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100句)
一、孔子因材施教
1、因才施教,如果从小学谈起,哪一个老师对Te所教的学生能作出一个正确的判断?也就是说,老师怎么知道Te所教的学生将来就能够成才或不成才,并且是哪个方面的才?没有一个正常的判断,如何才能做到因才施教,不得而知。
2、仲由为人耿直莽撞,他敢于向孔子提出批评,这并不是说他不尊敬孔子。相反,他十分尊敬自己的老师。但是如果对一件事情的对错、黑白、是非,他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或者看法,他一定会提出来,他与颜回、宰予不用,他从不隐瞒。
3、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孔子是把他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教育事业。他首次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是他一生教育实践的结晶,也反映了教育的本质和未来。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教育思想,至今对教育事业仍有重要的启发和划时代的意义。
4、因材施教是说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教学,比如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快慢,而采取不同的教法等有教无类是说不论是什么样的学生都教,不分类别,主要针对的是以前“学在官府”,只教贵族的状况。
5、颜回是十三岁时拜入孔子门下,而那时孔子已经收徒讲学很久了,所以那时的孔子十分有名。颜回刚刚成为孔子弟子的时候,年龄还十分的小,性格比较内向,平常很少说话,也不表露自己的才智。
6、端木赐与战国策士之“辞”异同观
7、这个事情后来就成为孔子的美谈。后儒朱熹《论语》集注中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圣贤施教,各因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人弃也。”这当然是朱熹的美化。其实孔子的因材施教很明显,就是每个人都要达到他心中的那个标准。即太果断的人要打击他的自信心,而太犹豫不决的人要鼓励他的决断力。总之是要符合他的那个“过犹不及”,“执其两端而扣焉”的中庸标准。
8、冉有问‘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时,您回答‘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我感到迷惑,我大胆地请问这是什么缘故呢?”孔子说:“冉求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进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提醒他退让些。”
9、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10、五国游说中子贡的言语道德分析
11、孔子回答说:“颜回很不错啊,他在仁义的方面,比我还强呢!”
12、师生对“仪式感”现实运用态度之比较——试析宰予“三年之丧”背后的形和意
13、有一次弟子子夏陪着孔子说话。闲谈之中,子夏就把平时的疑问说了出来。他很认真地问孔子道:“夫子,您觉得颜回为人怎么样?”
14、因材施教,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教育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异、具体情境(包括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出发,进行有差别的、针对性的教育。因材施教有时侧重发挥学生的长处,有时侧重于弥补学生的短处。
15、(参考答案)ADBABCD×
16、这种教育的侧重点,是“规范”,而不是“人”。
17、子夏更困惑了,很诚恳地对孔子说:“既然他们都超过了您,那怎么都来向您学习呢?”
18、孔子则从容地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不待宰予追问事先准备好的坑“这样会不会是‘不仁’”之类的问题,而直指要害地阐明观点:“君子可以为求仁而死,但不能被人陷害;他可以被欺骗,但不能被愚弄。”孔子的这一回答有两层含义——明面上进一步阐明仁人不该盲目跳井救人的道理,暗里还有警告宰予以后不要再用“构陷”的方式去出难题让别人上当的意思。
19、他认为“雍也可使南面”(《雍也》),德行突出的仲弓可以当君王;善于政事的子路可以管理军政,“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公冶长》);善于交际的子贡可以从事外交,等等。
20、如孔子所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喜欢仁慈的人如不学习,难免愚昧无知;爱耍小聪明的人如不学习,难免放荡不羁;诚实憨厚的人如不学习,难免上当受骗;个性耿直的人如不学习,难免固执己见;性格勇猛的人如不学习,难免惹是生非;胸怀刚正的人如不学习,难免狂妄自大。孔子在肯定学生行为优势的同时,强调由于“不学”而产生的行为的负面,其目的在于激励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二、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1、孔子很重视发展学生的爱好专长,如他对有代表性学生的优势归结为:“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他认为“雍也可使南面”(《雍也》),德行突出的仲弓可以当君王;善于政事的子路可以管理军政,“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公冶长》);善于交际的子贡可以从事外交,等等。
2、宰予在名场面“井有仁焉”里设置了一个两难的情景,反映出他怀疑的态度,但这恰好也反映出他对“仁”的理解的偏差——他理解的“仁”是盲从,曲解了仁者面对仁事时的态度与分辨能力:仁者在岸上能救井里的仁者,但若是奋不顾身跳入井里,不仅救不了另一位仁人,反而使自己也一样陷入危险之中。
3、孔子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您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冉求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您却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我不理解您为什么这样,所以冒昧地请教。”
4、那么因材施教是一种怎样的教学方法呢?
