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的手法写诗(100句)
一、对比手法写诗歌
1、这是一首咏物诗,词意模仿苏东坡的同词牌作品。词中描绘了荒凉冷落的环境,刻画了孤雁夜飞的形象,暗喻了词人政治失意的孤寂之情,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清高自守的品格。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3、云像一个贪玩的小捣蛋
4、①本诗所写“柳色”,本指高堤上的绿色柳树,“杏花”本指皇家园林中的杏花;
5、(问)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6、C.诗人眺望前方村落,村酿已熟,花开朵朵,于是欣喜地策马扬鞭前行。
7、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8、屋中男妇饥不餐,船上猎鹰饱食肉。
9、这句诗中的“娟娟戏蝶”写出地是成群地蝴蝶在嬉戏,而“片片轻鸥”也是写出了成群的白鸥在空中飞翔。通过蝴蝶嬉戏,鸥鸟成群,从而反衬诗人的形单影只,流露诗人倍感孤寂无聊的心情。
10、颈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1、A.本诗前三句,移步换形,用白描之笔富有层次地描绘了山家四周的环境和景物。
12、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13、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
14、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15、其次,运用双关。“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朝朝”面对这种情形,作者深知,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他考虑到返回故乡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
16、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有“举身赴清池”和“徘徊庭树下”的句子,“举身”与“徘徊”对比,使其两人刚烈与优柔、软弱的性格如在目前。
17、莫因公荐偶失意,便拟飘蓬作旅人。
18、D.诗歌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和抒情等表达方式,首联尾联叙事抒情,颔联颈联写景。
19、诗中两次出现“马”这一意象,其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也不一样。第一次是写在“北风吹沙千里黄”的恶劣环境里“马行确荦”,此时作者的内心感受是“悲摧藏”,所以蕴含的情感是“羁旅之苦,感伤之情”。第二次是写作者想到“酒熟花开二月时”的美好生活景象,于是“揽鞍鞭马”继续前行,所以此处反映了诗人旷达的情怀。
20、“待人”二字将“灞桥烟柳,曲江池馆”拟人化,词人想象到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的长安风景区,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
二、对比的手法写诗
1、释运用(结合具体诗句,阐释诗句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2、(注)平:指水涨与地面平。淡磨:轻磨拂拭。古代用铜做镜子,铜磨光以后能清楚地照见人影。淡,轻。磨,拭。檐楹:指塘边房屋的瓦檐、楹柱。荷心:荷叶。
3、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4、而尾联作者笔锋一转,“西塞山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反观自己只是这里的过客,即使羡慕这里的生活也是徒然,此处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作为一名羁旅之客的孤独之感。
5、意境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如上例的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与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6、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7、“时见空中一雁来,冷入残芦去”描写诗人抬头仰望空中,看到一只孤单的大雁孤单凄凉地飞往凋残的芦苇丛,“一”这一数量词表现雁之孤单;“冷”这一形容词表现雁之凄凉。
8、在学习古典诗词中,对比是出现频率很高的表现手法,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增强表达效果。对比手法,可以使事物形象更加鲜明,可以使语言更加饱满,可以使情感更加强烈,可以揭示本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对比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动静对比,虚实对比,今昔对比,贫富对比,哀乐对比等等。我在此仅对其中今昔对比手法展开分析进行探讨,谈谈它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及表达情感的作用。
9、最后,在结构上。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尾联叙写决心隐居不仕,归隐田园。由此可知,作者因为“失意”而“自归”,因“自归”而不忍与友人分别,而后道明“自归”的缘由,最后说明归隐的决心,所以,首联在整首诗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开篇扣题,渲染悲凉气氛,暗含失意之悲,同时引出下文的“惜别”与“归隐”。
10、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11、(技法概念)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表现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衬动、以动衬静或动静结合为基本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有一定联系。
12、B.四句描写大鹏即使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扇,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起,运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
13、情感表达上,诗人先用“繁露坠”“寒月”“石泉”“山鸟”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幽静、空寂的氛围,而“闻繁露坠”“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都描写了夜间能听见的细微声响,从露水坠落,到远处泉水泠泠作响,以及山鸟时而一声啼鸣,都是以动衬静,显得更加幽寂,结合注释“柳宗元被贬永州第六年所作”以及学过的《小石潭记》中诗人以清幽孤寂的环境反映自己孤独寂寞的心情的例子,可见,此处的空寂环境也反映了诗人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之情。
14、D.末句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也是他听了琴歌之后所规划的人生:从此要告别归隐生活。
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16、常考的:比喻、对比、拟人、对偶。
17、深树有禽学人语,穷檐将马代牛耕。
18、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本诗颈联中的景与情。
19、全诗调动各种感官进行描写,生动形象的为我们描绘了生机勃勃、美丽的春景图。
20、尾联情景结合,以溪边的“红蓼”“风蒲衬托秋天的到来,加上自己即将远行,悲伤的氛围扑面而来,此刻感念朋友分赐的美酒,百感交集,以景结情。
三、对比手法写现代诗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2、写景艺术:①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②意象丰密,色彩和谐。“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幽之境。③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如“苔径逐篱斜”。
3、诗句意思是:晴天时,风吹古树,瑟瑟作响,好像是在下雨一般;夏夜里,月光撒满了平地,就跟秋霜一样。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5、(注)①此诗作于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当时诗人70岁,居于故乡山阴。当时南宋政府对金人多采和亲的政策。②蕉萃:同“憔悴”。
6、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陆游《关山月》《关山月》通过战士切盼杀敌,将军临边不战;遗民渴望恢复,朱门歌舞升平;刁斗催老岁月,催不尽“壮士心”等几组对比,深化了诗的主题。我是第一个,望采纳
