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李端听筝的做节(100句)

2023-04-13 19:12:53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李端听筝

1、《唐诗三百首》:山居秋暝·王维

2、《唐诗三百首》:送上人·刘长卿

3、《唐诗三百首》:寄左省杜拾遗·岑参

4、《唐诗三百首》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李白

5、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6、李端(743年-782年),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7、听筝者只闻筝曲绕梁之美,又哪里知晓弹筝者玉颜丽质之下的内心与才情呢。

8、《唐诗三百首》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韩愈

9、《唐诗三百首》:秋夜寄邱员外·韦应物

10、与你合奏芳春调,啄木鸟飞来霜树梢。

11、《唐诗三百首》: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上)·李商隐

12、《唐诗三百首》: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王维

13、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14、格律对照例诗:李端《听筝》

15、《唐诗三百首》:新年作·刘长卿

16、她大约也是沦落风尘之人,对一般浪荡子弟,她的故意错弹饱含着对这班人的嘲弄和蔑视,但总会有一天,真正的知音——她的“周郎”会听出那曲中的深意,从而向她投去会心的一“顾”的。此处的“周郎”喻指听者,“欲得”就意味着当时坐在一旁的“周郎”没有看她。

17、以前刚到江州时,在夜晚聆听到古筝之声,因为才新长了一些白头发就不愿意去听,怕生感触。

18、《唐诗三百首》: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

19、古体诗押韵较为宽松,可以换韵,可以押邻韵。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总结如下:“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但仍有例外情况,如柳宗元的《江雪》。

20、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二、李端听筝的做节

1、——梁/沈约:《咏筝》

2、瓜步寒潮送客,杨花暮雨沾衣。故山南望何处,秋水连天独归。

3、(北宋)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5、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

6、(作者)李端(朝代)唐

7、李端(约743~约782),唐代诗人。字正己,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大历五年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

8、(注解):金粟柱: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译文):名贵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手指纤细的弹筝美人坐在玉房前。为了引起周郎的注意,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简析):诗描摹了一位弹筝美女,为博取青睐而故出差错的情态。写得十分传神。

9、三十六帝欲相迎,仙人飘翩下云軿。

10、创作年代中唐《听筝》是唐代诗人李端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诗描写一位弹筝女子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故意将弦拨错,塑造了一个可爱的弹筝女形象,语句传神,意蕴丰富。

11、《唐诗三百首》: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孟浩然

12、忽然弦声凝绝、柔指轻顿,那片刻的宁静又诉说出千万重的深情。

13、三人一旦同行,留下高斋月明。遥想扁舟京口,尚余孤枕潮声。

14、《唐诗三百首》:除夜有怀·崔涂

15、《唐诗三百首》: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

16、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

17、《唐诗三百首》:淮上喜会梁川故·韦应物

18、《唐诗三百首》子夜吴歌·秋歌·李白

19、《唐诗三百首》: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

20、下面这首《听筝》便是他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五言绝句,据说这首诗是他的即兴之作,还因此博得美人青睐,整体来看这首诗轻快洒脱,寥寥数语,却展现了一幅流畅鲜明的人物速写图,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

三、李端听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诗经》朗诵演唱赏析合集

2、《唐诗三百首》:登鹳雀楼·王之涣

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古人称筝啊,一般都称之为秦筝,认为它产生于秦地。像唐代赵璘(赵璘(约公元八四四年前后在世),字泽章,南阳人,后徙平原。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武宗会昌中前后在世。家世显贵。宣宗常索科名记,郑颢令璘采访诸家科目记,撰成十三卷,进之。)的《因话录》就说:“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再谈古琴,我们知道,伏羲制琴瑟,我们在此前节目里也讲过。那么筝其实就是琴瑟的一种变流,所以都属于琴之流。

5、(北宋)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6、李端在在此处,不仅描写弹筝之事,而且抓住最能突出主题的部分,将弹筝者的美丽,全都集中在洁白的玉手上,这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弹筝用手,所以观者的注意力自然会放在弹筝的双手上,妙在此手极美。精致典雅的房间,一位美人端坐弹筝,那景象,一定是美极了,诗人重点抓住这些景象,带给人一种深刻的印象,生动形象,极富艺术美感。

7、《唐诗三百首》: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8、《唐诗三百首》: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9、但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因为在律诗兴起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

