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论语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100句)
一、孔子的论语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
2、雍也第六(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3、(译文)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5、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活动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6、质朴多于文饰,就会显得粗野;文饰多于质朴,就会流于虚浮。文饰与质朴搭配得宜,才是君子的修养。
7、这一种人就叫做“儒”。
8、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
9、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0、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1、译文: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12、修行的境界:没有境界,才是最高的境界……
13、解读:这里最关键的就是“传不习乎?”教给弟子的东西,如果不能亲身实践印证过,有可能以其昏昏,欲使人昭昭吗?
1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6、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7、大意是:“用好色之心来好贤者;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侍奉君上能不惜性命;与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这样的人就算没有经过学习,我也认为学文不错。”
18、《论语》中有很多关于教育的语录,至今仍然具有十分巨大的指导价值。
19、《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
20、⑨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二、孔子的论语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1、若有人能做到这一点,此人已经解脱了钱财的束缚!
2、曾国潘:心有多静,福有多深
3、这句话实际上还蕴含着一层意思,就是别人不知道我的才能、优点,我不生气。自己的才华、能力不被了解、不被赏识,得不到提拔重用,这是让人郁闷的事情。
4、《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5、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离开卫国回到鲁国。
6、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7、④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8、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9、《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10、③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1、相传明成祖朱棣和大臣解缙下棋。明成祖说:“朕最近看到一副上联是‘色难’的对子,非常难对。”解缙随口说:“容易。”结果过了好久,世祖见解缙对不上,就问:“爱卿不是说容易吗?怎么还没对上?”解缙说:“臣刚才不是对上了吗。”原来,色对容,难对易,“容易”二字就是下联。
12、 《论语》中有最严格的自我教养的言论。
13、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
14、可惜的是,我们经常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忘了为什么学习。
15、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16、解读:学不厌,教不倦,这是为师的基本品德。
17、⑧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8、难怪历代统治者把孔子抬到了吓人的地步,原来儒家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护身符!
19、子路问:“听到可做的事,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可以?”
20、④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三、孔子的论语十二章
1、如果不先行其言,而夸夸其谈,用自己没要验证过的理论来教训、说服别人,往往只会适当其反,正如孔夫子所说的:巧言令色,这样的人,大多数,都是取于利而鲜于仁。
2、季氏第十六书名:论语作者:孔丘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
3、⑦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4、大意是:能谨慎办理父母的丧事,追念死亡已久的远祖,这样就能是百姓的德行趋归敦厚。
5、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吧?我想起自己穷得时候经常担忧未来,我有了点钱后,有时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
6、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7、没有。直到现在《论语》中没有,孔子的时代就不知道了。《孟子》尽心里有一句“养心莫善于寡欲”,也许你找的是这个。
8、(周四)中国文学|孔子、《论语》
9、全文5678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10、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
11、(内容来源于“教育部新闻办”,鱼羊密史编辑整理)
12、《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13、不是孔子写的。它是四书五经之为儒家经典名著之一。它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谈行事的著作,并非孔子所写。全书共20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为语录体。《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西汉末安昌侯张禹根据《鲁论》并参考《齐论》编出定本,号为《张侯论》。东汉末,郑玄以该本为依据,参考《齐论》、《古论》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东汉末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朱熹将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关于人生理想和价值的内容主要是在《大学》、《中庸》、《孟子》,而《论语》中不涉及。
14、贫而乐,富而好礼。应该作为每个人的行为准则。
15、后台回复“共读群”,获取入群邀请,与木鱼君一起共读鸡娃。
16、⑦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7、孔子说:“你们以为我有所隐藏吗?我对你们没有任何隐藏。我的一切作为都呈现在你们眼前,那就是我的作风啊。”
18、古代圣贤往往讲究“述而不作”。《论语·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对古人的思想进行传播、阐述,但不创作,相信并喜好古代文化。”也有说法认为述而不作是指在讲故事或道理时,要全面客观,而不夸张、曲解或隐瞒。老子西出函谷关,关令尹喜再三祈求,才写下一部道德经。实际上,《论语》也并非孔子所作。
19、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0、我们经常说,要三省吾身,是哪三省呢?
四、孔子的论语流传后世但这不是劳动
1、颜渊又问具体的方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
2、⑤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吴国讨伐鲁国,吴国战败。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子张第十九(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
6、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王公大人,敬畏圣人言论。小人不知道天命不可违抗,所以不敬畏它,轻视王公大人,侮慢圣人言论。”
7、①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8、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的话,要注意改正。
9、《论语》是儒家经典之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
10、只看“传而习”好了,活到老学到老。或许每天都应该问一下自己:我今天学习了吗?有进步吗?实践了吗?我懂得那么多道理,需要每天去做啊。不要平时像个智者一样劝导别人,遇到事情就像个傻子一样折磨自己。
11、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12、⑧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13、子曾经曰过:“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孩子出生三年,才可以离开父母的怀抱。守孝三年,是天下通行的丧期。在孔子看来,子女为父母守丧三年,这三年正好是孩子在父母怀里的时间。
14、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5、因此,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16、《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17、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18、最明智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9、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20、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五、孔子的论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礼代表外在的规范,仁代表心的自觉。孔子的礼和仁即是社会政治概念,又是伦理道德概念,它们是 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礼何?只有仁礼结合,才是孔子的理想。仁是礼化的仁,礼是仁化的礼。孔子的理想社会就是:建立有等级但又不过分对立,行仁爱但有差别的像周王朝那样的社会。
2、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3、读论语并不难,一个高级中文中学的学生,平直读其大义,应可通十分之四乃至十分之五。
4、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5、千古奇作《素书》:说透人生4种境界
6、译文: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7、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8、孔夫子没恐吓人,把人生分了三个阶段,并且说了每个阶段要注意的问题。这里面的“戒”,就今天来讲,不是完全断绝。孔子不绝情,“戒”完全可以理解为控制。
9、解读:每个人的才具、性情不同,因材施教,才会获得最佳的效果。
10、③人之过也,各于其党。欢之,斯知仁矣。
11、大意是:“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有德之人,敬畏圣人的语言;小人不懂得天命而不加敬畏,对有德之人态度轻慢,对圣人的言语多有轻侮。”
12、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13、 子曰:吾,十有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14、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专门苛求别人。
15、孔子的“君子三戒”从养生谈到养志,实际上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了忠告。清代康熙皇帝在庭训儿孙时,曾引用孔子这句话。后来,乾隆为了缅怀康熙的"戒之在得"之训,曾在承德避暑山庄镜湖中心岛上建戒得堂,并亲题《戒得堂》诗:“戒得早成堂,荏苒廿岁徙。每来必有诗,忆祖兼敕己。今当归政后,吟咏可罢尔。然有不可罢,孜孜在训子。楚南北之军,宵小犯天理。更切得捷音,惭不可言矣。”
16、(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17、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其影响。
18、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1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0、虽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孔子却用它一语道破了成为君子的要诀之所在,而他自己本人其实就是知行合言行一致的最好典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