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鉧潭西小丘记文言文翻译(100句)
一、钴鉧潭西小丘记
1、冲(chòng)然:向上或向前的样子。
2、钴鉧潭是潇水的一条支流冉溪的一个深潭,“潭”就是“渊”,南方方言叫“潭”。钴鉧意为熨斗,钴鉧潭的形状是圆的,像一个钴(圆形的熨斗),故取名为“钴鉧潭”。西山在今湖南零陵县西,是一座山。小丘,就是一个小山包。这个小山包没有名字,所以只用临近地区的名字或者方位来说明它的存在(钴鉧潭西面的那个小丘)。后来柳宗元在《愚溪诗序》中,给这个小丘起了一个名字叫“愚丘”。
3、(6)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使动,使…烈,燃起
4、解3:几年前,苍南有位大老板装修新居,请我邀静安寺的广行法师,帮写了这篇钴鉧潭西小丘记的小楷,今日重读,便和苍南那位大老板又聊了几句,我说,当年还奇怪,你为什么要写这么一篇挂在房间,丝毫不觉得内容有什么特别之处。如今再看,惊为天人。他回答说,的确是文义巧妙,超凡脱俗,你当时不懂,大概是因为你还年轻啊。
5、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并不是单纯地去描摹景物,而是以全部感情去观照山水之后,借对自然的描述来抒发自己的感受,正如他在《愚溪诗序》中所说,他是以心与笔“漱涤万物,牢笼百态”。像《钴鉧潭西小丘记》所写景物是:“清泠之状与目谋,瀴瀴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这山水便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听觉的客观对象,而是投射了作者心境的活生生的亲切的自然。所以,他笔下的山水,都具有他所向往的高洁、幽静、清雅的情趣,也有他诗中孤寂、凄清、幽怨的格调。
6、钴鉧潭西小丘记唐代•柳宗元
7、天人合一的艺术追求。《钴鉧潭西小丘记》中:“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谋”,即合,契合之意,是自然向人的呈现、自然与人的契合。
8、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39之,贾四百,连岁40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41果有遭42乎!书于石,所以43贺兹丘之遭也。
9、(文段选自《唐宋散文八大家》金开诚主编)
10、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定语后置句
11、在王叔文周围还有许多相同政见的政治人物,包括韩泰、韩晔、刘禹锡、陈谏、凌准、程异、陆质、吕温、李景俭、房启等人,他们形成了一个政治集团。王叔文等掌管朝政后,积极推行革新,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12、〔2〕钴鉧:烫斗。因潭形似烫斗,故名钴鉧潭。
13、突怒:形容石头突出隆起。
14、第三段:借小丘巧妙说理,暗示自己怀才不遇的遭际。
15、清幽高洁的艺术境界。作者笔下的一泓潭水是那样的宁谧、平和,四周又绿树环绕,飞泉高悬。动态的流水表现钴鉧潭的幽深寂静,其用意是营造一种清幽冷寂的艺术境界。
16、作者简介: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与韩愈并称为“韩柳”,有《河东先生集》,其文的成就大于诗。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如《永州八记》。
17、接下来,永州司马又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了一下地价,这么好看的地,放在繁华的地方千金不可得,放在偏僻的永州,渔夫农夫都懒得看一眼,400块几年卖不出去,原来这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
18、〔9〕清泠(líng零):清澈明净。
19、〔4〕偃蹇(jiǎn简):曲折起伏的样子。
20、第二段:叙述得潭丘之经过,整治后丘潭的怡人景色。
二、钴鉧潭西小丘记文言文翻译
1、《钴鉧潭西小丘记》语言简约精炼、清丽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其利用托物言志、融情于景等写作手法,巧妙地将柳宗元被贬永州的愤慨与兹丘的遭遇融汇在一起,静静的描绘中有一种生命的力量。
2、瀯瀯(yíngyíng):象声词,像水回旋的声音。
3、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gumu)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jian),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qin)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4、《永州八记》对自然美的描绘,贵在精雕细刻出一种幽深之美。八记描写的大都是眼前小景,如小丘、小石潭、小石涧、小石城山等,柳宗元总是以小见大,犹如沙里淘金,提炼出一副副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如《小石潭记》对小石潭周围环境的描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创造出一种空无人迹的山野清幽之美。又如《石渠记》对小石渠之水流经之处细腻的刻画,在长不过十许步的小水渠上,一处处幽丽的小景,美不胜收。越过石渠是昌蒲掩映、苔藓环绕的石泓,又折而西行,旁陷岩石之下是幅员不足百尺、鱼儿穿梭的清深的小水潭,又向北曲行,则全都是诡石、怪木、奇卉、美竹。
5、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6、古文名篇|欧阳修《醉翁亭记》全文翻译及解析,带您一起遨游滁州醉翁亭!
