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临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00句)
一、汉江临泛
1、⑷郡邑:指汉水两岸的城镇。浦:水边。
2、首联写汉水雄浑壮阔的景色,由楚入湘,与长江九派汇合,为全诗渲染气氛。
3、“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此句虽未点明汉江,但足以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4、文献记载,1545年爆发的那场传染病的患者身上的每一个孔窍都流血,肺部积水,呼吸困难,有时神志不清,病人大多在染病后几天死亡。医学专家后来分析认为,只有一种病毒引发的疾病符合这样的症状,它就是“汉江”病毒,这种病毒是迄今为止科学家发现的地球上最致命的病毒。据悉,“汉江”病毒像致命的埃博拉病毒一样,会引起出血热,它的传播媒介是人们司空见惯的老鼠。斯塔尔说:“由于气候干旱,老鼠都集中在有水的洞穴中生活,病毒在它们之间迅速传播。1545年后,那里的气候忽然变得湿润起来,老鼠再也不愁找不到水源,于是他们的活动范围迅速扩展到整个大陆,病毒与当地居民接触的机会大增,居民中间爆发疫情也就在所难免了。”。
5、襄阳:今属湖北,位于汉江中流。
6、荆门:山名,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战国时为楚之西塞。九派:九条支流,长江至浔阳分为九支。这里指江西九江。
7、随后,诗人将笔墨从远景收回,转写眼前波澜壮阔之景。
8、九派:流入长江的九条支流。
9、(注释)汉江:即汉水。
1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1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2、这两首诗都体现了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写作风格。
1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4、郡邑:指汉水两岸的城镇。浦:水边。
15、“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相传大禹治水,开凿江流,使九派相通。诗人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
16、⑤好风日:风景天气好。
17、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18、这首诗给读者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19、五言律诗有许多,下面列举一些:
20、诗:唐·王维图:清·高岑《千里江山图》
二、汉江临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象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难怪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说得很中肯。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2、波涛汹涌城郭仿佛飘江上,大浪翻滚远空好似在摇晃。
3、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时任殿中侍御史的王维,因公务去南方,途经襄阳。此诗是诗人在襄阳城欣赏汉江景色时所作。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颔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颈联由远而近,远近相映,笔墨酣畅;尾联直抒胸臆,可比作画上题字。
4、《汉江临泛》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五律。此诗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也隐含了歌颂了地方行政长官的功绩之意。
5、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6、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7、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明时暗,若有若无。江流不断,一直伸向远方,船行中看见两岸山峦,有的近而明,有的远而暗,不断推移变幻。我们的眼前似乎也随之展开了一幅山水画卷:江流浩渺,无边无际,山色迷蒙,连绵不断。虽只有淡淡几笔的勾勒、渲染,却是气韵生动。这恰如苏轼所评,王维诗“诗中有画”。明王世贞也评曰:“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而“天地外”、“有无中”,又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8、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9、山翁:一作“山公”,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这里借指襄阳地方官。
10、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11、这首诗主要写泛游汉水的见闻,咏叹汉水之浩渺。
12、汉江是比较平缓温顺的,与荆门山那里的长江水是完全不同的。人说“荆门山”前的江水:“古代舟行至此,先避虎牙而南,复避荆门而北,横流湍急,悬若千丈,非乘风奋楫,舟莫能进。”而汉江的中游,河道宽阔,江水缓流,完全不同于北方的黄河与南方的长江,加之人们传说这汉江水就是与银河对接的那条河流,所以王维说这里的江流是天地之外的。她在青山之间静静流淌,烟波中的青山在水色里,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眼前一切,宛如仙境。
13、⑴汉江:即汉水,流经陕西汉中、安康,湖北十堰、襄阳、荆门、天门、潜江、仙桃、孝感,到汉口流入长江。诗题在元代方回的《瀛奎律髓》中题名为“汉江临眺”,临眺,登高远望。汉江从襄阳城中流过,把襄阳与樊城一分为二(合称“襄樊”),以及襄樊周围大大小小的无数城郭(包括襄阳城门外的许多“瓮城”),一个个都像在眼前的水道两旁漂浮。临泛江上,随着小舟在波澜中摇晃,感觉远处的天空都在摇动,非常恰当地扣题,写出“临泛”的独特观感。假如是“汉江临眺”,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所以此诗还是应题为《汉江临泛》为是。
14、“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15、 远处的城郭好像在水面上飘动,波翻浪涌,辽远的天空也仿佛为之摇荡。
16、第18期职工阅读线上分享会有奖互动获奖名单出炉!你们的留言很精彩!
