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什么关于牧童的诗句(100句)
一、含有牧童的诗句有哪些
1、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奇葩,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古诗词教学不能止于意象的把握、情趣的领悟,还要发挥其独特的审美教育功能,为文化传承奠基,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打下坚实的底子。在小学阶段,就是要引导学生品味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音韵美等,把握诗词的意蕴,感受诗词的妙处,激发学生对诗词文化的热爱。
2、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美好时光,总是令人留恋,不能忘怀。本组教材通过一篇篇体裁、风格各异的课文,把我们带进了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当一种美妙的亲切感和温馨从字里行间氤氲开来,萦绕心头时,孩子们一定会因此更加热爱和珍视正在拥有的童年时光。《古诗词三首》作为专题单元的第一课,应该能引领孩子们透过诗词构筑的意象,感受童年的诗意,享受诗意的童年,并在感知童趣,领悟情趣,品味诗趣的基础上,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奠定积极的心理基础。所以,本课的文本解读,要以单元整体为观照,以课堂学习的有效、高效为目标,在“趣”字上做足功夫。
3、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牧童词 张籍 远牧牛, 绕村四面禾黍稠。
4、反思:初稿的设计想到让学生积累词语,却未想到在积累的同时可能会打破古诗原有的意境。在意象部分讲解时,只是出示意象,比较僵硬,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生动活泼的特点,且对“牧童”这个意象理解不透,只是通过简单的一首诗就让学生去理解,稍显牵强。所以,在听完工作室各位老师的意见后,对原稿进行了二次设计,以下是第二稿,红色为修改部分。
5、积累词语的环节放在第一句诗后面,会不会优点生硬?打断了对诗的体会?
6、牧童若向青帘见,应认枝头作杏花。
7、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8、平台声明:部分文章由作者授权原创首发!
9、牧童喜晴卧溪曲,群牛互斗残我竹。
10、师:从此,你对牧童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也相信写牧童的诗还会延续,写牧童的歌不会间断。
11、袁枚《题画》:“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12、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13、通过体会诗歌中的牧童的意象,来想象画面,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情怀。渗透学习栖蟾的《牧童》古诗。
14、师:你们的头,都快摇成拨浪鼓了,你来说说吧。
15、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袁枚《题画》
16、芳草自生宫殿处,牧童谁识帝王城。
17、钟傅原本是一个书生,因李宪推荐做了兰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顺,多次被降职。钟傅在镇守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县)的时候,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钟傅不信。牧童应道人之请,即兴作下此诗。
18、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19、师:来第三小组,说说你们喜欢哪里?
20、自由读读诗句,再看看插图,渔船上这两个小童正在撑开伞使弄着风,玩得开心极了。你看到这是一对()小童呢?说说自己的分析研究。
二、还有什么关于牧童的诗句
1、师:那诗中写的是怎样的生活呢?
2、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3、(6)小结:牧童形象。
4、人生富贵骨相中,何须强力争豪雄。
5、有关踏青看花,我举两首诗为例。宋代的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这样写:“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明朝的王磐在《清江引清明日出游》也有这样的诗句:“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这是风和日丽的清明,古人们陶醉在骀荡的春风和迷人的春色中,多年以后,我似乎还能够从这些诗中听到婉转的黄莺啼声和染上花香的笑声。这样的清明,即使下点雨,快乐不会减少多少的。
6、牧童见人俱不识,尽着芒鞋戴箬笠。
7、而且历史上关于道家文化也形成了很多的神话故事传说,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其中最有名气的可谓是八仙过海。这不但是一个神话故事,而且还形成了成语、歇后语。一直到今天,在中国文化体系当中依然非常常用。
8、杜牧的清明是下雨的,或许是在郊外踏青的路上猝不及防的碰到了雨,衣服淋湿了,诗人感觉有点萧索的寒意,就想喝杯酒取暖。中国人似乎有个惯性思维,看到“雨”这个意象,就想到眼泪和伤心。有个问题:杜牧告诉我们他伤心了吗?他伤心的理由又是什么?想当然,有时就是一种臆断,对杜牧《清明》的解读,就是我们想当然的结果。
9、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10、《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11、平生我有脊梁铁,明年八十冻不折。
12、独自行来独自坐,无限世人不识我。
1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14、其实古代读书人对于闲适的田园生活都有一种向往,而牧童身上那种无拘无束骑牛而行,短笛横吹的形象和他们追求的洒脱自然很是契合。这正像黄庭坚在《牧童诗》中写的“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算尽不如君”。
15、牧童形象自唐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特定的文学意象和理想化身。唐代诗歌中生活化的牧童形象有时也成为诗人揭露社会现实的代言者;而诗人理想中的有短笛、老牛相伴的牧童意象,所描摹的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所追求的最高理想,也逐渐成为唐代文人的梦想和理想人格的优雅化身。“牧童”意象是唐朝繁荣稳定的社会现实和农耕技术空前发展的表征,是唐代社会儒、释、道三教合一社会思想观念的诗意投射,是佛教宣传教义的直接展示。诗人想表达的都是对乡村牧童生活的向往啊。而这二十多首写牧童的诗,都是表达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的向往和追求。像这样写牧童的诗,它不仅仅是一个个方块的文字,也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它更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文化。板书:文化
16、原创首发做有情怀、有温度的自媒体!
