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兰溪棹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100句)

2023-01-06 14:47:31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兰溪棹歌

1、《列朝诗集》收录汪广洋的“兰溪棹歌”中的第一首几乎与《全唐诗》署名戴叔伦的“兰溪棹歌”完全相同,除去“半夜”与“夜半”之外。

2、“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一弯如眉的新月,正挂在柳湾上空。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凉月”二字,既写出月色秀朗,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挂柳湾”,使人想象月挂梢头,光泻兰溪,细绦弄影,溪月相映增辉的情景。

3、乍宵西崦踏青罢,明到兰阴赛水神。

4、微言寄欢悰,道惬心自足。

5、译义: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6、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7、金台尖高高插天,俯江楼俯夕阳边。

8、闻说西门好风景,大家同上木兰舟。

9、戴叔伦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今属浙江)令,兰溪(又称兰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支流)在东阳附近,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创作的。《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10、☞兰溪也有“马术”冠军!这么帅气的运动来了解一下!

11、☞盘它!兰溪留存的这六座塔,你知道多少?

12、你看,汪广洋“兰溪棹歌”中的第一首几乎与《全唐诗》署名戴叔伦的《兰溪棹歌》完全相同,除去“半夜”与“夜半”顺序之差。这一惊人发现,在兰溪文史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13、兰溪棹歌①戴叔伦(唐)凉月如眉挂柳湾②,越中山色镜中看③。兰溪三日桃花雨④,半夜鲤鱼来上滩。注释①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县西南。棹歌:渔民的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②柳湾:种着柳树的河湾。③越中: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④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开时下的雨。翻译一弯娥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赏析http://baike.baidu.com/view/5909htm

14、木落高眉见远青,重阳早菊弄聘婷。

15、兰溪溪水腻于罗,夹岸花开照绿波。

16、野凫晴踏浪梯平,越上人家住近城。

17、这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诗人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读后给人以如临其境的美感。从诗的结构看,前二句是静景,后二句是动景,结句尤为生动传神,一笔勾勒,把整个画面画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是全诗最精彩的点睛之笔。

18、lanxisanritaohuayu,

19、藓翠对岩牖,潴清绕山麓

20、在汪启淑的《兰溪櫂歌》里,马公滩红叶是兰城一大胜景:“马公滩外少人家,潦净波澄露白沙。秋晚东峰亭上望,一江红叶艳于花。”当时,马公滩还是一处沙洲,江水环绕,洲上多种乌桕,桕子雪白如珍珠,树叶红艳如春花,蔚为大观。

二、兰溪棹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1、充分挖掘兰溪丰厚的历史底蕴,让兰溪师生耳熟能详,让“消失的味道、远去的背影、沉睡的古城”重回我们的口中、眼中、心中,让兰溪的古城古镇古村看得见历史、留得住乡愁,为兰溪“一区一地一城”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2、兰溪的美,自古以来就是诗人的爱,他们留下的千古绝句,对后世研究兰溪的文化历史大有帮助。《兰溪棹歌》可以说是代表兰溪地域特色的“精神棹歌”。去年,兰溪市文史文献研究会众筹再版兰溪首部“文化诗典”、清代汪启淑的奇作《兰溪櫂歌》。在重印这部诗集的过程中,细心的文史研究者在书中找到了一个惊人发现:汪启淑认为,《兰溪棹歌》就是他自己本家汪广洋写的。

3、邮箱:1628799387@qq.com

4、这两句是诗人的视觉感受。首句是仰望天空。次句写俯察,一俯一仰,景象清新。“凉月如眉”,“山色镜中”,都是比喻一明喻山色之形,一暗喻溪水明净。挂字比拟,看字更点明人在景色之中。闪光水色有了人的活动,则更显得灵动,跟显生机,使兰溪有胜似仙境之感。

5、蘭溪市文史与文献研究会

6、通观全诗,可以发现,这首船歌虽然以兰溪之夜作为背景,但它着重表现的并非夜的静谧朦胧,而是兰溪夜景的清新澄澈,生趣盎然。而这,正体现出这首诗独特的民歌气韵,渔家的欢乐之情。

7、每周一至周五晚7:50

8、“其源虽不及木沈亦有东西两源各深十余里,茶笋出焉,明徐用检卜筑于源之

9、新粧若箇临春水,一面红潮最可怜。

10、当年板筑遁荒野,今日舟梁济大川。

11、高眉山西南有甘露源,《光绪兰溪县志》载:

12、②《兰溪棹歌》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名篇。此诗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的山水美景和渔民的欢乐心情。

13、棹(zhào)兰溪棹歌(作者)戴叔伦(朝代)唐代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4、其中提到我市境内的两个地点,高眉(山)和阁老亭(我猜是告天台)。告天台位于城区,关于它和赵阁老的故事已经被广大文史爱好者挖掘,而高眉山坐落在山林深处,地处偏僻,少有人知晓。

