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品质(100句)
一、孔子拜师的故事
1、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2、在物质极其丰富的时代,学习的目的已经不再是为了吃饱穿暖,那么如何让孩子能够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找到学习的目标和意义,成为很多父母特别是中产阶级父母的难题。优爸课堂邀请了浙江大学保送博士王金海老师,今天将通过8堂课程与家长一起开启孩子学习的内心动力,让孩子爱上学习。
3、孔子向老子问过“礼”,向郯子请教过古代的官制,向苌弘请教过音乐,向师襄学过弹琴。正是因为孔子虚心学习,才能拥有广博的知识,才能成为一代圣人。
4、优爸觉得潘语晨小主播把故事讲得非常流利,能把握故事的节奏,她的声音舒缓动听,优爸要给潘语晨小朋友点个赞!
5、孔子是一代宗师,可以称得上是教育界的鼻祖。他主张“仁”、“礼”、“为政以德”,二千多年来,中国一直都是采用儒家的宗旨,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他为教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闻名中外。
6、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田野叔叔。今天,田野叔叔给你们讲个大圣人的故事,这个大圣人的名字叫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孔圣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在孔子生活的时代,绝大多数老百姓都是文盲,根本没有读书识字的机会,只有少数的贵族子弟才能学习知识。孔子认为平民百姓应该享有跟贵族同等的受教育权力,人与人的天赋都是相近的。于是,孔子提出了震惊世人的观点“有教无类”,他创办了私学,自己做老师,广招学生,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7、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活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孔子一口起提了40多个问题。
8、孔子拜七岁小孩为师的历史典故
9、但在这里,我有个更伟大的角色——和小豆丁一起为宝贝们读故事、讲知识,成为孩子成长的好伙伴。育儿路上,我们一起同行!
10、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赌博,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赌博,该挨揍。赌博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
11、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赌博,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赌博,该挨揍。赌博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
12、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13、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14、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15、项橐一句话问得孔子张口结舌,半晌答不上话来。心想:这孩子的口才真是不得了,问道:“小孩,多大年纪啦?姓啥?叫啥?”“7岁,叫项橐。”孔子暗暗认输,心想:这小子乳臭未干却如此通晓事理,我虽云游天下,博古通今,也有不及他之处。想罢他便上前一拱手:“项橐,从今以后我拜你为师!”说罢便绕“城”而去。
16、今天的睡前故事就到这里了...
17、我是豆丁爸爸,本名魏轩,小名豆爸,10余年配音从业者,也是自媒体《飞碟说》的联合创始人。曾配音《火星情报局》、《了不起的孩子》、《这就是铁甲》等多部综艺节目,并常年为中国移动、京东等广告主录制TVC广告。
18、喜欢这个故事,给田野叔叔点个赞
19、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20、如果你也想讲故事给大家听,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故事功力不足,略欠火候,您别闲着,点击蓝色小笔,留下您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千万不要吝啬哈,欢迎拍砖!
二、孔子拜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品质
1、今天的小主播潘语晨小朋友给大家带来了小故事——《孔子拜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是不分年龄和对象的,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3岁时,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徵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3、孔子朝地上看了看,说道:“原来你们垒的是一座小城。”项橐两手叉腰说道:“既然知道是一座小城,那你说说,世上是车让城,还是城让车。”
4、跟王金海老师一起开启孩子学习的内心动力
5、千人千学问,不耻下问这才是做学问的大境界,别人的学问和知识我们不会就得虚心的做小学生,学会了,我们才能成为大学问者,做对社会有大用出的能人和才人
6、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读:dān),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
7、项橐沐浴毕,孔子设案行礼,拜项橐为师,打道回曲阜,从此不再东游。
8、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炎热的夏日,寒风阵阵的冬天,瓢泼的大雨中,露水晶莹时,夜幕降临,天色渐暗,孔子向洛阳赶去
9、魔法大门为你开启,快来吧!
10、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
11、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12、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13、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孔子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14、这段故事,就是历书上著名的“项橐三难孔子”。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比如“君子之约、童叟无欺”均出自于此。后人都尊称孔子为“圣人”,项橐是孔子的老师,因此被尊称为“圣公”.(文稿:老菜)
15、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故事,觉得我家王后伊菲的故事讲得很精彩,别忘记了点击蓝色的大拇指,为伊菲点赞加油!
