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的前两句诗(100句)
一、关于牧童的两句诗
1、(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意思是: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月夜的草地上休息了.觉得好请及时采纳,谢谢哦.
3、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远远地看见牧童骑着牛缓缓地在前村走过,轻风隔着田垄送来阵阵牧笛声。
5、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清袁枚《题画》
6、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7、别后相逢重着语,牧童横笛倒骑牛。——宋李弥逊《访雪峰真歇禅师》
8、诗中的草原、笛声、月夜、牧童,既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又如一首赞美劳动的欢快小曲,给人的心灵世界带来安然恬静的感觉。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9、出自:唐代·吕岩《牧童》
10、《所见》——清·袁枚
11、在这样宁静优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场了。他骑着牛儿,走向村庄,手中拿着支短笛,随意吹着。与上两句的恬静相比,这两句描绘得非常生动活泼。
12、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13、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唐栖蟾《牧童》
14、〈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牧童〉刘驾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
15、这两句诗写了牧童傍晚时分独自一人回家衬托出乡村晚景的萧瑟。不对,是写牧童回家时的悠闲自在。
16、(答案:寄寓了诗人对牧童的喜爱、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的向往之情。)
17、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8、清朝袁枚所作《所见》。全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这首诗创作的时间就是诗人袁枚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时称“随园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曾官江宁知县。为“清代骈文八大家”、“江右三大家”之文笔又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19、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
20、《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二、牧童的前两句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原文:牧童作者: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注释①横野:宽阔的原野②弄:逗弄。③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译文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2、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3、羃羃黄云麦垅秋,牧童横笛倒骑牛。——宋王志道
4、所见》是清代诗人袁牧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写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6、两天前,记者到上饶市玉山县采访。在城南冰溪河边,濛濛春雨中,一位头发花白的七旬老先生撑把黑伞,用苍老的声音也吟颂起了杜牧的“清明”诗。老人诗念得一般,但他说出的话却令记者大吃一惊!
7、✦长安:唐代京城。✦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8、释义: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9、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10、古诗题目是《牧童》,作者是唐代诗人吕岩,也就是吕洞宾。
11、”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12、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1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牧童》
14、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15、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16、《牧童》唐代诗人吕岩作品诗第句写所见第二句写所听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上给人感受六七里和三四声确指数字只了突出原野宽阔和乡村傍晚静寂诗三四句写吃饱饭牧童休息情景塑造了无牵无挂、自由自牧童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喧嚣、安自乐生活状态种向往
17、(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8、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前两句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19、然而,杜牧笔下“杏花村”秘密却无意中被一位名叫吴行固的玉山老先生揭开了。
20、牛尾的乌云如浓墨泼洒,牛头的风雨急如水车波涌轴翻。顷刻之间,怒涛汹涌卷上了沙滩,就像千军万马鏖战急,阵阵吼声如飞瀑鸣雷令人心寒!
三、写两句有关牧童的诗句
1、原文: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吴行固:以他的才华,给我一个七品小官很不服。心情不好,怀才不遇。口又渴,就写下了这首诗。”
3、♬点上方绿标收听主播朗读音频
4、历史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被后人慢慢遗忘丢失了。好在当下,玉山县正在杜牧当年的杏花村遗址,以明古城墙为中枢,建设8公里全国最长的沿河公园,希望再现清明杏花漫天的大唐盛景。
5、(译:远远地看见牧童骑着牛缓缓地在前村走过,轻风隔着田垄送来阵阵牧笛声)
6、杜牧诗里的杏花村真的在江西玉山吗?
7、欲报田舍翁,更深不归屋。
8、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search.aspx?value=%E7%89%A7%E7%AB%A5
9、原文: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0、“吴行固:地图上标了杏花村,康熙的县志……”
11、《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诗的第一句话写所见,第二句写所听,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上给人感受,“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诗的三四句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塑造了一个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12、“吴行固:“唐朝的时候,杜牧到玉山来勘查,从七里街下船,走到这里,泥巴很多。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指的这里!”
13、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14、方小琴,西新集团锦溪校区语文教师,曾获龙泉市优秀班主任,优秀中队辅导员,龙泉市优秀德育导师,工会积极分子,优秀指导师等荣誉称号。
15、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宋黄庭坚
16、自古至今,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田园牧歌式美好生活的蓝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尽情享受这淳朴、安闲、洒脱的田园生活,连神仙吕洞宾都心向往之。愿我们把“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的美好永留心田。
17、出自:宋代·黄庭坚《牧童诗》
18、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
19、这下看到了吧?写文章要精心选用动词啊!