15、体裁形式多样:五言七言,五律七律,古体近体,皆有佳作。题材内容也丰富:有反映战乱中社会现实的,有揭露昏暗丑恶世道的,有同情民生疾苦的,有慨叹羁旅离愁的,也有描绘田园风光的。

16、相邀女伴到梁下,一时同唱采菱歌。

17、两岸清溪中有洲,山花红白遍溪头。

18、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19、柳枝婀娜橘枝秋,才拨湘絃便解愁。

20、兰桨一摇风十里,鸳鸯多处美人多。

三、兰溪棹歌古诗带拼音

1、说也奇怪,就从这条路修好之后,朝里的皇帝做了一个梦,名叫“九龙抄殿”,皇帝请国师一算,觉得形势不妙,有人要谋反,最后追查到童姓九兄弟身上。

2、原注高眉山(地名)去县东北二十五里,一峰高耸,群岫回环,石蹬临空,松阴盖地,境最幽胜。阁老亭,即明·赵文懿公(赵志皋)遗迹,在南城中,颇供远眺。

3、由此可见诗人观察事物描写景物的真切。

4、《兰溪櫂歌》有诗云:“城南江畔尽岩阿,户户高楼俯碧波。怪道香云飞不散,锁窗春早启多罗。”诗中的“城南江畔”即老城婺江路自老酒厂至费垅口一带。这里背山临江,风景优美,视野开阔,在乾隆初年已被视作风水宝地,富人纷纷在此买山造楼,穴墙开窗,可凭窗远眺,俨然为一豪华别墅区。

5、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6、yuezhongshansejingzhongkan。

7、危條怯经吹,锐颖捷警目

8、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啊,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9、山塘棹歌清杨韫华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忽听儿童齐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锦城竹枝词清杨燮春来东角较场前,赌放风筝众少年。马尾偏牵羊尾小,一群高放美人边。风筝清高鼎草长鸢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忽听儿童齐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清·杨韫华《山塘棹歌:放断鹞》)。诗中所说的“鹞鞭”,指缚于风筝背上的竹片做的簧,迎风如鞭鸣响;“美人筝”,即美人形的风筝。以下部分绝对原创,请勿抄袭!我的理解是:清明节快到了人人都穿上了合体舒适的春衣,急促的风吹得鹞鞭到处作响,忽然听到孩子们一齐拍手呼叫,原来是一个美人形的风筝被松树的树枝刮住掉了下来。描写的是清明时节人们放风筝的场景,很轻松休闲的一首诗。

10、戴叔伦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今属浙江)令,兰溪(又称兰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支流)在东阳附近,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创作的。《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11、这个说法也在古籍中得到验证,附近的山都以高眉为参照物。《光绪兰溪县志》:天峰岭在高眉山东北高五百丈余;茶山一名云雾山,在高眉山左,山谷深窈、草木森蔚蓝而多茶,故名。

12、banyeliyulaishangtan。

13、渡口狂风掀白苹,惊波猛浪不愁人。

14、译文: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15、兰溪棹歌(lánxīzhàogē)拼音版:liángyuèrúméiguàliǔwān,yuèzhōngshānsèjìngzhōngkàn。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lánxīsānrìtáohuāyǔ,bànyèlǐyúláishàngtān。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6、柴门延归客,欣遇古人瞩。

17、载寻相对洞门宅,一塌野苔人已田。

18、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9、(1)写出了兰溪山水清澈澄明的特点。在秀朗的月色辉映下,水波平,颜色清,山明丽动人,空气凉爽清新。(意对即可)(2)景中有人,景中寓情。从文字表面看,全诗未出现一个“人”字,但我们处处感觉到人的存在:一个“看”字,分明道出景中之人,“凉月”之“凉”实则是写人对景物特征的感受;月下的山水之美,雨后的凉爽清新,这些景物描写中都透露着欣赏者的喜爱之情。标题“棹歌”即船歌,我们不难想象泛舟兰溪,春水盎盎,鱼抢新水,调皮地涌上浅滩的情景,以及从心底漾出的欢乐之情。(大意对即可)。

20、“越中山色镜中看”,此句转写水色山影。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故称“越中”。“镜”,是比喻溪水,并且暗示出月光的明洁,溪面的平静,水色的清澈。它启发读者去想象那幽雅的兰溪山色,在溪水的倒影中,摇曳生姿,朦胧而飘渺,使人如坠入仙境一般。淡淡的笔墨,描绘出一个多么美妙的艺术境界。

四、兰溪棹歌古诗赏析

1、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来比较黯淡朦胧,这里特意选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觉印象中便增添了黑暗的冬天色彩;夜间本来比较宁静,这里特意写到鲤鱼上滩的声响,遂使静夜增添了活泼的生命跃动气息。

2、同时我发现另一个有趣现象,有群山环绕的村落,多带“源”字,如白坑源、棠源、溪里源、缪源、盛源、鲍源、新塘源、灵洞源、甘露源……

3、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又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在奔滩而上了。

4、“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

5、兰溪市融媒体中心《大美兰溪》电视栏目给你讲述:《兰溪棹歌》中的诗与远方……

6、《兰溪棹歌》的作者究竟是谁?