16、欢迎关注上海教育音像出版社
17、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 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18、项橐7岁那年,听说孔子来到山西游说,心想:人们都称孔子为“圣人”,我倒要去见识见识。于是,项橐约了几个小孩,来到娘子关前的大路上,大家七手八脚,拣来石块,在路上垒起一座小城。
19、这个故事介绍了孔子好学的精神。孔子三十岁了,还要拜师学习。他学习与别人不同,别人总是学一两天都坚持不住回家了,而孔子跟老子学时,不懂就问,谦虚好学,一步一个脚印,只有坚持才会胜利。
20、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三、孔子拜师的故事20字
1、你在孔子身上学了哪些品质?
2、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
3、这时过来一个孩子,就是项橐,他说:“我爸爸年年种地,当然知道锄头每天抬起来多少次了。你只要出门就坐马车,那您一定知道每天马蹄提起来多少次了?”孔子无言以对,被反驳得瞠目结舌。孔子觉得这个孩子真是聪明,决定考考他。于是二人约定,互相出一道题,互为应对,谁赢了谁当老师,而且要行拜师之礼。项橐答应了。孔子就说:“天地人为三才,你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有多少五谷?”这道题按理是无解的,谁知项橐张口就来:“天高不可丈量,地广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庄稼那时候都是种一茬,要休耕,没有后来的双季稻。孔子十分震惊,他觉得自己挑不出项橐一点毛病。
4、孔子一口气提了40多个问题。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萤火,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
5、QQ:307360360
6、yixiaofei1216
7、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8、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19岁,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
9、这天,孔子一行乘坐的马车从这里经过,见一群小孩挡住了去路,便下车说:“小顽童,你们在路中戏耍,挡了我的去路了。”项橐见了孔子,装出不高兴的样子说:“你这般年纪,怎不明白事理。”孔子见项橐这小孩年纪小小,说出话来不分轻重,生气地说道:“你小小年纪,出言不慎,必定没受过教养!”项橐一听火了,用手指了指石头城说:“你想过路,没看见这是什么!”
10、联海文化——做唤醒孩子内心动力的教育!
11、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不保留的传授给他。孔子好学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他的老师—老子。孔子谦虚好学,就因为它说的一句话: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所以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2、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13、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14、后来便有了“项橐三难孔夫子”、“昔仲尼,师项橐”的传说,“君子之约、童叟无欺”等词语均出于此。后世尊孔子为圣人,这小项橐也便因之被尊为“圣公”。
15、孔子拜师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16、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17、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18、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
19、孔子在鲁国设坛讲学,门下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尝闻莒国之东南海边有纪障城,周围百姓淳厚且皆博学。一日孔子与弟子计议东游,博其民情,悟其智慧。待数乘车马风尘仆仆来到今碑廓地境,但见山川秀丽,地坦禾丰,这纪障地方果是富庶之邦。孔子尽兴观赏。
20、正当与弟子纵兴谈笑,策马东行时,见前边大道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躲于路边,唯有一玩童立于路中不动。此童正是7岁的项橐(音tuó)。子路见状,停车呵斥,小孩还是不动。
四、孔子拜师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亲爱的小朋友们!在每个故事的最后我们都开通了留言和点赞的功能,它们长得很可爱,睁大眼睛你就会发现他们的身影,一个骄傲的大拇指图案和拥有纤细身材的小笔的图案。
2、孔子到了鲁国的太庙周公庙,每件事情都要请教别人。有人就说:“谁说鄹大夫叔梁纥的那个儿子懂得礼呀?他进入太庙,每一件事情都要向别人请教。”孔子听到别人的议论后,说:“这正是礼呀!”
3、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4、地址:西安南路西雅图大厦4楼16号
5、稍一顿,项橐问:“人之体比地小,目之眉比天低,二眉生于目上,天天可见,人人皆知,夫子可知二眉有多少根?”孔子无对,依适才君子之约,正要问如何拜师,项橐已纵身跳入旁边水塘中,孔子不知何故,项橐浮出水面道:“沐浴后方可行礼,夫子也来沐浴。”孔子道:“吾不曾学游,恐沉而不浮。”项橐道:“不然,鸭子不曾学游,反而浮而无沉。”“鸭有离水之毛故而不沉。”“葫芦无离水之毛,也浮而不沉。”“葫芦圆而且内空,故而不沉。”“钟圆且内空,何又沉而不浮。”孔子面赤语塞。
6、神童项橐,估计就像王安石笔下的仲永一样,因为教育没跟上,成年后学问平平,最终泯然众人矣。如果孔子慧眼识才,把项橐带回曲阜悉心培养,说不定也能成为孔门的著名弟子之一。如果毕竟是假设,项橐虽然未成大器,但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却成为一段佳话,所谓能者为师、一字之师就是这道理。
7、18081953057
8、听故事找错误,我们一起来完善《论语》故事!我们欢迎广大喜爱《家有国学·论语》故事的朋友,若您在收听故事时发现有错误,请您添加联海文化QQ群:485725435(联海活动交流群)告诉我们,我们将万分感谢!
