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郦道元的三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00句)

2023-01-06 14:49:40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郦道元的三峡

1、《情网》(词:刘虞瑞曲:伍思凯演唱:张学友):

2、(9)虽:即使。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3、在三峡七百里的水路之间,两岸都是连绵不绝的高山,其间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石和峰峦,像屏障一样,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或者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4、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描绘某一景,表现出景物的某种特征。

5、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有山才有"所以从山写起.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而且作者是为江水作注,所以重点写水.是为江水作注,所以重点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

6、郦道元生于官宦世家,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创作《水经注》四十卷。它名义上是以《水经》为蓝本作的注释,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

7、湍(tuān)湍急漱(shù)飞漱嶂(zhàng)重岩叠嶂溯(sù)沿溯

8、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9、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10、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卢梭)

11、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

12、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飏葳蕤,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13、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14、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15、第三段笔锋一转,由动入静。虽有“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但是本段中的碧潭、山林在这一动景的衬托之下更显寂静、清冽。与前文所展现的“壮美”不同,春冬的三峡是清幽秀丽的,有绿与白的交织,山与水的相映。在这山水的平静之下也蕴含着草木的生机,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这些均可见作者的审美情趣所在,也让人对春冬之时的三峡产生了游览的兴趣。

16、至塞外群流,江南诸派,道元足迹皆所未经。纪载传闻,间或失实,流传既久,引用相仍,则姑仍旧文,不复改易焉。

17、采用大笔点染的手法。

18、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19、裳(cháng):衣服。

20、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

二、郦道元的三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第一段:总写三峡的地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第二段:写夏季三峡的情景:水涨流疾,交通阻断。第三段:写春冬是三峡的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第四段:写秋天三峡的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2、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满衣裳。”

3、②哀转久绝,“转”通“啭”鸣叫。

4、其实,《三峡》描绘的景观并不以逼真取胜。首先“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就不能算是逼真的。到过三峡的人都知道,三峡的两岸并不是七百里都是同样高度的悬崖绝壁,高低起伏是山之所以为山的特点,不可能是“略无阙处”。中午才能见到太阳,午夜才能见到月亮,也只是部分航程如此。其次,“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也不是写实的。一般情况下行舟是很慢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写到三峡的黄牛滩曰:

5、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哦~

6、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7、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

8、其实,矛盾明摆着:郦道元根本没有去过三峡。

9、全文共四段,是四幅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第一段写山,后三段写水。作者只用不到区区两百字的篇幅,即描写出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精练,生动传神。

10、(江陵)古城名,在今湖北荆州。

11、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

12、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

13、“回清倒影”是静态的,而“悬泉瀑布”,是动态的,动静相宜,与绝壁之怪怕反衬,统一于“清荣峻茂”。清荣,是透明清冽,而“峻茂”则有棱角,有风骨,和前文壮美相比,则是秀美,而情调上,则是凝神的欣赏,是物我两忘的快慰。最后两个字“雅趣”点明了情调的特点,豪迈的情调一变而为雅致。

14、哀转久绝(消失,动词)

15、(怎么学)牢记通假字

16、《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其用语言简意赅,描写则情景交融,生动传神。

17、阅读写作的思维和方法人人需要。(部编教材总主编温如敏)

18、(13)回清:回旋的清波。清,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清波。

19、第四段写秋天三峡之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20、正确、流利地诵读并背诵全诗,注意积累精彩词句。

三、郦道元的三峡在哪里

1、第一段:总写三峡的地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2、先从大处着笔,本百里三峡……正面描写,巧用夸饰,极山高,再状夏日江流,以日行千里的江舟作侧面描写,对比衬托,春水大流急,令人惊心动魄。仰视高山,俯瞰急流,体物妙笔,将巫峡山水描写得生动逼真。(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古代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521页。)

3、阅读使人充实,写作使人精确

4、三峡形象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立体,成为了一个集自然风光、文人情感、民族精神于一体的“三维”模型。这个模型如同丰碑一样立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林中,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专属于三峡的山水之乐与文化之趣。

5、(在秋天)每到天刚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寒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接不断,凄惨悲凉。从空荡荡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6、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7、这就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难道那些把山水之美看得很可怕的人们,他们的感知难道不是“逼真”的?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山川,袁山松却能“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毫无生命受到威胁的感觉?这是因为,恐惧的感觉,生命受到威胁的感觉,属于实用理性,但是情感与理性是一对矛盾,情感超越了实用理性的才能进入想象的、假定的境界,也就是超越了“逼真”的境界,情感获得了自由,从而进入“审美”境界,对这个境界,袁山松这样称述:

8、这个袁山松很有情感的超越性,他笔下的三峡,前一段写猿鸣,可谓秀美,其情调乃是悲;后一段写江岸,宏伟森严,可谓壮美,其格调乃是雄。但二者不相连属。而我们今天从郦道元的《水经注》中看到的文字,是出自《荆州记》(成书约于432—439年间),《荆州记》目前原书虽失,但其描绘三峡的语句仍然存在于一些古籍中。据稍后于盛弘之三十年左右的刘孝标(462—521年)注《世说新语·黜免篇二十八》所引,盛弘之的文字是这样的:

9、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10、《水经注》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成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此外,郦道元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传。

11、郦道元本便是水利工作者,散文记叙不过是爱好和工作记录的一部分,本就是选自他的,这里面记的多是山水风情,也饱含着他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