17、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18、“牧童”文化,拓展阅读是否多些,如:袁枚《所见》《题画》
19、这是一个自由的国度。牧童王冕可以在草地上画画,牧童朱元璋可以在草地上当“草皇帝”,他们在草地上放飞自己的梦想。
20、看来我已不啻足,何事攒眉劳案牍。
三、有关于牧童的诗句有哪些
1、师:你已经迫不及待了,快来读读吧。读出了牧童的可爱,调皮。请坐师:现在,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看谁更能读出诗的韵味。
2、教学建议:感知童趣,领悟情趣,品味诗趣。
3、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4、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5、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6、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7、师:一首古诗词,不过短短的几十字,却给人带来了如此丰富的情感体验,传达出如此令人陶醉的情趣。并且,我们在诵读古诗词时,总感觉琅琅上口,音韵绕梁,回味无穷。那么,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魅力呢?让我们首先以《牧童》为例,一起来研读研读。
8、《牧童诗》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黄庭坚。
9、师:是的,一个“卧”字使牧童更具孩童的趣味,诗的整幅画面也更立体了。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在,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同学们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读这句诗。
10、诗人对于牧童寄寓的美好形象,不正是诗人保持童心,保持怜悯之心,保持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柔软之心么。
11、师:没错,吕岩也叫做吕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是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诗人吕岩因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被称为“逍遥大仙”。
12、过渡:一个“铺”字让我们从视觉上享受到了草原的碧绿,让我们再往下读读,你又听到了什么?
13、说说牧童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无拘无束,无忧无虑)
14、02//多元的上课方式
1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6、儿童的快乐固然跟金钱有关,但更与天真浪漫有关。
17、⑺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18、 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 ==================== 牧童 宋 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19、相比儒家在古代被奉为正统思想,佛家是来自国外的文化传播,道家思想可谓是我们国家最原汁原味的文化体系。从老庄哲学发端开始,虽然历史上极少有哪一个朝代真正把道家思想作为立国之本,但是却并不妨碍它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播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至少延续几千年,从未断层。
20、渔叟罢竿收钓饵,牧童吹笛弄西风。
四、带有牧童的诗句有哪些
1、过渡:这一静一动,让我们从听觉和视觉上感受到了牧童生活环境的美好画面。接下来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
2、看看白日向西斜,各自骑牛又归去。
3、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4、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涉,虽然他的名气不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这些大诗人,可能现在很多人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但他在唐代还是颇有名气的。关于他在《唐诗纪事》中有一段很有趣的记载。
5、《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晚年遭受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这是一首描写农村田园生活的著名词作。作品以一个典型的农村家庭为题材,从居住环境入手,用朴实而流畅的语言、鲜明的色彩,描绘出一幅耐人寻味的农民生活画面,抒发了诗人对安静恬适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6、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7、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8、出自:清代·袁枚《所见》
9、牧童的生活你们喜欢吗?是啊,我们的诗人吕岩也喜欢,也渴望过上这样休闲自在的生活。(以故事形式出现诗人吕岩的资料:八仙过海)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生活的环境,为何向往这样的生活!)