9、这个故事也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我们也需要这种求真务实、不耻下问的精神,汲取各方面的精华以完善充实自己。
10、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
11、文化中国征集签约书画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书画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文化中国》作为中华文化第一平台,多年来,发现和帮助了众多有实力有潜力书画家。为他们提高知名度,提升书画作品价值和增值空间,并成功走向市场。现面向全球征集实力派“签约书画家”。
12、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这个小孩就是项橐。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
13、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14、孔子在车上探身问道:“无知顽童阻车于路中,是为何意?”项橐见老者出言不逊,心生不快,决计要戏弄一下这些人,就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过去。”孔子道:“城在何处?”“筑于足下。”孔子见这孩童不亢不卑,气质非凡,便屈尊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摆成的“城”中,孔子笑道:“此城何用?”“御车马军兵。”“小儿戏言,车马从此过,又待如何?”“城固门关,焉能过乎?”孔子上下打量孩童,思忖道:这纪障地方的人果真聪慧,连小儿都如此伶俐,只不过有些恃才傲慢,待吾详察。于是孔子问道:“却又如何?”“城躲车马,车马躲城?”孔子无言以对,随绕“城”而过。
15、孔子与弟子受此戏弄,怏怏不快。见路边一农夫锄地,子路便蓄意戏问道:“农家做何?”农夫答道:“锄地。”“看你忙忙碌碌,不知手中之物日抬几度?”见农夫答不出,师徒正欲窃喜,项橐从后赶来答道:“我父年年锄地,自知手中之物日抬几度,先生行必乘车马,想必知马蹄日抬几度?”子路哑然。
16、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活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孔子一口起提了40多个问题。
17、想想自己,感到惭愧。有一次,我遇到一道难题,怎么也做不出来,我到了班里赶紧抄学习委员王薇的。结果,我得了个优,这个优上面好像有个小黑点,似乎在说:“你会了吗?”今天读了《孔子拜师》的故事,提醒了我,作为一个班长,在班里要起好带头作用,对待学习不能不懂装懂,碰到困难应该虚心向老师请教。
18、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道尊严,受人敬仰。但是师者也不是万能的,为人师者也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如此方不至于误人子弟,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孔子的地方。
19、真心希望每一位爸妈都能亲身实践
20、在这个故事中孔子拜谁为师了?
五、孔子拜师的故事线索是什么
1、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2、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3、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
4、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5、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
6、大家好!我叫潘语晨,今年9岁了,我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女孩,我喜欢跳舞、看书、讲故事。
7、孔子拜师的故事讲的是:孔子30岁时,已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并不自满,仍觉得自己的学问并不渊博,于是,便从家乡曲阜赶到了洛阳,去拜访老子。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但从未放弃,终于走到洛阳见到了期盼已久的老子,急忙拜他为师。老子见他很有诚意,便收他为徒,孔子也在老子身边随时请教。
8、小孩对孔子说,我是建城在先,你是有车在后,自古哪有城让车的,只有车让城的吧。孔子承认小孩聪颖,是遇到高手了,想返回走。小孩说,今天遇到圣贤之士,也罢,我就破例了,还是拆城让车吧,是我的城没有设置周全,挡了您的车驾,只好拆去重新建吧。于是,孔子得以行车通过。
9、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10、项橐(tuo),是中国古代的神童。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
1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12、孔子见小儿聪颖机敏,列国少见,非神童莫属,便下车细察。“观你孩童才智过人,今你我各出一题,互为应对,胜者为师,如何?”项橐道:“不可戏我。”“童叟无欺。”孔子接着说:“人生于世,皆托日月星辰之光,地生五谷,方养众多生灵,且问小儿,天有多少星辰,地上多少五谷?”项橐答道:“天高不可丈量,地广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
13、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14、>点这里成为优爸课堂的故事小主播
15、难能可贵的是,孔子还向孩童学习,并且拜他为师。《三字经》中说“昔仲尼,师项橐。”这项橐年仅七岁,眉清目秀,非常可爱,是鲁国的一位神童。项橐无师自通,从小就特别善于观察周围的一切,观察自然,观察人物,凡事喜欢问个为什么,具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
16、孔子拜师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17、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联海文化”关注我们
18、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内容,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
19、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0、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