7、2017年秋季“听历史,学语文”第二期招生简章
8、西山在今湖南零陵县西,是一座山。小丘,就是一个小山包。这个小山包没有名字,所以只用临近地区的名字或者方位来说明它的存在(钴鉧潭西面的那个小丘)。后来柳宗元在《愚溪诗序》中,给这个小丘起了一个名字叫“愚丘”。
9、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10、(视频:重庆卫视《品读》20120530《钴鉧潭西小丘记》柳宗元)
11、解2:风景终究是风景,无论多么偏僻,只要把自己活成风景,就会吸引到别人的到来,而不是千方百计的巴结讨好,为了逢迎别人,丧失自己。永州小丘,遇到落配司马,也能名垂千古,根本不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命这个事,终究是老天算不到,自己争不来,别人抢不走,永州小丘,真是躺枪,什么都没做,就名垂不朽了。所以因果已注定,劝君莫为名利,存了害人心,要还的。
12、《钴鉧潭西小丘记》是唐代的柳宗元创作的一篇山水游记散文,选自其代表作《永州八记》,是其中的第三篇。《钴鉧潭西小丘记》语言简约精炼、清丽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其利用托物言志、融情于景等写作手法,巧妙地将柳宗元被贬永州的愤慨与兹丘的遭遇融汇在一起,静静的描绘中有一种生命的力量。
13、“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它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可以记录风土人情,可以反映生活面貌,或记录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其特点是,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生动,记叙详实.
14、〔1〕西山:在永州(今永州市零陵区)城西五里。
15、《钴鉧潭西小丘记》不是客观描摹自然风景,而是蕴藏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以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正如他在《愚溪诗序》中所说,他是以心与笔“漱涤万物,牢笼百态”。像《钴鉧潭西小丘记》中所写的景物“清泠之状与目谋,瀴瀴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这山水便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听觉的客观对象,而是投射了作者心境的活生生的亲切的自然。所以,他笔下的山水,都具有他所向往的高洁、幽静、清雅的情趣,也有他诗中孤寂、凄清、幽怨的格调。在同病相怜的情况下,能够努力发掘、欣赏这遗弃的美好风景的只有柳宗元,而能够安慰孤苦受辱的柳宗元的也就是这些山水了。
16、偃蹇(yǎnjiǎn):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
17、其间,柳宗元随遇感怀,发愤读书,寄情山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其中,著名的《永州八记》就是柳宗元在永州时写成的,《永州八记》运用“入乎其内”的景物描写手法表达使景物描写变得形象生动、富有生机,运用“出乎其外”的景物描写手法表达使景物描写变得意蕴深厚、耐人寻味。
18、〔12〕沣(fēng丰):在今陕西户县东,周文王建都处。镐(hào浩):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周武王建都处。鄠:今陕西户县。杜:亦称杜陵,在今西安市东南。以上四地都是唐都长安附近豪门贵族聚居之地。
19、比喻当时社会的邪恶势力。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表达了作者对邪恶势力的深恶痛绝,声东击西,指桑骂槐。
20、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三、钴鉧潭西小丘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1、著名的《永州八记》就是柳宗元在永州时写成的。《钴鉧潭西小丘记》是八记中的第三篇,属于山水游记。
2、文中通过记叙钴鉧潭的由来、描绘水潭四周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够摈弃尘世烦扰、摆脱官场险恶,使身心获得放松,并使精神获得解脱的思想感情。
3、"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的意思是:所以边缘广阔而中部水深,最后遇有石头停下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的意思是:是什么让我更喜欢住在这野旷而忘掉故土,莫非是这钻鉧潭吗?PS:这《钴姆潭记》是《永州八记》第二篇,写于游西山后几天。钴姆潭,在永州市芝山区河西柳子街柳子庙右侧愚溪西北面我就是芝山人.楼主也是吗
4、正如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所说:“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柳宗元时而大笔挥洒,描摹永州山水的高旷之美,使寂寥冷落的永州山水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
5、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yi)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ling)之状与目谋,瀯瀯(ying)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za)旬而得异地者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6、技:指景物姿态的各自的特点。
7、译文(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
8、或:或许,只怕,可能。