17、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
18、汉江:即汉水,流经陕西汉中、安康,湖北十堰、襄阳、荆门、天门、潜江、仙桃、孝感,到汉口流入长江。
19、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20、品完《汉江临泛》,不禁然想起了孟浩然的性格,那真是一方水土一方人啊,而这也是王维所喜爱并为之陶醉的。
三、汉江临泛 王维拼音
1、诗人泛舟江上,纵目远望,看到汉江浩荡,浮想翩翩,挥笔写出汉江横亘楚塞,通三湘,穿荆门,连九派的磅礴之势。试想,人行于江上,纵极目长望,所见终究有限。王维的高明在于,他一开始就超脱于具体的景观之外,改从大处着笔,将相隔千里之地,纳入一览之中。起句气势非凡,为全诗奠下了雄壮的基调。
2、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3、(1)首联两句,写出了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雄浑壮阔及其浩淼水势。颔联“江流天地外”句,写出了江水的流长邈远;“山色有中无”句,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颈联两句,写出了汉水的波澜壮阔和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
4、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颔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颈联由远而近,远近相映,笔墨酣畅;尾联直抒胸臆,可比作画上题字。诗人采取的几乎全是白描的写意手法,从大处着墨,于平凡中见新奇,将登高远眺、极目所见的山川景物写得极为壮阔飞动,奔放雄伟,全诗犹如一巨幅水墨山水,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6、汉江稚子博客我们很爱读、很喜欢浏览,据说是陕西汉中勉县的一个教师。第三个字“稚”;“之”,音同意义不同,在百度搜索错第三个字就相差很远的呢!
7、三湘:潇湘、漓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
8、⑹山翁:一作“山公”,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这里借指襄阳地方官。一说是作者以山简自喻。
9、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积极乐观的情绪。《汉江临泛》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五律。此诗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也隐含了歌颂了地方行政长官的功绩之意。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颔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颈联由远而近,远近相映,笔墨酣畅;尾联直抒胸臆,可比作画上题字。诗人采取的几乎全是白描的写意手法,从大处着墨,于平凡中见新奇,将登高远眺、极目所见的山川景物写得极为壮阔飞动,奔放雄伟,全诗犹如一巨幅水墨山水,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10、正当诗人极目远望,突然间风起浪涌,所乘之舟上下波动,眼前的襄阳城郭也随着波浪在江水中浮浮沉沉。风越来越大,波涛越来越汹涌,浪拍云天,船身颠簸,仿佛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风浪之前,船儿是平缓地在江面行驶,城郭是静止地立于岸边,远空是不动地悬于天际;风浪忽至,一切都动了起来。一“浮”一“动”,两个动词下得极妙,使笔下之景生活起来,诗也随之飘逸起来。自然,这一切都只是错觉,是由于船在波浪中上下起伏,人的视线不停起落升降的缘故。诗人巧妙地借用这种错觉,进一步渲染出了汉江水势的磅礴。
11、四年级上册古诗词
12、江水流长邈远,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城郭仿佛在水面上飘动,水势磅礴,天空也好像在摇动
13、《汉江临泛》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五律。此诗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也隐含了歌颂了地方行政长官的功绩之意,原文如下:
14、这首诗给读者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同时,也
15、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译文:汉水流经楚塞,又接连折入三湘;荆门汇合九派支流,与长江相通.汉水浩瀚,好像是流到天地之外;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缥缈中.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襄阳的风景,确实叫人陶醉赞叹;我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
16、汉水浩瀚,好象是流到天地之外;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漂缈中。
17、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8、《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9、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言襄阳风光如此美好,欲留下来与山简共谋一醉,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20、⑵楚塞:楚国边境地带,这里指汉水流域,此地古为楚国辖区。三湘:湘水合漓水为漓湘,合蒸水为蒸湘,合潇水为潇湘,总称三湘;一说是湖南的湘潭、湘阴、湘乡合称三湘。古诗文中,三湘一般泛称今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带。
四、汉江临泛原文及翻译
1、汉江临泛唐代: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山色缥缈若有若无中。岸边都城仿佛在水面浮动,水天相接波涛滚滚荡云空。襄阳的风光的确令人陶醉,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
2、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3、襄阳的风光真是无限美好,愿与山翁留此地长醉不归。
4、字词典故“郡邑”:(府县。秦汉后,郡比县大。)“浦”:(水边。)
5、“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
6、(2)诗人采用飘逸流动的手法,极其巧妙地使用了“浮”、“动”两个动词。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磅礴之水势,使诗人笔下的景物全都动起来。
7、江水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两岸山色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8、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9、(解析)此诗是王维写汉江及其远近的景色的。诗中先写了汉江的地理位置:汉江连接楚塞三湘,通荆门九派。然后写汉江的烟波浩渺:汉江绵延千里,极目而望,不辨首尾,似已流出天地之外;汉江两岸的山色,缥缈隐现,似有若无。这两句写景,境界开阔,气势宏大,写出了浩渺汉江的神韵,使后人爱赏不已。宋代诗人欧阳修曾经引用之,苏轼见了,大加称赏,还以为是欧阳修自己的诗句呢。诗的第三联继续写汉江的气势:因为水势浩大,远望郡邑好像浮在前面的水边;因水天相接,远处的天空好像在波涛中漂动。仍然是一种阔大的风景。汉江附近的囊阳风光无限美好,使得诗人想留下来步晋人山简的遗风在习家池头饮酒赏景了。
