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翻译一句一译200字(100句)
一、孙权劝学翻译一句一译
1、我听说这件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当。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完全如同常人了。”
2、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的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又有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3、Itisonlynecessarytoreadroughlyandunderstandhistory.Yousaytherearemanymilitaryaffairs.Whocancomparewithme?Ioftenreadbooks.(I)think(readingisgoodforme)isofgreatbenefit.
4、邪: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5、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6、三国时期,吴军大将吕蒙年少时不爱学习,后来听从孙权的劝告,“笃志不倦”地博览群书,学问大进。此文即是司马光根据这一史料整理改写而成。
7、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
8、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9、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0、卿今当涂掌事::通,。
11、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除此之外,一般自称有“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等,尊称对方有“子”“君”“足下”“殿下”等。
13、对白传神,以“话”塑人
14、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15、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这一段写事情的结果,并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鲁肃的反应起到了衬托的作用,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和进步之快。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6、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17、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18、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侯,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19、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20、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二、孙权劝学翻译一句一译200字
1、写作亮点: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
2、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录于《司马文正公集》中。
3、可分两层:孙权学,吕蒙学;
4、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5、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的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又有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另眼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6、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孙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7、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8、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9、阿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10、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对吕蒙亲昵的称呼;在吴下时的没有文学的阿蒙。
11、见:见渔人(看见)见往事耳(知道)
12、(乙)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笔、墨、纸、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大意,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方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13、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
14、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5、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睛。待:对待、看待。
16、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一种学位。
17、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习过程。
18、(1)推托(2)只,只是(3)同“攀”,牵,引(4)相当
19、请写出两个名人勤学故事。
20、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三、孙权劝学翻译一句一译加重点字词
1、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鲁肃的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2、古义:推脱。(蒙辞以军中多务)
3、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4、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5、别:离开。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6、(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吴下阿蒙了!”)
7、《孙权劝学》:“孰若孤”一句,孰译为谁;若:比得上。孤:古帝王对自己的谦称。全句译为“谁能比得上我呢?”
8、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9、(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10、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1、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12、大:非常,十分。
13、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14、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15、此文选自《资治通鉴》卷文题为后人所加。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黄龙元年(222)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如今在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16、(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
17、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18、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⑪见⑫往事⑬耳。卿言多务,⑭孰⑮若孤?
19、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20、最后一句话写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说明鲁肃对吕蒙佩服之至,可见学习对于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多么重要。
四、孙权劝学翻译一句一译本子写的图片
1、寻阳:县名,在今湖北黄梅西南。
2、(1)孔子说:“你有什么喜好?”
3、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远远胜过有才能的人。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并不天生聪明,本来就很平凡的人,还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4、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5、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6、(学习目标)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揣摩体会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心理。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7、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刮目:擦擦眼睛。
8、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9、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劝人要讲究策略。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10、这篇短文还给人以很多的启示,可谓言简意丰。
11、(1)非复/吴下阿蒙(2)余闻之也/久
1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13、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14、第1课《邓稼先》讲解+练习
15、(鲁肃和吕蒙一起商议,)
16、吕蒙:东吴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人
17、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18、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等书籍。
19、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20、详略的安排极其精当。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五、孙权劝学翻译一句一译手写
1、(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2、卿言/多务,孰/若/孤?
3、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4、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5、(1)你现在当权掌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6、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7、(作者)司马光(朝代)宋
8、(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9、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0、(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
11、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12、⑪见事——了解事情的发展情况
13、涉猎:粗略地阅读。
1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的侧面描写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特别是最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进一步表现了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也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进步。启示: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不要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别人;要正确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有进步;学习没有早晚之分,只要端正学习态度,肯用心学习,终有所成;学习能改变一个人。
15、“结友而别”是结交了朋友就分别了的意思。所以,“而”是“就”的意思!方才顺接吧、不翻译..表修饰,没实际意思
16、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17、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吕蒙的知错就改、进步之大,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爱才惜才,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18、全文翻译: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能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我经常读书,自认为(读书)大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问题,非常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重新拭目相看,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才分别。
19、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
20、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吕蒙的小名,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