7、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8、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9、动静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剌鸣。(杜甫《漫成一首》)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10、C.颈联说明了归去的原因,语气沉痛,充满辛酸之泪、怨怼之情。一个“谁”字,反诘颇为有力,表明他体会到了人情如水的滋味。
11、③“柳色”“杏花”,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劝慰:要保持希望,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2、修心•快乐校园生活黄冈天有高级中学
13、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14、B.第四句借昭君的心理活动描写,塑造了留恋君恩、怨而不怒的昭君形象。
15、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燕歌行》
16、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17、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18、其一:第三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若遣有情应怅望”,“怅望”用在梅花上,写出梅花之“惆怅”,赋予了梅花以人的情感。梅花怅望,是因为雪已是残雪,季节已经到了春天,梅花面临凋谢零落的命运。
19、当然,以上三种仅是大致分类,有的诗词将多种情感融合在一起。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将古代英主业绩与当今朝庭萎靡不振对比,昔日“烽火扬州路”与今天“一片神鸦社鼓”对比,廉颇虽老尚有人重视与自己无人问津相比,抒发了作者对逝去英雄的仰慕,对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懑,对当今现实的担忧。多重今昔对比,使语言更丰富,形象更鲜明,感情更充沛。
20、过去“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的热闹、繁华景象
四、用对比的手法写诗歌
1、②融情于景,梅花满树与雪同一颜色,春风拂煦,江水岸花,一派融融乐乐的春景。“元”与“自”再次为尾联对故园的深切思念作衬。
2、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3、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
4、C.“又暗含了词人一事无成的感慨”错。“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这两句是说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该句描写了观潮盛况,抒发了词人对钱塘江涌潮的赞美之情。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6、(技法作用)使画面栩栩如生,在对比中突出一方。
7、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中用“人面”、“桃花”作为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在这首诗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8、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9、D.两首诗诗句朴素流畅,都是“以我观物”,使得春日梅花带有“我”的主观色彩。
10、(注)①确荦:凹凸不平的石头,形容土地、路径多石不平的样子。
11、把过去“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的热闹、繁华景象与现在“惟有鹧鸪飞”的凄凉景象进行对比,形成强烈反差。
12、D.本诗最后两句认为张求不通晓儒家的君子之道,所以人们大多不敢认同他的议论。
13、(注)①林逋(967年-1028年),北宋著名诗人,中年以后隐居杭州西湖。②题柱:相传东汉灵帝时,长陵田凤为尚书郎,仪貌端正,入奏事,“灵帝目送之,因题殿柱曰:‘堂堂乎张,京兆田郎。’”后以“题柱”为得到皇帝赏识。③倚门:《战国策·齐策六》:“王孙贾年事闵王。其母曰:‘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谓父母望子归来之心。
14、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5、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16、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17、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18、C.“赞扬裴判官主动请缨出使”错误,结合上联中“未解围”“忠义”等词可知,应是用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赞扬裴判官像苏武一样,坚守气节,矢志不降。
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五、运用对比手法写的诗歌
1、风吹古木,声音犹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诗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风吹古木的美妙之声,以及月光的皎洁、明亮、清凉。通过描绘夏夜的宁静、清凉,传达了诗人对夏夜美景的喜爱之情。
2、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3、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
4、A.首句以“幽”饰“鸟”,突出了鸟的安静闲适;以“新”饰“阳”,写出了太阳的鲜洁明亮。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抒情方式及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6、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这首诗这两句就是对句,互相衬托下面要写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这个意思
7、(技法作用)这种方法,使情感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8、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9、D.全诗表现了残酷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寄寓了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10、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1、A.起首四句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描写了一位将军张展旌旗跨渡黄河出征塞外,箫鼓声震动川岳,气势如海上涌起的波涛,军容盛大的景象。
12、B.开头两句写日暮时分昏暗但阔大的景象,与“一雁”形成了很大反差。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14、再次,直抒胸臆。该诗首联意为:这样寂寞还等待着什么?天天都是怀着失望而归。作者到京城考试而不中,失意后作者感觉自己在京没有什么希望,天天在寂寞失望中度日,想离京却又可惜与好友分别,这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怅惘和矛盾。
15、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16、C.六句描写了当时包括李邕在内的凡夫俗子,把李白的“殊调”当作“大言”,对此,抒情主人公只是报以轻蔑的冷笑。
17、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
18、颔联“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中,“春意好”描写诗人在江边看到春天美景,一个“好”字恰恰反衬出诗人“最奈客愁何”,面对无限春意,诗人客愁无边,却又无可奈何。因此这两联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限哀愁。
19、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20、诗人的爱国之心未随时光而淡逝,年近七十创作《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成梁州”,如今“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烈士暮年,雄心不改,可谁解衷情。《书愤》更多的是“愤”,而此诗中今昔对比手法更加渲染了“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