10、诗人把目光聚焦在两个渔童身上,着力于描写渔童的稚气行为。对两个小家伙在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的同时,诗人对儿童的那份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把文字还原成画面,并融进其中,与“两小童”心领神会,与诗人产生共鸣,童趣诗趣便在学生的心中相映生辉了。
11、牧童牧犊畏虎欺,挽弓逻之不敢离。
12、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
13、师:翁媪为什么所陶醉?“茅檐低小”,说明他们生活很清贫。清贫的生活,哪来的幸福和快乐呢?
14、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内容非常的繁杂。从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开始,就形成了多个文化流派。在两千多年的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厚的历史印记。长期以来,儒家佛家和道家三教合流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和文化现象。
15、“借问酒家何处有”,现在的酒家是一些高档的消费场所,那种叫“杏花村”的酒十年涨了好几倍的价,“牧童”也没有了遥指的潇洒了,或许他们站在酒家门前当了车童和保安,正在躬身导引衣服光鲜的顾客,或许他们正端着盘子穿梭在西装革履之间,人们饭饱酒酣之后,乘坐车子一骑绝尘而去,留下狼藉的杯盘,谁还记得那首押韵的唐诗呢?
16、师:课前预习是个好习惯要继续保持哦,同时我们也要向他学习,请坐。
17、野叟笑予衣落魄,牧童见客手交叉。
18、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19、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20、一个小资诗人那点小资意味很浓的感慨,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的读者,但牧童被雨淋湿的背影却很难打动读者的心,更不用说有谁去关注牧童的命运了。有很多读者,包括我在内,都是从乡村走出的,其中大部分人都当过牧童,但是,当我们走出乡村之后,眼中只有诗意的雨、红颜一般的杏花和清冽的美酒,我们很轻易地把自己曾经努力走出的乡村生活读成充满诗情画意的乡野牧歌。牧童身后的苦难,我们都曾经历过、挣扎过,但后来被我们轻易忘记。当我们怀着一种虚假的思乡的惆怅之感,挨挨挤挤地到郊外去看桃花、杏花和油菜花,矫情地默念着杜牧的诗歌,让自己的天空飘着唐朝的雨时,我们都忘了自己曾经是牧童,忘了唐朝那场雨也曾打湿牧童的眼瞳和此后的宿命。
五、牧童的诗句还有哪些
1、《渭川田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2、师:我们把卧换成“睡”,放到诗句中读一读,不脱蓑衣睡月明,大家感觉如何?
3、过渡: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远景,现在就象拍电影一样,让我们把镜头慢慢拉近。你肯定会有新的收获。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看哪些字词激起了你的想象?
4、翻译: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牧笛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
5、师:通过朗读,你发现了什么?对,诗词具有节奏美,这是我们早就了解了的。再把注意力放在“六七里”“三四声”上读一读,想一想,你还有什么体会?
6、师:哦,从中读出草地的多,笛声的悠扬。先别急着坐。
7、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牧童》黄庭坚
8、片断设计举例一(《舟过安仁》)
9、古诗题目是《牧童》,作者是唐代诗人吕岩,也就是吕洞宾。
10、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11、《村晚》雷震〔宋代〕
12、牧童,指放牧牛、羊的儿童,出自《吕氏春秋·疑似》。古诗词中多为常见,那么,含有牧童的诗句,你知道多少?
13、当然,快乐是城里人的,现在有一个流行词就叫“城会玩”。乡下人还得忙他们该忙的事,就如这个牧童,下了雨还得放牧。
14、今天,我们来看看唐代的儿童是如何度过美好的童年。
15、杨柳阴初合,村童睡正迷。一牛贪草嫩,喫过断桥西。——《牧童》白玉蟾
16、③激发想象,入境入情。
17、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18、关于牧童的五言诗句:所见作者:袁枚(清代)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9、——宋·林希逸《郊行即事二首·其一》
20、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