20、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四、写出与牧童有关的两句诗
1、牧童早上去放牛,经过曲曲折折的江岸。
2、细细品读这首小诗,虽然简单,但是却有趣又有水平。全诗却极有画面感,尤其是对于牧童调皮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跃然纸上的艺术效果。读最后一句原谅更是让我不厚道地笑了,这结尾的转折实在是有趣,很像当年我们在学校因为调皮被老师叫家长,结果家长不在一样。虽然时空转换,但是这样的趣味性却是共通的。
3、山西汾阳的杏花村说,他们那里生产汾酒,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诗文碑刻,杜牧的《清明》诗位列群碑之首——这当然表明,山西杏花村的身份确凿无疑。然而经过考证,杜牧一生从没有到过山西,怎么可能在汾阳喝酒?况且山西汾阳清明从不下雨,有时还要下雪,又何来“清明时节雨纷纷”呢?
4、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5、牧童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半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群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牧童一边挥鞭,一边警告牛群:“你们不要再继续打斗了,否则一旦被官府发现,就会有官兵来截断你们头上的角。”以官兵来恐吓牛群,足见牧童心性的天真、单纯。
6、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7、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8、该《牧童诗》与《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9、这首小诗言语简单直白,通篇都是大白话,说的事也很简单。诗人本来亲手种了一片竹子,竹子本是四君子之由此也不难看出诗人是一位志趣高洁的才子。不过调皮的牧童可不管诗人是怎么样的人,放牛的时候也不管,还让牛去吃诗人的竹子。诗人自然是不愿见到这样的情形,于是便隔着老远向牧童喊话将牛赶远一点,奈何牧童假装听不见,还在那里调皮叫笑,如同一只小鹿。这让诗人几乎抓狂,想要将这件事告诉牧童父亲让他管教管教自家孩子,但是现在他出外干活却还没有回家。于是诗人在着急无奈,一气之下便写了这首妙诗。
10、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拓展资料译文:
11、”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12、第四句用“卧”字,不用“睡”字,因为“卧”的动作更带随意性。累了一天,又吃完晚饭,就随意躺一下,既沉迷黄昏,又享受月明;一用“睡”字就只有休息而没有神韵了。
13、《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牧童在(草原上吹笛嬉戏)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14、《牧童》这首诗的作者吕岩,又名吕洞宾,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著名道士。他自称“回道人”,世人称其吕祖或纯阳祖师。吕洞宾是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
15、翻译:牧童自由的骑着黄牛,春风吹着细雨飞!
16、牧童归来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7、翻译: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
18、其实古代读书人对于闲适的田园生活都有一种向往,而牧童身上那种无拘无束骑牛而行,短笛横吹的形象和他们追求的洒脱自然很是契合。这正像黄庭坚在《牧童诗》中写的“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算尽不如君”。
19、四周插上蓬蒿,腰中装满弓箭,怕什么猛虎欺凌黄牛犊。
20、几乎所有的“杏花村”都被一一否定了,人们泄气之余得出了两个结论:杜牧的“杏花村”其实是泛指,并无实处;《清明》诗中的杏花村确实存在,只是年代太过久远,不辨其真罢了。
五、关于牧童的两首诗
1、后两句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费尽心机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用尽计谋,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2、而笔者本期要介绍的便是一首关于牧童的诗作,不过相比于那些描写牧童闲适自然的诗,这首诗中的牧童却很是调皮,让诗人很是抓狂。下面就来和笔者一起走进这首小诗。
3、如此看来,山西汾阳杏花村不是“真正的”杏花村。那么,安徽贵池县的杏花村正宗吗?贵池县的杏花村古时也以酿酒著名。杜牧曾在贵池为官两年,这期间他酷爱喝酒、郊游。但经过考证,有人同样提出了两个疑问:第写《清明》的时候杜牧已经上任半年,他嗜酒如命,哪能不知杏花村去处而向牧童问路?第既然为官,喝酒自有下人服侍,杜牧又何必亲自去讨买呢?如此推断,安徽的杏花村也不“属实”。
4、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
5、“吴行固:这一路原来有好多杏树,以后就慢慢慢慢不种了。”
6、一般就是到正规的店面购买,还要保留正规的发票,还可以通过条形码进行了解咨询就可以得到满意的答复!
7、吴行固,今年73岁,大学学的是物理,干了一辈子国企,退休后却一头扎进了“故纸堆”里淘文化,热衷于地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8、(译: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9、松风竹雨共谈空,楼阁参差古叠重。
10、牧童家住溪西湾,清早骑牛去那河北滩。慌忙中冒雨渡溪返村,没想到暴雨骤停,又绿了群山。
11、急水滩头道人住,亦如前佛在因中。
12、据传吕洞宾琴棋书画无所不精。不过他最精通的当属做梦,因为他曾一梦成仙:吕洞宾梦见自己的一生荣辱,功名利禄转眼成空,醒来时,汉钟离的一碗黄粱饭还没有煮熟。
13、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14、●孩子突然有这些举动,多半有抑郁倾向...
15、烟草茫茫楚泽秋,牧童吹笛唤归牛。宋.陆游《秋思绝句》
16、这是一幅多么精彩的画面。这是独属于中国文学所表达的场景,就像是一幅恬淡的水墨画,让我们的心灵在这里感受到一份安宁。
17、向郊原踏青,恣歌携手。
18、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19、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0、“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