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的诗最简单的(100句)
一、苏轼写的诗
1、卓人月则因为苏轼诗中的5个字,认为他胜于李白。那么到底是哪5个字呢?
2、《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柳絮因风起,在古人的眼中,柳絮虽美,但有时也是轻浮的代名词,代表男女情爱,
5、在文中,宋玉极尽言语夸赞神女的美貌,“上古既无,世所未见”。
6、上面举例说明的是苏轼文学上的成就,那么为官方面,他又有什么手笔呢?
7、《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伽塔》等篇。
8、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9、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被伊能静编唱有所改编的《念奴娇》歌曲。《但愿人长久》这首诗由梁弘志作曲,邓丽君演唱。1995年,邓丽君去世后,王菲为了纪念邓丽君其中将歌名《但愿人长久》换成了《明月几时有》。
10、《江城子》 夭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入,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11、黄庭坚我们都知道,是苏轼的大弟子,也是他一生的挚友。
12、而卓人月所说的那首苏轼的诗就是《点绛唇·闲倚胡床》,被他拿来比较的李白的诗是《月下独酌》。
13、《宛丘开元寺殿下今二月中山茶开千余朵因作诗奉寄》古殿山花丛百围,故园曾见色依依。凌寒强比宋筠秀,吐艳空惊岁月非。冰雪纷纭真性在,根株老大众园稀。山中草木谁携种,潦倒尘埃不复归。
14、至今坊间还流传着很多关于两人的趣事。
15、在中国唐宋时期,诗词盛行,当时文坛涌现出大批新人,苏家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三苏”,一举成为了世人皆知的名人,被视为传奇。苏家三父子之中,以苏轼最为知名,他精通诗词,散文,还在书法和绘画领域有着不朽的贡献,令人望其项背。
16、先大概解释一下这首诗。
17、苏轼对人生命运有着理性思考,增强了词赋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苏轼的词赋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
18、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9、我给所谓“代表作”的内涵定为“全面代表这位作家的最高成就的作品。”
20、那么,他是如何总结自己的一生的呢?仅仅只用了以下24字:
二、苏轼写的诗最简单的
1、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2、诗中语句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寄寓着东坡的情怀。后来,他去颍州赴任途中,路过陈州,看到工程有问题毅然挺身而出,证明了他的心中有百姓,胸中那份大爱。
3、至此停下,接着与朋友说话。在座的人以为这是很平淡无味的起头,而且仅仅两句,全诗尚未完稿。东坡继续吃饭谈笑。李琪上前求他把诗写完东坡又拿起笔来,将此首七绝的后两句一挥而就:
4、堂堂大文豪,却被小沙弥噎得说不出话,也是有趣。
5、他在徐州任职时,另一好友道潜特意从杭州去拜访他。
6、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7、前两句暗指苏轼五官不协调,额头扁平,而且太宽阔,两只眼睛的距离极大。后两句更狠,说苏轼是大长脸,究竟有多长呢?去年流下的泪水,至今才到腮边,读后让人捧腹大笑,连苏轼都情不自禁哈哈大笑。
8、"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苏轼与弟弟的情谊,千百年来简直是没几个人能比。他们那种友爱,知心,共进退,同荣辱的情义,感动了后世许多人。我想在这里说的是,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会用诗词来交流感情,“和子由”在他的诗词中占了多数,无论是在朝在野,在北方还是在南国,在平日还是在佳节,那种感情或缠绵或奔放,或细腻或强烈,不仅在兄弟彼此心中,就是在我们读来,都收获了深深的共鸣和感动。
9、《鹧鸪夭》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曰凉。
10、在我国古代诗词历史上,有许多大家,有入世青莲、才思敏捷的李白,有狂放不羁、忧国忧民的杜甫,有隐者钟峰、千古词帝李煜,还有名门锦绣、书香典赡的李清照……然而还有一位,那便是豪放清嘉、乐观豁达的宋代著名词人——苏轼。他的词豪迈、奔放、旷达,有铮铮男子气概,让人品后胸襟豁达。然而,苏轼还有一些小诗词因为有趣、调皮也广为流传,比如他曾写诗嘲笑妹妹丑,但妹妹立马写诗反怼,两人之后不气却哈哈大笑。
11、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12、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13、春风飘絮本是常见的现象,诗人却以此来表现自己禅心之坚定,也是算是匠心独运了。
14、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1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七绝·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6、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17、《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是《赤壁赋》的姊妹篇。与前篇纯写江上泛舟不同,后篇记游,以登岸履险为主,也无谈玄说理的内容。
18、回瞻郡阁遥飞槛,北望樯竿半隐堤。
19、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20、有一次,苏东坡写文章力辩文章本身使人感到快乐的力量,就是文学本身的报酬。他晚年有时曾想抛弃笔墨根本不再写作,因为他一辈子都是以笔买祸。他在给刘沔的回信中说:“轼穷困,本坐文字,盖愿刳形去智而不可得者。然幼子过文益奇。在海外孤寂无聊,过时出一篇见娱,则为数日喜,寝食有味。以此知文章如金玉珠贝,未易鄙弃也。”作者自由创作时,能自得其乐,读者阅读时,也觉愉悦欢喜,文学存在人间,也就大有道理了。