9、《钴鉧潭西小丘记》是唐代的柳宗元创作的一篇山水游记散文,选自其代表作《永州八记》,是其中的第三篇。《钴鉧潭西小丘记》语言简约精炼、清丽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10、作结构助词不译钴鉧潭西小丘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三篇。钴鉧潭的形势,主体是水;小丘的形势主体则是石。作者着重描写石的“奇”,同样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突怒偃蹇”,不仅写出了石的形状,更写出了石的神态,再进一步,用一个“负土而出”的出字,又写出了石的动作。这篇文章不是客观描摹自然风景,而是蕴藏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以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希望答案能帮助到你。
11、公元805年,柳宗元在其参加的唐宋古文运动中失败,遭到政敌的迫害,被贬到永州当司马。柳宗元名义上虽是政府官员,但没有任何权力、不能过问政事,实际上跟罪人一样。永州是个偏僻的山沟,柳宗元在此整整住了十年。其间,柳宗元随遇感怀,发愤读书,寄情山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其中,著名的《永州八记》就是柳宗元在永州时写成的,《永州八记》运用“入乎其内”的景物描写手法表达使景物描写变得形象生动、富有生机,运用“出乎其外”的景物描写手法表达使景物描写变得意蕴深厚、耐人寻味。《钴鉧潭西小丘记》是八记中的第三篇,属于山水游记。
12、《钴鉧潭西小丘记》中记载作者柳宗元在找到西山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这就是文章的主角——钴鉧潭西小丘了。
13、钴鉧潭,在西山的西面。其开始大概是冉水从南边奔流下来,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东流去;其头尾水势峻急,更加激荡,侵蚀岸崖,所以边缘广阔而中部水深,最后遇有石头停下来;水流形成的旋涡像车轮翻滚以后,慢慢流去。清澈而平静的水面有十亩。四周树木环绕,上有泉水流下。山上有居住者,因我多次来游玩,刚一敲门就来告诉我:“官租私债越欠越多,(没办法),我想在山上锄草开荒,并愿意卖掉我潭上的田,暂时缓解一下债”。我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话。我就加高台面,延伸栏杆,疏导高处的泉水使其坠落入潭中,发出了悦耳的声音。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宜,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视野更加辽远。是什么让我更喜欢住在这野旷而忘掉故土,莫非是这钴鉧潭吗?
14、但是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相会,也没有无缘无故的一见钟情,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名,永州司马最后总结说,真缘分,拆不散,挡不住,我和这块小丘是命中注定要相逢,就算从前你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但是从今以后有我,就有你!让我为你写个小文章,立个碑,以示宠爱吧。
15、〔11〕匝旬:周旬,即十天。
16、虽:即使,纵使,就是。
17、(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
18、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创作中最为优秀的部分。世人公认,柳宗元排遣精神苦痛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在佛理禅机中得到超脱;二是在山水之乐中得到安慰。这是他在遭受惨重打击下相对于无尽苦闷中的短暂快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饱含诗情画意,《永州八记》是其代表作,这“八记”并非单纯的景物描摹,而是往往在景物中托意遥远,抒写胸中种种不平,使得山水也带有了人的性格。我们可以在《钴鉧潭西小丘记》中品味柳宗元散文的艺术美:
19、最后一段,作者直抒胸臆。作者感叹同样一个小丘,在繁华之地被争相购买,在穷乡僻壤遭人鄙视。被弃置的小丘“农夫过而陋之”,却被作者和他的朋友赏识从而彻底地改变了命运;如此前写小丘之胜,后写弃掷之感,高兴之余顿处凄清,转折之中独见幽怜,名为小丘,实为作者。“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一句表明了小丘遭人鄙视的原因;“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最后说明写此文的目的,字面上是祝贺小丘得到赏识,真正的用意是为自己被贬谪的不公平待遇而气恼和忧伤,通过“贺兹丘之遭”来发泄胸中的积郁。
20、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并不是单纯地去描摹景物,而是以全部感情去观照山水之后,借对自然的描述来抒发自己的感受,正如他在《愚溪诗序》中所说,他是以心与笔“漱涤万物,牢笼百态”。像《钴鉧潭西小丘记》所写景物是:“清泠之状与目谋,瀴瀴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这山水便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听觉的客观对象,而是投射了作者心境的活生生的亲切的自然。所以,他笔下的山水,都具有他所向往的高洁、幽静、清雅的情趣,也有他诗中孤寂、凄清、幽怨的格调。
四、钴鉧潭西小丘记阅读题答案
1、(9)农夫渔父过而陋之意动
2、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3、〔7〕李深源、元克己:二人均为柳宗元友人。李深源名幼清,原任太府卿。元克己原任侍御史。二人此时同贬居永州。
4、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5、因为这是永州的小丘。在这种地方(永州离京城长安太远),即使环境再好,也没有人买,不像长安,一个小破地儿也会有人打破脑子来买!