10、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11、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说得很中肯。而“天地外”、“有无中”,又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12、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3、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湖南等地都属于楚国,而襄阳位于楚之北境,所以这里称“楚塞”。“三湘”,一说湘水合漓水为漓湘,合蒸水为蒸湘,合潇水为潇湘,合称三湘;一说为湖南的湘潭、湘阴、湘乡。古诗文中,三湘一般泛称今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带。“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相传大禹治水,开凿江流,使九派相通。
14、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5、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16、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正当诗人极目远望,突然间风起浪涌,所乘之舟上下波动,眼前的襄阳城郭也随着波浪在江水中浮浮沉沉。风越来越大,波涛越来越汹涌,浪拍云天,船身颠簸,仿佛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描绘的景象是泛舟所见,舟中人产生了一种动荡的错觉,这种错觉也正好符合诗句中的汉水的描写,所以这两个词用得极其恰当。
17、“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8、《汉江临泛》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五律。此诗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也隐含了歌颂了地方行政长官的功绩之意,原文如下:
19、鹿柴(zhài)
20、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五、汉江临泛拼音版全文
1、汉江流域是中华的大粮仓,沿途有不少郡县。有些赏析把“波澜”解释成“大浪翻滚”,这是不正确的。我们前面说了,汉江中游河道宽阔,她的确是一条性情温顺的母亲河。宽阔的江面是不存在什么惊涛骇浪的,这很类似“洞庭湖”,不禁又让人想起孟浩然那著名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平湖缓江的水波是比较平比较宽的,看起来就像是天地在摇,倒影在晃,于是有了王维的“动远空”,孟浩然的“撼岳阳”。
2、意思:远望江水滔滔,似乎要奔流到天地之外;山色若有若无若隐若现。
3、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4、颔联写汉水的流长邈远,山色迷烘托了江势的浩瀚空阔。
5、汉江,这条流淌在秦岭南麓的大江,即使在工业化空前的今天,它依然如诗画般地清澈、安宁、美丽。汉江是汉朝的发祥地。“大汉民族”、“汉文化”、“汉学”、“汉语”这些名称,都是因有了汉朝才定型的,而汉朝得名于汉江,发祥于汉中。刘邦登上皇帝宝座,便以其发迹之地来命名这个新建立的王朝。汉江如今已是一条断断续续的河流,一个个电站水坝将她的脉络生生截断;虽然她的交通使命已经终结,但她还在主宰着所流经的各个城市的生活。作为南水北调的主水源,汉江将让北京人在2008年喝上自己清甜的乳汁。
6、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7、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山色缥缈若有若无中。岸边都城仿佛在水面浮动,水天相接波涛滚滚荡云空。襄阳的风光的确令人陶醉,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
8、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9、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10、投票丨“皖美好味道·宁国招牌菜”美食评选活动开始啦!快来为您喜爱的美食打call!
11、⑴汉江:即汉水,流经陕西汉中、安康,湖北十堰、襄阳、荆门、潜江、仙桃、孝感,到汉口流入长江。诗题在元代方回的《瀛奎律髓》中题名为“汉江临眺”,临眺,登高远望。汉江从襄阳城中流过,把襄阳与樊城一分为二(合称“襄樊”),以及襄樊周围大大小小的无数城郭(包括襄阳城门外的许多“瓮城”),一个个都像在眼前的水道两旁漂浮。临泛江上,随着小舟在波澜中摇晃,感觉远处的天空都在摇动,非常恰当地扣题,写出“临泛”的独特观感。假如是“汉江临眺”,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所以此诗还是应题为《汉江临泛》为是。
12、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正当诗人极目远望,突然间风起浪涌,所乘之舟上下波动,眼前的襄阳城郭也随着波浪在江水中浮浮沉沉。风越来越大,波涛越来越汹涌,浪拍云天,船身颠簸,仿佛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风浪之前,船儿是平缓地在江面行驶,城郭是静止地立于岸边,远空是不动地悬于天际;风浪忽至,一切都动了起来。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
13、“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14、末联引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的晋人山简的故事,表明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15、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山色缥缈若有若无中。
16、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17、“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活起来了,诗也随之飘逸起来了,同时,诗人的一种泛舟江上的怡然自得的心态也从中表现了出来,江水磅礴的气也表现了出来。诗人描绘的景象是泛舟所见,舟中人产生了一种动荡的错觉,这种错觉也正好符合诗句中的汉水的描写,所以这两个词用得极其恰当。
18、《汉江临泛》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主要写泛游汉水的见闻,咏叹汉水之浩渺。全诗格调清新,意境优美,在描绘景色中,充满了乐观情绪,给人以美的享受。
19、汉江临泛 / 汉江临眺
20、使至塞上诗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汉江临泛诗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言襄阳风光如此美好,欲留下来与山简共谋一醉,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