三、苏轼写的诗的特点
1、《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洒豚欲上时。《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诗歌开头两句反用“襄王有意,神女无心”的典故,拒绝歌女的表白。
3、描绘了江北的地方风物和名胜的诗具体如下:
4、两个人都心里装着百姓,为民造福,苏轼对他们敬重。
5、而道潜这里说的又不是一般的柳絮,而是沾了泥的柳絮,这样的泥絮无法随风飘转,就像道潜不会因为歌女的表白而动凡心。
6、东栏梨花宋代·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白话译文: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多么透彻与清明。
7、这两句意思是说,我们曾流连于柳湖太昊祠铁墓之间,同欢共饮。我们仿佛看到兄弟两人,风度翩翩,吟诗做赋,流连湖光山色之间。
8、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
9、在1079年,苏轼被诬陷入狱,好在他属于士大夫,才免于死罪。在此之后,他又接连被贬,最终在常州病逝。苏轼一生多磨难,却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这好和他豪放、豁达的性格有关。苏轼还有风趣幽默的一面,从他和妹妹的两首诗中可见一斑。
10、最为脍炙人口的诗具体如下:
11、不管怎么说,能使读者快乐的确是苏东坡作品的一个特点。苏东坡最快乐就是写作之时。一天,苏东坡对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苏东坡的文字给他同时代人的感受亦复如此。欧阳修说每逢他收到苏东坡新写的一篇文章,他就欢乐终日。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正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是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之面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12、编校:寇硕恒;审核:彭敏;核发:李少君
13、要“全面”。包括他的作品的主要文体。
14、起初,汝南有鸿隙坡,淮北各条河道流经这里。淮北物产丰饶。后来,汉成帝时,由于水患,翟方进等就把它去除了。后来王莽时,天下大旱,没有了河水的灌溉,人们就埋怨翟方进。
1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洒豚欲上时。
16、作品的艺术造诣最高,代表他的创作风格。
17、“全面代表这位作家的最高成就的作品。”为准。
18、苏轼眉毛一挑,瞬间来了灵感,挥笔写下一首打油诗:“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苏小妹那么聪明,岂能看不出哥哥嘲笑她长得丑。.................
19、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20、.................................................................
四、小学苏轼写的诗
1、其说理中显趣味——一理趣取胜。宋代诗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理,而苏轼却是一说理大家。所谓理趣,大体上就是诗中所含之理富于生机与灵气,即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苏轼的诗既具有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具有李白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其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他的《李氏园》揭露了官僚贵族兼并土地的罪行,他们为了建筑“美园圃”不惜“夺民田”,“破千家”。苏轼的《荔枝叹》揭露了官僚为了“宫中美人一破颜”,不惜造成“惊尘溅血流千载”的丑态与罪行。
2、表达“夏天雷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的只有这么两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4、面对歌女的示爱,道潜却是面不改色,淡定地吟出一首诗,而这首诗也成了千古名作。
5、邵伯梵行寺山茶苏轼山茶相对阿(本)谁栽,细雨无人我独来。说似与君君不会(见),烂红如火雪中开。
6、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7、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8、作品反映作者一生的主要思想倾向(即作者成熟的世界观)
9、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0、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11、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12、《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这篇仅有八十多字的短文我以为可以作为他散文的代表作。还有《石钟山记》等
13、通过科举考试后,他开始了他的仕途,但并不顺利。由于与王安石的政治分歧较大,苏轼选择离开京城,先后去了杭州和密州。再后来,在他的管理下,所辖百姓生活无忧,获得不少拥戴。
14、北望樯竿半隐堤:樯杆,就是桅杆。苏轼有:江上西山半隐堤。刘禹锡有:沙头樯竿上。我在这里又想到了那杜甫的意境,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这里的樯竿都隐堤了,可不就是高樯(危樯)吗。而这不正是杜甫的意境吗?一种对远方好友的思念。
15、代表作要求“全面”。
16、........................
