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牧童(100句)
一、小学关于牧童的古诗
1、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2、释义:在一个长满水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3、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牧童》刘驾
4、隔林呼不应,叫笑如生鹿。
5、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
6、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7、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8、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9、由重庆学而思小高团队、重庆学而思大语文团队,联合打造
10、《牧童》是近体诗,五言绝句《舟过安仁》是近体诗,七言绝句《清平乐·村居》是宋词,属于小令
1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还有脱和卧卧,写出了牧童睡觉的畅意与舒畅。
12、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所见》(明)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3、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14、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15、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6、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共同构成了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首句一个“铺”字,就将一望无垠的草地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弄”有逗弄之意,格调轻松、欢快,似乎能直观感受到牧童的快乐。末尾两句,更是活脱脱将一个天性自由的牧童形象刻画地淋漓尽致。
17、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18、《清明》作者: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文: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扩展内容: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19、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0、福利领取|52集动画片《神奇校车》,孩子的最爱!
二、小学语文古诗牧童
1、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横吹隔陇闻。
2、韩生画肥马,立仗有辉光。
3、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
4、翻译:乡村傍晚雨后初晴的天空格外明朗,桃花映照在水中,显得更加鲜艳。放牛的牧童也不知道去哪里了,只看见远处牛背上有一只鸥鸟,正睡得香甜。
5、王安石·泊船瓜洲
6、草满池塘水满陂。时复往来吹一曲,官司家截尔头上角!
7、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8、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翻译: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10、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11、出自:宋代·黄庭坚《牧童诗》
12、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村晚》雷震
13、“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14、青草铺开在原野上,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15、杜甫·月夜忆舍弟
16、李白·独坐敬亭山
17、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8、卢钺·雪梅(其一)
19、①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20、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三、牧童古诗词三首小学
1、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2、绿茵茵的小草在辽阔的大地上铺展开来,晚风习习,一阵阵笛声在空气中回荡。
3、《题画》袁枚〔清代〕
4、负责老师将按年级邀请入群(备注孩子年级)
5、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6、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7、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8、出自:唐代·崔道融《牧竖》
9、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10、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11、“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12、英雄转眼逐东流,百战工夫土一坏。
13、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14、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15、②铺:把东西散开放置,平摆。横野:宽阔的原野。
16、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17、景,情,人物,声音,远,近。远离喧嚣,安然自乐。
18、荞麦茫茫花似雪,牧童吹笛上高丘。
19、读古诗—所选均为小学必背古诗
20、戴老作瘦牛,平生千顷荒。
四、关于关于牧童的古诗
1、原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2、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3、点击重庆小学古诗词下方菜单栏“诗词打卡”,“唱读古诗”即可查看
4、翻译: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5、翻译: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一年又开始了。我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靠近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耕作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6、吕岩,也叫做吕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
7、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8、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9、翻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10、暗香何处费摸索,寒生吟癖浩然驴。
11、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译: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12、杨柳阴初合,村童睡正迷。一牛贪草嫩,喫过断桥西。——《牧童》白玉蟾《牧童诗》是一首古诗,作者黄庭坚。该诗表达了作者赞颂牧童清闲恬适,不追求名利的生活的情怀,他认为人应活得悠闲自在,不应受名利所驱。译文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哎,多少到长安求取名利的人啊,机关算尽都不如你(牧童)啊《牧童》吕岩〔唐代〕
13、古人为何爱用“牧童”作诗?
14、牧童放牧归来,吃饱饭后已是黄昏。他蓑衣还没脱,就躺在草地上,惬意地欣赏起天空的明月来。
15、原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6、六年级上册同步讲练系列
17、释义: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18、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
19、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20、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五、小学关于牧童的古诗有哪些
1、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2、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3、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4、吾闻昔人善赋梅,尝是梦中见春来。
5、人生富贵骨相中,何须强力争豪雄。
6、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7、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译: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8、⑥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9、“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10、课本里面写蝉的只有1首,提到蝉的有2首,如下:蝉唐朝虞世南(二年级)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所见清袁牧(三年级)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六年级)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译: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12、《村晚》雷震〔宋代〕
13、〈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牧童〉刘驾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
14、释义: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15、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16、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7、小学亲子语文|语文专题栏目汇总
18、这首诗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19、王昌龄·采莲曲其一
20、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