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牧童的古诗句(100句)
一、写关于牧童的古诗
1、 羃羃黄云麦垅秋,牧童横笛倒骑牛。——宋 王志道
2、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3、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4、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5、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6、石鼓歌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8、《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9、岳阳别张祜 半夜州符唤牧童,虚教衰病生惊怕。
10、(学古诗)绝句——杜甫
11、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12、(学古诗)易水送别——骆宾王
13、翻译: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
14、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15、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6、根据诗的意思编写就可以了。就是把诗句扩展一下,使它具备故事性,有时间,空间,人物,情节什么的。
17、他仕途不顺,48岁那年,辞官还乡。在于金陵小仓山(今南京市广州路西侧)修建了“随园”。在此,他交友广泛,名望甚高。
18、作者袁枚跟你们一样,他在丛林里玩耍的时候,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
19、感谢俞备红老师为邵老师说吧诗歌版块创作的画作——
20、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二、关于牧童的古诗句
1、“弄”字营造出无限的情趣,把晚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得活灵活现,充分表现出晚归的牧童劳作一天后,轻松闲适的心境。达到了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的效果,创设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又用“六七里”和“三四声”这些不确指的数字,突出原野的辽阔和乡村傍晚的宁静。“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这两句描写了牧童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则食,困则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
2、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3、这是一首咏志抒怀诗,描绘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并借牧童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之情。
4、(学古诗)天净沙·秋——白朴
5、吕岩(713~741),字洞宾(即吕洞宾),河中永乐(一云蒲坂)人,唐末、五代著名道士,约唐僖宗乾符初前后在世。咸通初中第,两调县令。黄巢之乱爆发后,携全家到终南山,放迹江湖间,转而学道,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相传他后来在长安酒肆,遇到仙人钟离权,遂得道,不知所终。这就是民间盛传的“黄粱梦”故事,许多小说家戏曲家,都取这个故事为小说、戏曲的题材。吕岩所作的诗,流传很多,全唐诗辑为四卷,流行于世。
6、(学古诗)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7、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8、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
9、广东省朗诵协会青少年语言语言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10、别后相逢重着语,牧童横笛倒骑牛。——宋李弥逊《访雪峰真歇禅师》
11、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12、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13、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内容非常的繁杂。从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开始,就形成了多个文化流派。在两千多年的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厚的历史印记。长期以来,儒家佛家和道家三教合流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和文化现象。
14、翻译: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15、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16、“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17、欲报田舍翁,更深不归屋。
18、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19、《牧童诗》黄庭坚〔宋代〕
20、(学古诗)滁州西涧——韦应物
三、关于有牧童的古诗
1、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2、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3、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4、《牧童》这首诗的作者吕岩,又名吕洞宾,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著名道士。他自称“回道人”,世人称其吕祖或纯阳祖师。吕洞宾是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
5、《清明》杜牧〔唐代〕
6、(学古诗)小儿垂钓——胡令能
7、(学古诗)春日——朱熹
8、(学古诗)望月怀远——张九龄
9、作为八仙之吕洞宾在他的诗歌当中,显然有着浓厚的道家思想。所以在这首唐诗当中,表现出了诗人内心世界对于自然生物,表现出了诗人内心世界对于自然生活的向往。
10、邺都怀古 芳草自生宫殿处,牧童谁识帝王城。
11、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哎,多少到长安求取名利的人啊,机关算尽都不如你(牧童)啊,作者赞颂牧童清闲恬适,不追求名利的生活,他认为人应活得悠闲自在,不应受名利所驱。
12、山中 无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
13、——清 袁枚《所见》 翻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羃羃黄云麦垅秋,牧童横笛倒骑牛。
14、翻译:皷腹台前有着现成的诗句,牧童也解开束缚倒下骑着黄牛。
15、(学古诗)游山西村——陆游
16、山村晓思 牧童披短蓑,腰笛期烟渚。
17、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18、“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19、翻译:分别后再次相逢着重着谈话,牧童骑在黄牛上吹着横笛。
20、翻译:船上的小桨斜着放着,牧童倒着骑着黄牛回去!
四、写关于牧童的古诗有哪些
1、——宋 释慧远《子湖有狗上取人头中取人心下取人足》 翻译:落日的残霞落在岳山顶,牧童骑着黄牛回去了。别后相逢重着语,牧童横笛倒骑牛。
2、《村晚》雷震〔宋代〕
3、草铺横里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栏目主编:毕光荫/责编:杨衢
5、(学古诗)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6、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宋雷震《村晚》
7、(学古诗)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8、(学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9、过骊山作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0、袁枚,字子才,是清代诗人。
11、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清 袁枚《所见》
12、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13、(学古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14、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15、③弄:逗弄,逗引。三四声:不多,表示笛声断断续续地传来。
16、牧童词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吕岩的牧童诗草坪原野有六七里大,逗弄笛子吹三四声.吃完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看明月.牧童诗·黄庭坚七岁作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7、《所见》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18、诵读经典古诗词对加强中小学生树立牢固的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文素质,启迪智慧陶冶品格,有着深远影响。
19、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
20、该《牧童诗》与《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五、关于牧童的古诗有
1、(学古诗)别董大——高适
2、春雨 老农私与牧童论,纷纷便是仓箱本。
3、绿茵茵的小草在辽阔的大地上铺展开来,晚风习习,一阵阵笛声在空气中回荡。
4、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search.aspx?value=%E7%89%A7%E7%AB%A5
5、据传吕洞宾琴棋书画无所不精。不过他最精通的当属做梦,因为他曾一梦成仙:吕洞宾梦见自己的一生荣辱,功名利禄转眼成空,醒来时,汉钟离的一碗黄粱饭还没有煮熟。于是,吕洞宾从此悟道,追随汉钟离到终南山进行修炼。修行后的吕洞宾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深得百姓敬仰。因此,在人们心目中,吕洞宾是个最有人情味的神仙。
6、(学古诗)敕勒歌——南北朝·乐府诗集
7、该《牧童诗》与《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8、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9、倚瑟行 泉宫一闭秦国丧,牧童弄火骊山上。
10、牧童骑黄牛,歌声阵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1、“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12、牧童词 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
13、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共同构成了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首句一个“铺”字,就将一望无垠的草地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弄”有逗弄之意,格调轻松、欢快,似乎能直观感受到牧童的快乐。末尾两句,更是活脱脱将一个天性自由的牧童形象刻画地淋漓尽致。
14、《所见》袁枚〔清代〕
15、(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6、(学古诗)醉落魄·离京口作——苏轼
17、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唐栖蟾《牧童》
18、(学古诗)望洞庭——刘禹锡
19、共拈短笛与长鞭,南亩东冈去相逐。
20、(学古诗)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