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00句)

2023-02-01 15:43:52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

2、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

3、《渡荆门送别》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4、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5、无为:无须、不必。

6、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严整对仗;颈联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7、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8、“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

9、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

10、②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和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1、八年级物理课程知识精讲

12、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特别是唐代,由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

13、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扫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和悲苦缠绵之态,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1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文如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出自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一般用来形容思想感情相通,再远也能感受到亲近。扩展资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

15、八年级数学课程知识精讲

16、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两人一起走出了长安城,来到分手的地点,心中有话,但却相对无言,只好观看四周的景致,以克制自己的离情别绪。

17、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14岁时应举及第,当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贬黜了。于是王勃便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参军,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职还是丢掉了。他的父亲受他牵累,贬为交趾令。他渡海省亲,不幸溺水而死。年仅25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18、有人说,王勃的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出,所有的送别诗都随之黯然失色,那么想一想此诗受人喜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19、诗歌主旨:这是一首送别诗。王勃的朋友杜少府去蜀州任职,诗人在送别路上作此诗对友人表示慰勉,表达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和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0、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大家知道这么多送别诗,那么谁能来说一说,这些送别诗在情感上有没有一些共同点呢?

2、解释:城阙;辅;三秦;五津

3、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4、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5、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6、解题思路:文本意思→常见送别诗感情基调→本诗感情基调;诗人人生态度(主题)。

7、白话文释义: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8、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

9、2022的汝城东岗岭,好一片迷人的雪景!

10、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1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12、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便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所以“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13、老师就读到这里,下面,我每组找一名同学,来给我们分享一下你的朗读。

14、三秦:项羽推翻秦朝后把陕西关中分封给三个秦朝降将,后世泛称陕西为“三秦”。

15、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16、赏析“三秦”点明送别之地,“五津”点明友人赴任之地。运用借代的修辞,勾勒两处的地理环境。“三秦”“五津”给读者以雄浑磅礴视野开阔的感受,既点明了地点,又奠定了全诗旷达的基调。“望”,写诗人的想象,意境开阔,气势雄浑,使全诗基调高昂。“风烟”,环境描写,从侧面表现杜少府任所的荒凉偏远,上任路途的漫长艰险。“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风烟”突出友人去处的闭塞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

17、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18、·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境界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全无悲伤之情。

19、首联对仗工整,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别离意”紧承首联,妙在欲吐还吞。“别离意”究意如何,不愿明说,故改口用“同是宦游人”来宽慰和鼓励对方:你和我既然同样是出门作官、想干一番事业的人,那就免不了各奔前程,哪能没有分别呢?

20、首先我们来观察一下这首诗,从结构形式上来看,这首诗属于什么诗呢?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翻译

1、①运用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

2、(1)谁能来说一说首联交代了什么?

3、(读)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板书:首联)

4、那么我们来看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很明显,这首诗的首联对仗,但是颔联却并不对仗,所以,这是初唐时期律诗尚未定型的产物,后人评论这首诗歌时,把它称为唐朝律诗的开山祖,可见,它在律诗的形成和发展上所具有的开创性作用。现在,我们就来一起领略一下这首诗的艺术魅力。

5、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依次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6、天下之大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居住在旁边的邻居一样。

7、体会“风烟望五津”中“望”字的表达效果。

8、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明显感觉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在一年来的实际教学工作中,自己的理论知识和课堂驾驭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虽然在一些细节的把握和处理上仍有欠缺,但是也我对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了更大的信心。

9、长安:庄严壮丽的长安宫城,被地势险要的“三秦”环护着,气象宏伟。(辅)

10、(2)诗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11、(2)分别和要去的地方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个词能看出来这样的特点?