12、《三峡》中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概括无疑,这句话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写作“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3、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两(四库本作“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14、第四段:写秋天三峡的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15、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介词)

16、郦道元的贡献除了前文指出的还在于,第很有气魄地暂且把猿鸣之悲,放在一边,留到最后,一开头集中写其山之雄伟。这就是说,郦道元的目的是在结构上是以情绪的有序性为纲领来展开山水之美的。

17、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

18、(生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从基本类到包容类到基本类到迁移再到创新等过程中生成并解决问题)

19、✦夏水襄(xiāng)陵:夏天大水涨上了高陵之上。襄陵,指水漫上山陵。襄,淹上,漫上。陵,山陵。出自《尚书·尧典》:“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襄,动词,上,冲上。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沿溯阻绝: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20、(生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从语调、语气、语速等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四、郦道元的三峡原文及译文

1、(18)每至:每到。晴初:天刚放晴。霜旦:下霜的早晨。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2、从思想方法上说,作者行文不着边际的原因还在于,文章号称赏析,当以“析”为核心。“析”乃分析,分析的对象乃是矛盾/差异,可通篇没有接触到《三峡》文本的内在和外在矛盾,因而无从分析,也就不能深化,只能在文章表面滑行。

3、郦道元生于官宦世家,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创作《水经注》四十卷。它名义上是以《水经》为蓝本作的注释,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

4、主旨:《三峡》是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尽管只有155个字,却写出了三峡七百里的万千气象。文章生动地描写了江水流经三峡时的壮观场面,描绘了两岸的景物;山石树木,飞泉哀猿,情景历历如绘,使人读后,宛如身历其境。

5、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6、回清倒影(清:清波。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7、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8、一方面,通过想象写出经典散文并不是个别的,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就并没有直接到现场观察,而是在河南邓州想象的。另一方面,想象也有胡思乱想,架空的可能。就算不架空,光是在想象中把自由的情感转化为艺术的语言,也可能失败。因为情感是无序的,而且往往可以意会,不可言传,并不是在心有情,发言就一定成文的。从想象、情感到语言的艺术化,既是灵魂的升华,也是语言的探险,其间要经历许多艰险。

9、《三峡》是北朝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写,三峡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

10、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诗句表现了突出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色悲寂凄凉的气氛。

11、至于夏水襄(xiānɡ)陵,沿溯(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2、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

13、郦道元的《三峡》(选自《水经注》三十四卷《江水》)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作者只用不到两百字的篇幅就描写出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景色。

14、同学们好!我是你们语文启蒙的郦波老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郦道元的《三峡》。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郦老师说起郦道元的《三峡》,连语气都不太一样了?特别的兴奋,同学们还有没有发现郦老师的“郦”,这个姓和郦道元的“郦”居然是一样的?说实话,我这个姓非常少有,我经常开玩笑地说,我姓郦,百家姓要排101位,这是凑百家姓的这个百字,故意这么开玩笑。但其实啊,真正的百家姓有400多个姓,我们这个郦姓啊,几乎排在400开外,是非常少见的一个姓。

15、猿鸣三声泪沾裳(裳,古义:古人穿的下衣。今义:衣服,包括上衣和裤子。)

16、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17、句例: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8、最后一段没有直接点明时令,而是用“晴初霜旦”这一特点引出秋日三峡的凄清之美。“林寒涧肃”进一步将读者引入清寒的环境之中,让人可以切身感受到三峡的凄美。这种凄美的环境也为下文的猿声之哀进行了一个提前的渲染。“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寥寥几句便从时间和空间上将猿声的特点展现出来。此处的“声之哀”也引出了文末的“情之哀”。“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初读之时,只觉得这是渔者对猿声的客观评价,仔细品味过后,就从中感受到了渔者为生活所迫的苦涩、无奈与悲哀。

19、接下去增写的山水之美,就不停留在壮美上,而转向秀美,在情调上就更是别开生面了:

20、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五、郦道元的三峡中极尽夸张,描写山势雄浑高耸

1、把外在的景观定性为悲凉的意象群落,应该说,盛弘之是很有才情的。但是,和郦道元《水经注》描写三峡的文章,相比就相去甚远了。

2、至—至于夏水襄陵(表示另提一件事)

3、巴东:汉郡名,在今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4、郦道元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从小喜爱游览山川河流,并搜集当地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创作《水经注》四十卷。此篇文章即是从中节选出的,是作者记录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和四季风光所作。

5、山水、山水,一般呢都是山在前,水在后,因此作为一篇描写山水之作,郦道元首先从空间入手,也是先写山后写水。开篇即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简要交代了描写对象,并介绍了其总体的长度。接着作者便把笔墨用来描写三峡的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再进一步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进行侧面烘托,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三峡的雄伟而又峭拔的整体气势。

6、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7、唐纳德·曼尼摄(DonaldMennie,1876—1944)

8、(晴初)天刚放晴。

9、(沿溯阻绝)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10、(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日子或结霜的早晨,树林山涧清凉寂静,经常听到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猴啼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2、峡中猿鸣至清,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行者歌之曰:“巴东三峡猿鸣悲,猿为三声泪沾衣。

13、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14、牛萌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2021级人文科学试验班本科生。热爱生活,乐于分享,想要用笔去表达内心的热爱。

15、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16、(5)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绝:阻断。

17、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

18、(15)飞漱:飞速地往下冲荡。

19、小帆课堂:三峡·郦道元

20、(16)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荣,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