10、《唐诗三百首》:过故人庄·孟浩然

11、《唐诗三百首》:送人东游·温庭筠

12、在押韵上,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

13、《唐诗三百首》:遣悲怀·其元稹

14、绰约风姿,好像天上仙子一样,从云端翩然而至,手腕的洁白如凝脂。

15、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16、《唐诗三百首》:汉江临泛·王维

17、五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五绝,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成熟定型于唐代。五绝每首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图画,传达一种种真切的意境。因小见大,以少总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其最大特色。五绝有仄起、平起二格。代表作品有王维的《鸟鸣涧》、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八阵图》、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等。

18、《唐诗三百首》:蜀先主庙·刘禹锡

19、金粟: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20、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

四、李端听筝拼音版

1、《唐诗三百首》:登岳阳楼·杜甫

2、花脸云裘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

3、《咏筝诗》南北朝·沈约

4、此诗的妙处就在于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生活中体现人物心理状态的典型细节,将弹筝女子的微妙心理,一种邀宠之情,含蓄写出,十分传神。诗的写法像速写,似素描,对弹筝女形象的描写是十分成功的。

5、▶《道德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6、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译文

7、本来这应该是演奏者最祈盼的效果,最欣慰的时刻,然而,这情景却不是这位女子此时最渴望的效果,因为她心中另有所思,思不在听者赏音,而在于一“顾”,怎么办呢?她灵机一动,故意不时地错拨一两个音,于是充满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

8、莫听西秦奏,筝筝有剩哀。

9、《唐诗三百首》:楚江怀古·马戴

10、《唐诗三百首》: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刘长卿

11、据说三国时期的周瑜精通音乐,别人弹奏乐曲,偶有失误,他便能一下听出来,然后回头一看,这首诗,显然是借用这个典故,但不同的是,此诗中的女子,是为了得到爱慕者的注意,而故意弹错的。有人说,这是一种邀宠的表现,是“妇人卖弄身份,巧于撩拨”,但其实,这正是年轻女子感情真挚的一面,也可以说,弹琴者想要寻找知音,因此故意弹错一些,让能够听出错误的人,对自己青睐,也表现了女子机敏可爱的形象。

12、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解读诗词

1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14、断虹落屏山,斜雁着行安。

15、《唐诗三百首》: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李商隐

16、江州去日听筝夜,白发新生不愿闻。

17、《唐诗三百首》送陈章甫·李颀||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18、《唐诗三百首》: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19、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0、《唐诗三百首》:赠阙下裴舍人·钱起

五、李端听筝古诗书法

1、《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2、《唐诗三百首》:利州南渡·温庭筠

3、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为报辽阳客,流芳不待人。

4、相传三国时代的周瑜,别人奏曲有误,他就回头一看,此诗显然受到了这个故事的启发。“时时”说明这并非偶尔失手,也并非技艺低下,因为这失误明显地属于有意为之。似乎弹筝女子的微妙心理,仅仅是一种邀宠之情;其实这种故意的失误是出于寻觅知音的苦心。

5、《唐诗三百首》: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李商隐

6、《唐诗三百首》: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

7、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8、蒙恬芳轨没,游楚妙弹开,

9、君王实行无为而治,天下百姓自然安居乐业。

10、原文:李端,字正已,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听筝”应是听奏筝有感。但从题意看似乎应作“鸣筝”来得有味,来得生动。诗中描摹了一位弹筝美女,为博取青睐而故出差错的情态。透视心理状态,洞察入微,描写细腻婉曲,十分传神。该诗描写一位弹筝女子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故意将弦拨错,塑造了一个可爱的弹筝女形象,语句传神,意蕴丰富。

11、唐诗第3句是不押韵的,这首诗的韵脚应该是an,柱这个字估计现代和古代的读音不同了,在古代应该是以an为韵母!

12、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便故意将弦拨错,弹筝女可爱形象跃然纸上。相传三国时代的周瑜,二十四岁为建威中郎将,人称周郎,他精通音乐,别人奏曲有误,他就回头一看,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

13、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14、只应桓叔夏,重起为君弹。

15、《唐诗三百首》: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戴叔伦

16、那不谐和的旋律,突然惊动了沉醉在音乐境界中的“周郎”,他下意识地眉头一皱,朝她一看,只见她非但没有丝毫“误拂”的遗憾和歉意,两眼反而闪烁出得意的眼神——原来是误非真误。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便故意将弦拨错,弹筝女的可爱形象跃然纸上。

17、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18、律绝跟律诗一样,依照律句的特点,讲究平仄,押韵严格。

19、▶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合集(共15集)

20、惊回千里梦,已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