12、该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何特点?从哪句话可理解到作者这种感情?答: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它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告诉人们:真正的友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诗人用广阔博大的胸襟去劝慰友人,表达了诗人相信真挚友情不因时空改变而改变。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的哲理,还概括出了人们共同的普遍的感受。

13、(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4、的确,文人天生多愁善感,面对离别,就会更加显得失魂落魄。大多数离别诗,都是表现了“黯然销魂”的情感,带上了凄凉哀婉缠绵之情。

15、律诗多为五言或者七言,五律规定每句五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

16、为诗歌营造出开阔的意境。

17、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18、诗从送别的地点落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诗人站在京城郊外,看到雄伟的长安城为辽阔的三秦之地所拱卫,向远处眺望,在风烟迷蒙的地方便是四川的“五津”,点出杜少府要赴任的处所。

19、你好,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帅哥!美女!如果对您有帮助,给我的答案一个好评哦^^,谢谢,亲)。

20、(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题材是什么诗

1、那么我们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离别呢?我们来看下一句。

2、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抑扬顿挫,壮阔谨严,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该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如果您觉得正确或者采纳的话,麻烦给我好评哦,谢谢。

4、原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白话译文: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宽慰友人,表达送别情感的千古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慰友人不要做儿女之情句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6、(3)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望”的用意?

7、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

8、“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10、八年级生物课程知识精讲

11、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意思是都是离家做官漂泊在外的人,你的感伤,我也能理解。

12、(解读)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3、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诗。

14、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劝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15、(解读)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6、(作者)王勃(朝代)唐

17、“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18、这是一首送别诗。古人的送别诗多给人悲戚之感,这首诗却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19、当时,诗人是在长安供职,他要送自己的好朋友杜少府(官名)去蜀州上任。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

20、写友情的名句。答: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张九龄: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1、此诗中既表现作者旷达胸襟又表现友情不为地域所隔的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3、沾巾:泪沾手巾,指挥泪告别。

4、译文不要在分别的道口,像普通青年男女一样,哭得泪水沾湿手巾。

5、下列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6、④一改送别诗离愁别恨、伤感低沉的传统情调,写得昂扬乐观、积极向上,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故成为千古名句。

7、八年级语文课程知识精讲

8、与友互勉、超越时空、乐观豁达,广阔胸怀,远大抱负,使真挚的友情得到升华。境界开阔,气势雄浑,道出了朋友之间的感情真谛,不求朝夕相处,只求心心相印

9、文学常识: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少府,官名。之任,去上任。之,到。

10、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11、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12、颔(hàn)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13、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14、比邻:并邻,近邻。

15、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别之时,像一般小儿女那般悲伤得泪湿衣巾。

16、不是。这个应该算是“送别诗”作者在长安写的,因为朋友要离开长安远行去赴任,并不是陪同朋友一起吃吃喝喝玩玩乐乐的同去四川。

17、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18、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19、在这里,杜甫对“四杰”的推崇是一点也不过分的。特别是作为四杰之首王勃的这首诗,没有一般应酬的话,也不作无病呻吟,有一种昂扬的抱负和气概。因而使得诗歌整体格调变得明朗、壮大起来。表现出作者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同时也让我们窥探到这种精神其实是对即将到来的“盛唐气象”的一种反映。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希望大家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朋友是自己烦恼时倾听的知己,是自己的患难时搀扶一把的知交。可是朋友之间也会有聚散,再好的朋友也不可能天天陪伴在身边。但只要那份情意存在,我们大可不必感伤,就象诗中所说那样,即使远在天涯海角,只要那份真情在,我们也能感觉到就在近旁,这是做朋友的最高境界,值得我们去玩味。

20、尾联紧接三联收束全篇,劝慰杜少府欣然启程。交情很深的朋友总是不愿分离的,然而“儿女情长”,就难免“英雄气短”。这两句诗,即曲折地表现了双方的惜别之情,又用“无为”排除了“儿女情长”,鼓舞对方的英雄之气。全诗一洗向来送别诗的悲酸之态,意境雄阔,风格爽朗,不愧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