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角,号角,军中乐器,长五尺,形如竹筒,用竹、木、皮、铜制成,外加彩绘,名曰画角。始仅直吹,后用以横吹。其声哀厉高亢,闻之使人振奋。
11、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把烤好的牛肉分给部下,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12、⑻作:像。的卢:良马名,一种烈性快马。
13、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
14、⑺沙场:战场。秋:古代点兵用武,多在秋天。点兵:检阅军队。
15、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16、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别具一格。“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
17、五十弦:古瑟,此处泛指军中乐器。《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翻:演奏。塞外声:指边地悲壮粗犷的战歌。
18、⑷梦回:梦里遇见,说明下面描写的战场场景,不过是作者旧梦重温。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19、这两句进一步渲染军中的战斗气氛,部队给养充足,官兵同甘共苦,一起分那些食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响雄壮的战歌,以鼓舞斗志。我们分明看到威武如山的军营里,斧戟从立,直指苍穹;旌旗翻飞,哗哗作响;将士们铠甲发亮,一个个雄姿英发。这场面是何等壮观、热烈!
20、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背景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通过追忆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气概以及作者自己的沙场生涯,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2、挑灯:拨动灯火,点灯。
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5、赢得:博得。身后:死后。
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通过追忆早年抗金部队的阵容气概以及作者自己的沙场生涯,表达了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
7、作:像。的(dì)卢:良马名,一种烈性快马。《相马经》:“马白额入口齿者,名曰榆雁,一名的卢。”《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世语》:“刘备屯樊城,刘表惮其为人,不甚信用。曾请备宴会,蒯越、蔡瑁欲因会取备,备觉之,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渡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备急曰:‘的卢,今日厄矣,可努力!’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过。”
8、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起了变化,使全首词成为悲壮的而不是雄壮的。前面九句是兴高采烈、雄姿英发的。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也同样是陈亮的悲愤。
9、破阵子:词牌名。原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出自《破阵乐》。又名“十拍子”等。此调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
10、⑼“弓如”句:霹雳,本是疾雷声,此处比喻弓弦响声之大。
11、我端酒杯,一饮而尽,借酒消愁愁更愁,然而,我只希望这酒能将我灌的不醒人世,因为我不愿再看到北奴在我中原大地上的肆意横夺!我喝醉了酒,带着醉意挑亮灯火,端详着心爱的宝剑,醉梦中,我回到了当年的战场,只听见军营里连绵不断地响起了号角之声。官兵们分享着烤熟的牛肉,各种乐器奏出雄壮的军歌,正是秋高气爽的时候,沙场上威武的军队整齐的排列着,等待着检阅。沙场上,战马像的卢那样飞驰,箭射出去,弓弦震动,响如霹雳。抗金英雄们纵横驰骋,奋勇杀敌。替君王完成了收复失地,统一天下的大业,为自己生前身后都赢得了一个为国建功的美名,不由满怀喜悦。可是,这毕竟这是一场梦境!一梦醒来,看着自己,可惜啊,头发都白了,毕生的理想还是难以实现!
