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语录十二则高考必背(100句)
一、孔子语录
1、释义:孔子说: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译文)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4、·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却一心想着自己的土地。君子是怀畏刑法,小人只是想着贪图实惠。
5、·割鸡焉用牛刀?(出处)《论语·阳货篇第十七》(译文)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6、白话译文: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性格
8、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译文)只有品质和文采配合相宜,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10、孔子语录: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1、(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12、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3、孔子语录: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孔子《论语》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5、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在家排行第故也有人称为孔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邹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16、·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漤矣。(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译文)君子在困窘面前能坚守节操不动摇,人小遇到困窘就会胡作非为。
17、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摘孔子《论语》(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远看庄重威严,接触则温和可亲,听讲话则严肃不苟。)
18、《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19、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倦怠,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20、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二、孔子语录十二则高考必背
1、道不同,不相为谋。——摘孔子《论语》(主张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2、(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3、(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4、孔子语录:《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5、他,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为万世师表,道贯古今;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7、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孔子《论语》(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主观臆断,绝对肯定,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8、译文:子夏说:“人在重大节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还是可以的。”
9、白话译文: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是说我们遇事总要深思熟虑后才行动。
11、(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12、·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出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文)大家都厌恶的,一定要查清究竟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的,也一定要查清究竟是为什么。
13、 孔子的名言还有许多,不胜凡举,孔子的儒家文化是崇尚以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为人处世。同时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繁衍产生了源远流长的影响。
14、译文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15、(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16、(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17、《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语录,由孔子学生和学生的学生编写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
18、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9、译文: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2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三、孔子语录十二则原文及翻译
1、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2、·当仁,不让于师。(出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文)如果是行仁义的事,即使在老师面前也不必谦让。
3、·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出处)《论语·阳货篇第十七》(译文)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最难改变。
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摘孔子《论语》(战斗中,三军的统帅可以被俘虏,但一个普通人的意志却不能被迫改变的。)
5、译文: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挽回,未来的岁月还可以迎头赶上。
6、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
7、《论语》十九则: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8、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10、孔子语录: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1、(《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1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3、他,栖栖惶惶、席不暇温,称当世木铎,遗响千年;
1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5、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16、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摘孔子《论语》(一个人固守道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主张又不能坚定不移,这种人有他不能算有,没有他不能算无。)
17、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
1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摘孔子《论语》(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象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样厚重。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乐观,仁慈的人长寿。)
1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四、孔子语录论语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未知生,焉知死?(出处)《论语·先进篇第十一》(译文)活着的事情还没搞明白?怎么能知道死呢?
3、(孔子说:“端木赐啊!你以为我是一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答道:“是的,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道理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出处)《论语·子罕第九》(译文)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但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7、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8、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9、交朋友,一定要言而有信。
10、孔子语录: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孔子《论语》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处)《论语·为政篇第二》(译文)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惘,只空想不读书那就危险了。
12、有杀身以成仁。——摘孔子《论语》(能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
13、·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爱别人、恨别人。
14、译文: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15、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摘孔子《论语》(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学习的,这是最下等的人。)
16、孔子语录: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摘孔子《论语》
17、孔子语录:礼之用,和为贵。——摘孔子《论语》
1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19、·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出处)《论语·颜渊篇第十二》(译文)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20、译文: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五、孔子语录十二则
1、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出处)《论语·述而篇第七》(译文)被任用就施展抱负,不被任用就隐藏起来、自我完善。
4、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论语》
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出处)《论语·颜渊篇第十二》(译文)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出处)《论语·颜渊篇第十二》(译文)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行。
7、(有人说:“如果用恩德来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说:“这样的话,你将用什么来报答别人对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对待怨仇,以恩德报答恩德。”)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孔子的一生历尽挫折与磨难,他的思想和学说并没有被他的时代接受。然而在他辞世数百年之后,他的思想却逐渐成为了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
10、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摘孔子《论语》(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行正道呢?)
11、·吾道一以贯之。(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我的学说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
12、孔子语录: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摘孔子《论语》
13、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4、·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出处)《中庸》(译文)喜欢研究学问的,就接近有智慧了;能够努力行善的,就接近仁了;知道什么是羞耻,就接近勇了。
15、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
16、译文: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
1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18、译文:有智慧的人,既不会有为人处事上的过错,也不会有说话的过错。
19、礼之用,和为贵。——摘孔子《论语》(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20、(对任何事物,仅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爱它的人,深深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