7、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8、明月出林端,澹然悦幽独。

9、风水先生听了,怀恨在心,想办法报复。高眉地势高,人们外出需翻山越岭,当时主要通道是从上洞寺(又名栖真寺)下山过山岗进进出出。就着这条通道,风水先生想了一个计谋。

10、三百阑干浮碧空,笙歌缭绕暮云中。

11、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

12、“凉月如眉挂柳湾”“凉月”二字,既写出月色秀郎,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挂柳湾”,使人想象月挂梢头,光泻兰溪,细绦弄影,溪月相映增辉的情景。

13、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4、附一:在翻阅《洞源村志》的时候发现几个勘误,欢迎各位留言商讨:

15、首诗,尾没写"",没写"情",读却使景,景情.诗结构看,前两句静景,两句景,结句尤传神,笔勾勒,使整面画,使美兰溪山水充满蓬勃机,全诗精彩点睛笔.诗歌描写春夜兰溪江边山水景色渔民捕鱼态前两句写月光月、树、河湾倒映水山凉字令觉春寒犹镜字使月夜静寂诗句写纤丽、秀气自文笔四两句给觉则全同像引用民间流传物候语朗朗口朴实华令置信叙述事实:春雨兰溪江鱼起

16、九兄弟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村里人终于明白,因为被风水先生捉弄,风水逆转了。风水先生的计谋名“白蛇归燕窝”,这条路象征着“白蛇”,他们村的形状像“燕窝”,路修好意味着“白蛇”回家,把“燕窝”里的“燕子”都吃掉了。

17、朅来见鸡犬,偶尔散麈俗。

18、今年懒向登高去,且坐城南阁老亭。

19、启箧搴蕑编,燕语时剪烛。

20、郑村渡口风浪多,鱼船来去疾如梭。

五、兰溪棹歌翻译及赏析

1、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文解释一弯娥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诗文赏析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县西南。棹歌,渔民的歌。清爽的凉月,雨后的山色,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跃然纸上。全诗空灵明快,情景交融,加之民歌的韵致,读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感,宛若一幅佳画,一支妙曲。结句最为生动传神,是画龙点睛的精彩之笔。

2、箬叶裹鱼来换米,松舟一个似梭轻。

3、兰溪棹歌(唐)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桃花雨写的是春天桃花盛开,连日下着春雨。

4、又令人置信地叙述一个事实:春雨一下,兰溪江的鱼就多起来了。前后诗句文笔虽然不同,却协调地组合了一幅春江月夜图。

5、回答:兰溪棹歌的读音是lan xi zhao ge,兰是二声,溪是一声,棹是四声,歌是一声。

6、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7、髙眉山地势高耸,附近群山连绵,“源”代表溪水的发源地,所以在水草丰美、有山有水的地方,人们渐渐聚集,最终形成村落,这些带“源”字的村名一直沿用至今,见证了农耕文明的一部分。

8、这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诗人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读后给人以如临其境的美感。

9、”本报曾介绍惠州才子江逢辰的《惠州西湖棹歌》九首(2008年3月29日《东江时报》5版《“得人胜获百琼瑰”》一文),而早在江逢辰写西湖棹歌的前76年,宋湘就已写下《西湖棹歌》十首,其中一首是:“卢橘杨梅烂不收,荔枝龙眼出城头

10、汪广洋在朱元璋时代洪武年间当过左右宰相,后来因为谋反被杀,他的文籍诗稿当时全部是封禁,不可能出版。是不是把他的诗混到戴叔伦的诗里面?从学术上来说我个人意见应该还是汪广洋写的可能性比较大。

11、唐朝的戴叔伦的集子,在宋元的时候已经遗失掉了;汪广洋的作品在明朝中后期的时候也已经丢失了。只相差两个字的前后秩序,两个人要创作同一首诗几乎是不可能的。

12、☞这块石碑,记录云山小学的“前世今生”

13、百首《兰溪櫂歌》,展现200多年前的兰溪!

14、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文解释一弯娥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15、☞从兰溪出发的他,走向中国美术馆!传统的、更是世界的……

16、戴叔伦于公元780年公元780年(公元780年)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今属浙江)令,兰溪(又称兰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支流)在东阳附近,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大约是在这一期间所作。

17、前些年我和几位户外爱好者一起,几次登顶高眉山,从没有想到它竟然出现在汪启淑先生编著的《兰溪棹歌》中。感谢汪启淑先生,他让默默无闻的高眉山在地方文学史上留下了永恒的纪念。

18、棹郎歌到竹枝词,一寸心肠一寸丝。

19、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取景多在日间,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20、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兰溪市教育局将陆续组织全市师生将蕴含兰溪地方文化的诗词谱曲并进行广泛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