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牧童相关的诗(100句)

2023-02-04 14:05:46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与牧童有关的诗

1、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

2、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3、牧童(吕岩的诗)《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钟傅原本是一个书生,因李宪推荐做了兰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顺,多次被降职。钟傅在镇守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县)的时候,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钟傅不信。牧童应道人之请,即兴作下此诗。

4、《村晚》雷震〔宋代〕

5、”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6、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7、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8、野叟笑予衣落魄,牧童见客手交叉。

9、韩生画肥马,立仗有辉光。

10、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11、 皷腹台前成现句,牧童也解倒骑牛。——宋 释心月《钱泉都庄偈》

12、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13、钟傅在镇守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县)的时候,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钟傅不信。牧童应道人之请,即兴作下此诗。

14、你好,我是(一门心思撞南墙),很高兴为你解答。《牧童》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吕岩,诗中描绘出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吕岩用他细腻的文笔将这幅图描绘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表达了心中对远离喧器、怡然自乐那种生活状态的向往。更多专业的科普知识,欢迎关注我。如果喜欢我的回答,也请给我赞或转发,你们的鼓励,是支持我写下去的动力,谢谢大家。

15、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悠扬的笛声。

16、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

17、这首诗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18、这是一首咏志抒怀诗,描绘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并借牧童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之情。

19、 落日断霞连岳顶,牧童归去倒骑牛。——宋 释慧远《子湖有狗上取人头中取人心下取人足》

20、翻译: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牧笛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

二、牧童相关的诗

1、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2、①牧童:放牧牛羊的儿童。

3、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4、政绩才名分外荣,山林意趣无方觅。

5、归来饱饭⑤黄昏后,不脱蓑衣⑥卧月明⑦。

6、词。《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牧童在草原上吹笛嬉戏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学满意采纳打赏吧追问:谢谢老师o(^o^)o,不过您可不可以把您的QQ给我,我想在问几题,然后发红包给您~追答:你现在采纳打赏我,你打赏我,在关注里问我就行追问:老师?追答:你现在采纳我,打赏我,然后我在关注里给你解答你的问题追问:可我没有学豆了,对不起

7、牧童见人俱不识,尽着芒鞋戴箬笠。

8、——清 袁枚《所见》 翻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羃羃黄云麦垅秋,牧童横笛倒骑牛。

9、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10、(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在草地上)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11、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12、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13、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14、“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15、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6、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拓展资料译文:

17、荞麦茫茫花似雪,牧童吹笛上高丘。

18、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19、陇(lǒng):通“垄”,田垄。长安:唐代京城。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20、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三、牧童的诗有哪些牧童的诗

1、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2、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3、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4、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5、这首诗牧童在:晚归休憩。表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也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6、草铺横野①六七里,笛弄②晚风三四声。“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在这里,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指确定的数字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的乡村傍晚的寂静。(1)

7、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8、屋头乌桕午阴密,牛与牧童相对眠。

9、《所见》袁枚〔清代〕

10、《牧童诗》黄庭坚〔宋代〕

11、牧童无枕簟,但铺明月卧。

12、陇(lǒng):通“垄”,田垄。

13、暗香何处费摸索,寒生吟癖浩然驴。

14、久无过客为下马,时有牧童来放牛。

15、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16、吕岩(713~741),字洞宾(即吕洞宾),河中永乐(一云蒲坂)人,唐末、五代著名道士,约唐僖宗乾符初前后在世。咸通初中第,两调县令。黄巢之乱爆发后,携全家到终南山,放迹江湖间,转而学道,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相传他后来在长安酒肆,遇到仙人钟离权,遂得道,不知所终。这就是民间盛传的“黄粱梦”故事,许多小说家戏曲家,都取这个故事为小说、戏曲的题材。吕岩所作的诗,流传很多,全唐诗辑为四卷,流行于世。

17、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

18、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19、《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20、“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四、有哪些关于牧童的诗?

1、翻译: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2、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

3、《牧童》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古诗写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情意(于言表,底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表达了(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4、牧童避雨归来晚,一笛春风草满川。

5、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6、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7、归与归与毋忍辱,同寻牧童过天竺。

8、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9、——宋 黄庭坚 《牧童》 翻译: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皷腹台前成现句,牧童也解倒骑牛。

10、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11、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

12、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13、犬误随行客,牛偏识牧童。

14、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5、词。《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牧童在草原上吹笛嬉戏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16、钟傅原本是一个书生,因李宪推荐做了兰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顺,多次被降职。

17、牧童牧犊畏虎欺,挽弓逻之不敢离。

18、“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19、栖蟾《牧童》:“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20、在《桐江诗话》中记载,这首诗应该是黄庭坚七岁时创作,即公元1051年(皇祐三年辛卯)。黄庭坚父亲黄庶邀请几位诗友一起在家饮酒吟诗时,其中一位说:“久闻令郎少年聪慧,何不让他也来吟一首!”这时,黄庭坚想起了吹笛子的小牧童,便以牧童为题,作一首诗。

五、牧童的诗句

1、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2、翻译:远远的传来嘹亮欢快的歌声,原来傍晚放牛的小牧童归来了。

3、卿用卿法自雪村,横斜独玩书窗月。

4、描写牧童骑牛的诗句

5、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6、黄庭坚《牧童》:“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7、⑦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8、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9、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search.aspx?value=%E7%89%A7%E7%AB%A5

10、牧童 唐 · 吕岩

11、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12、千万考生的语文高效提分平台

13、“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14、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15、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共同构成了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首句一个“铺”字,就将一望无垠的草地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弄”有逗弄之意,格调轻松、欢快,似乎能直观感受到牧童的快乐。末尾两句,更是活脱脱将一个天性自由的牧童形象刻画地淋漓尽致。

16、在《桐江诗话》中记载,该《牧童诗》为黄庭坚七岁时创作,即皇祐三年辛卯(1051年)。一天,黄庭坚父亲黄庶邀请几位诗友一起在家饮酒吟诗。其中一位说:“久闻令郎少年聪慧,何不让他也来吟一首!”这时,黄庭坚想起了吹笛子的小牧童,便以牧童为题,作一首诗。

17、江村一雪复一雪,三白丰年与玉屑。多事诗人要闲管,想像高唐写奇绝。真曾质明杖屦无,前随牧童后樵夫。

18、翻译: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19、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0、⑥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