12、四两句,按格律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1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
14、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
15、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16、此词通过追忆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气概以及作者自己的沙场生涯,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
17、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18、《破阵子》辛弃疾其一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9、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20、宋词三百首|清平乐·村居
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达建功立业
1、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我)为陈同甫写下这首壮烈的词寄送给他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2、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
3、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 ”,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
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5、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6、然而又有谁“可怜 ”他呢 ?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7、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8、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9、八百里:指牛。《世说新语·汰侈》篇:“王君夫(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常莹其蹄角。王武子(济)语君夫:‘我射不如卿,今指赌卿牛,以千万对之。’君夫既恃手快,且谓骏物无有杀理,便相然可,令武子先射。武子一起便破的,却据胡床,叱左右:‘速探牛心来!’须臾炙至,一脔便去。”分麾(huī)下炙(zhì):把烤牛肉分赏给部下。麾下,部下。麾,军中大旗。炙,切碎的熟肉。
10、⑴破阵子:词牌名。原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出自《破阵乐》。又名“十拍子”等。此调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
11、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达自己的雄心和抱负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1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13、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分别之后。
14、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没有谁“可怜”他。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1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达了作者的最高理想和雄心壮志,是本词的核心,也是全词的最强音。
16、河北电动自行车三种车牌、电子行驶证样式公布
1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8、宋词 ,都是白话诗词 ,一看就懂 ,一听看明白 。无需解释 。
19、⑹五十弦:古瑟,此处泛指军中乐器。翻:演奏。塞外声:指边地悲壮粗犷的战歌。
20、(1)李词将亡国前奢华生活的追忆与当前沦为囚徒的现实对比,表现了对故国的眷恋及亡国之痛。辛词则借梦中飞赴前线,沙场点兵的盛况与而今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现实对比,表现了收复中原的豪情及报国无门的悲愤。(2)①申大志。即醉里梦里不忘收复河山的雄心壮志。②抒悲情。全词感情基调雄志高昂,而结局又悲凉低沉,使全词情绪显得极其悲壮。③写大场景。场景描写极有气势,想象中沙场点兵与战场杀敌两个场景描写得雄伟、壮阔。(意对即可)
五、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破阵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2、⑾赢得:博得。身后:死后。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4、五句写许多义军都分到了烤熟的牛肉,乐队在边塞演奏起悲壮苍凉的军歌,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着全副武装、准备战斗的部队。
5、塞外声:以边塞作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6、辛弃疾二十一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天,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陈亮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这次他到铅山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词寄给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作于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在鹅湖之会后、杭州重逢前的五年间。
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眼是“壮”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8、融景与情于一体,富于浪漫色彩抒发了他对国家衰败的悲愤和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感情。给个悬赏吧!
9、⑽了却:了结,把事情做完。君王天下事:统一国家的大业,此处特指恢复中原事。
10、古代有一种牛名叫“八百里驳”。“八百里”,这里代指牛。“麾下”,即部下。“炙”,这里是指烤熟的牛肉。古代的一种瑟有五十弦,这里的“五十弦”,代指各种军乐器。
11、“沙场秋点兵”一句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等“记叙要素”,也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八百里分麾下炙”中的“八百里”既指牛,也指连营这种修辞手法称为双关。《破阵子》上片“梦”字点名是想象,写出点兵沙场准备出征的场面,下片写英勇杀敌、乘胜追击的场面。词中“醉”、“梦回”、“看”等动词让人体会出词人壮志难酬的压抑复杂心情。“可怜白发生”沉痛感叹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追问:2五十弦翻塞外声的翻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吗。
12、霹雳(pīlì):特别响的雷声,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13、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为君王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为自己生前死后留下美名。可惜事业未成,自己已成了白发人!
14、这是辛弃疾的爱国诗词中著名的一首。“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是说诗人骑着快如“的卢”的良马,拉开很有力量的硬弓,飞驰在沙场上,英勇杀敌。这两句诗将战斗场面的激烈形象传神的描写了出来。
15、这首词是一首“壮词”。“壮”体现在:(1)“壮”在场面,“壮”在军营生活活的雄豪、壮美:分食牛肉,奏悲凉苍劲之曲,秋点兵的壮大场景。(2)“壮”在人物超常的本领:骑飞快奔驰的“的卢”马,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风驰电掣。勇猛雄健。(3)“壮”在志向:率师北伐,统一南北,为国立功,成就英名。(4)“壮”在心迹的表露:“可怜白发生”,不是一味的嗟叹,而是对现实的抗议,充满了壮志难遂的抑郁、愤慨。;(5)“壮”在语言:文辞壮丽而不“纤巧”,洒脱而不拘谨。补充:你好!这是从5个方面分析的!你参考下!帮到你,望采纳,谢谢!!补充:壮体现在:点兵出征、飞驰敌阵——壮观而激烈雄壮统一国家、名垂青史——雄心壮志,---这个呢??比较简洁了!!
16、⑶挑灯:把灯芯挑亮。看剑:抽出宝剑来细看。
17、首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
18、⑸八百里:指牛。分麾(huī)下炙(zhì):把烤牛肉分赏给部下。麾下,部下。麾,军中大旗。炙,切碎的熟肉。
19、这首词约作于1188年。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辛、陈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20、了(liǎo)却:了结,完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