6、唉!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近的)沣、镐、鄠、杜(等这些繁华的地方),那么喜欢游赏的、争相购买的人每天增加几千文钱(购买)反而(恐怕)更加买不到。如今(它)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鄙视它,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而唯独我和李深源、元克己因为得到它了而高兴,难道遇到这个小丘真的要靠运气吗?(我)把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我和)这小丘的遇合。
7、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
8、(4)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名作动
9、〔6〕罴(pí皮):熊的一种,体形比熊大,俗称人熊
10、教材编写组.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参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1、柳宗元《钴鉧潭记》: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12、永州山水,在柳宗元之前,并不为世人所知。但是这些偏居荒芜的山水景致,在柳宗元的笔下,却表现出别具洞天的审美特征,极富艺术生命力。
13、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
14、〔5〕嵚(qīn钦)然:山石耸立的样子。
15、古文名篇|陶渊明《桃花源记》全文翻译及解析,带你一起领略田园之美!
16、公元805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当司马。永州是个偏僻的山沟,柳宗元在此整整住了十年。柳宗元寄情山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著名的《永州八记》就是柳宗元在永州时写成的。《钴鉧潭西小丘记》是八记中的第三篇,属于山水游记。
17、38胜:指优美的景色。39陋:鄙视,轻视。40连岁:多年,接连几年。41其:岂,难道。42遭:遇合,运气。43所以:用来……的。
18、文中述及的“沣”、“镐”、“鄠”、“杜”均是古地名,分别在陕西户县东(周文王建都处)、西安市西南(周武王建都处)、陕西户县北、陕西长安县东南。
19、〔13〕贾:同“价”。
20、永州山水,在柳宗元之前,并不为世人所知。但是这些偏居荒芜的山水景致,在柳宗元的笔下,却表现出别具洞天的审美特征,极富艺术生命力。正如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所说:“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柳宗元时而大笔挥洒,描摹永州山水的高旷之美,使寂寥冷落的永州山水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
五、钴鉧潭西小丘记拼音
1、(作者)柳宗元(朝代)唐
2、鱼梁:用石砌成的拦截水流、中开缺口以便捕鱼的堰。
3、(3)可以笼而有之名作动
4、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遭遇不幸的苦闷抑郁不平的情感和重被重用的愿望。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并不是单纯地去描摹景物,而是以全部感情去观照山水之后,借对自然的描述来抒发自己的感受。
5、〔8〕刈(yì意):割。
6、(1)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西北,名作状;道,名作动)
7、2017年秋季“听历史,学语文”第五期招生简章
8、(作者)柳宗元(朝代)唐
9、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面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10、学习柳宗元“文以载道”,寄托深远(卒章显志)的游记特点。
11、唉!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近的)沣、镐、鄠、杜(等这些繁华的地方),那么喜欢游赏的、争相购买的人每天增加几千文钱(购买)反而(恐怕)更加买不到。如今(它)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鄙视它,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而唯独我和李深源、元克己因为得到它了而高兴,难道遇到这个小丘真的要靠运气吗?(我)把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我和)这小丘的遇合。
12、答:作结构助词不译钴鉧潭西小丘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三篇。钴鉧潭的形势,主体是水;小丘的形势主体则是石。作者着重描写石的“奇”,同样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突怒偃蹇”,不仅写出了石的形状,更写出了石的神态,再进一步,用一个“负土而出”的出字,又写出了石的动作。这篇文章不是客观描摹自然风景,而是蕴藏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以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希望答案能帮助到你
13、回巧:呈现巧妙的姿态,
14、作结构助词不译钴鉧潭西小丘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三篇.钴鉧潭的形势,主体是水;小丘的形势主体则是石.作者着重描写石的“奇”,同样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突怒偃蹇”,不仅写出了石的形状,更写出了石的神态,再进一步,用一个“负土而出”的出字,又写出了石的动作.这篇文章不是客观描摹自然风景,而是蕴藏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以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
15、805年(贞元二十一年)1月26日,唐德宗驾崩,皇太子李诵继位,改元永贞,即顺宗。顺宗即位后,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柳宗元由于与王叔文等政见相同,也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掌管礼仪、享祭和贡举。
16、选自其代表作《永州八记》,是其中的第三篇。《钴鉧潭西小丘记》语言简约精炼、清丽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其利用托物言志、融情于景等写作手法,巧妙地将柳宗元被贬永州的愤慨与兹丘的遭遇融汇在一起,静静的描绘中有一种生命的力量。
17、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定语后置句
18、(8)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名作状
19、其利用托物言志、融情于景等写作手法,巧妙地将柳宗元被贬永州的愤慨与兹丘的遭遇融汇在一起,静静的描绘中有一种生命的力量。
20、柳河东全集柳宗元永州八记寒冷依托像北斗星那样愣住的样子目的:衬托水的清冽,说明环境幽清感受:“略”。(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头,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2)溪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互相交错,不知道小溪的源头。作者刚开始是无忧无虑的,欣然而往的,但在环境的刺激下,作者感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忧伤、苦闷。作者因为当时谪居永州,满腹宏图大志不得施展,因而怀着一种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意思对即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