17、这首诗是写在熙宁四年苏轼初到杭州之后,到第二年春夏之间的。这首诗是苏轼和弟弟的诗,柳湖,在陈州城北,陈州就是现在的河南淮阳县。因沿湖多柳,故称。苏轼有“惟有柳湖万株柳,清阴与子供朝昏。”他在赴任杭州途中,曾在那里做短暂的停留。景因情而难忘。开元寺,为陈州寺。苏辙曾作诗给哥哥,诗为
1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1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轼在密州思念济南的弟弟而做的。一轮明月,承载了兄弟相思,被誉为千古名句。而其实,兄弟相思,又何止这一首呢。那还是在杭州做通判的时候,苏轼就想起了与弟弟在陈州柳湖饮酒赋诗的情形,感从中来,赋诗一首。读来着实令人感动。
20、后来“襄王有梦,神女无心”便成了单相思的代名词。
五、苏轼写的题画诗有哪些
1、酒宴上,苏轼玩心大起,怂恿一位歌女向道潜表白,大献殷勤。
2、原本是襄王纠缠神女,他却反其道而行,既道出歌女的纠缠,又表明自己的无意。
3、宛丘就是陈州。由此我们可看出,苏轼此诗当作于熙宁五年,即1072年。即到杭州的第二年。
4、人生到处知何是应似飞鸿踏雪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生如浮萍,漂泊天地间,就好象小鸟一样,飞过来飞过去,偶一驻足,也不过是待一段时间而已,可能会留下你活动的痕迹,可是又劝你别太认真,只留下淡淡的痕迹即可。下面隐喻的意思是,说不定哪天你又要走了,被迫的也好是自愿的也好,反正是还得漂泊;雪地上还会下雪的,把你的痕迹又盖住了,也就是说人一走茶就凉,时间会扶平一切的意思。总体来说是说诗人恬淡的心境的。
5、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6、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最为脍炙人口。《游金山寺》、《望海楼晚景》、《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描绘了长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胜景;《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百步洪》、《登州海市》等诗,则逼真地描绘了江北的地方风物和名胜。苏轼不但善于观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点,而且以欣喜爱悦的感情描绘了农村环境的清新朴厚。在岭南所写的农村景物诗,体现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关系。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发人所未发,写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诗。如《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还有些诗常常满涵着爽朗乐观的情趣,体现出不畏逆境、傲视磨难的精神。
7、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
8、这两首诗的主旨和创作环境其实是差不多的,在这一方面可以拿来进行比较。
9、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听起来像是在自嘲,自嘲的是自己被贬于这三地,但又像是在自豪,自豪的是自己在这三个地方取得的成就,可谓是亦庄亦谐,引人深思。
10、苏家兄妹之间,也时常开对方的玩笑。苏小妹长相不错,就是额头稍微有点高,眼眶略微凹陷,整体颜值还是可以的。有一天,苏轼正在聚精会神读书,苏小妹没有敲门,直接冲进哥哥的书房。
11、太昊即伏羲,教民作网用于渔猎,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
12、苏轼: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创作了许多经典诗句,现盘点几首,要回答苏轼写的两首诗,可随便挑选。,《水调歌头.明月何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蝶恋花.春景》,《西江月.顷在黄州》等。
13、简直太绝了,诗词的意思就是说,看了哥哥的嘴角好几次,竟然找不到声音从哪里传出来的,只感觉是从一堆毛发里蹦出来的。大家都知道,苏轼的胡子非常浓密,几乎看不到嘴唇,苏小妹机敏的反应和无敌的文字功底也是让哥哥脸红了一把。
14、在这篇赋里: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5、由于苏轼的优秀作品太多,就不一一枚举了。只选一词一诗,金句已划线,肯定有你听说过的。
16、一次,秦观出外游玩。很长时间没回来。苏轼很惦记他,就写信询问他的情况。不久,秦观给苏轼回了一封奇怪的信,只见信纸上写了14个字,排成一圈:已暮赏时花醒归微去力马酒飞如苏轼看后,连声叫好。原来,秦观写的是一首回环诗,诗中描述了自己在外的生活合情趣。内容是: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17、在惠州时,他为民修桥,方便百姓;在儋州时,他向黎族人民传播文化知识,进行文化建设,为民族团结做出贡献。
18、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19、自北宋以来,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此处的“三词客”,是指苏洵、苏轼和苏辙三父子,他们的文学成就都很高,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有三席之地。
2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