5、华中师大德育研究所兼职教授,凤凰网十大洞察力博客,现供职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6、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错了,四季!” “三季!” 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孔子的弟子心想:“我赢定了。”
7、 他正准备带客人去见孔子,恰好孔子从屋子里走了出来,学生向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 孔子看了客人一眼,说:“一年有三季。” 这个学生惊呆了。
8、做家长的,意识到孩子的劣势,总忍不住充满热情地努力帮他弥补。
9、因材施教是指老师或我们在教学生或企业管理中,要根据学生或员工个人性格、特点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和沟通。
10、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11、孔子回答他说,如果一个人家境贫寒,但是不在别人面前自卑,欣然接受这一切,这样犯错的几率会小很多。
12、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有着透彻了解,教育很富有针对性。如子路问孔子听见正当的事要不要立即付诸行动?孔子的回答是,有父亲兄长在跟前,岂能闻风而动?冉有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让闻风而动。
13、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14、孔子是如何“因材施教”的?
15、“有教无类”的内涵
16、孔子就这样“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17、以上孔子对“仁”的不同解释,都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具有其针对性的,所谓殊途而同归。这种教育方式具体到学生自身也是可行的,这是一种有效的教育。
18、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弟子。
19、同样的问题,为啥孔子的回答不一样,另一个学生公西华也懵了:
20、什么叫做仁?每次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样。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结果,弟子最缺少哪一样,他就告诉这位弟子仁的哪个方面。这就造成整本论语处处说仁,处处又没说清楚。拓展资料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三、孔子因材施教文言文翻译
1、B.教师课堂管理、教材选择等方面应避免性别偏向
2、学生在出现问题时的表现尤其是值得分析的迹象,从中有可能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教师要多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感到困惑,卡在哪里了?”
3、而子贡问仁,孔子却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贡名端木赐,利口巧辩,善做生意,家境富裕。子贡有志于仁,每天想要博施济众,但徒事高远,眼高手低,不知从何做起。孔子教他应该从自身做起,可以说教给子贡一个“仁之方”。
4、孔子的弟子公西华在场,听了个一塌糊涂,迷迷糊糊,忙喊:“WHY?WHY?WHY?什么意思,什么意思嘛,亲爱的老师,同样问题,为何标准答案不一样啊?”
5、读经教材购买:www.idujing.com
6、牛顿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有戴安娜的感性及亲和力;
7、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
8、颜回曾经文同志,他说他认为一个人虽然出生贫苦,但是不能以此为理由扰乱社会,应该安分守己,不应该把贫穷作为耻辱。自己不能自卑,也不能在比自己富贵、强大的人面前低三下更不能靠摆架子、耍威风来建立自己的威望。
9、宰我问日:“仁者,虽告之日: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日:“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
10、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11、这一章,又一次看出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对每一个学生在了解其不同的品质之后,给予不同的教育。 这是教育思想的精髓之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12、我们看《论语》说“仁”呢,有些是孔子对仁的泛说,不是针对某个弟子说;有些是弟子来问,孔子就针对这个弟子说。泛说的当然是很广阔,很圆满的;就是针对某一弟子说,好像都有所侧重,但是这个有所侧重,讲得浅近的不失深远,讲得深远的不失亲切,这就是圣人之言。这岂不也是“圆音”?如果我们读《论语》能够读出这个意思啊!那真的是句句受用,而且句句都是“历久弥新”,句句都“与日月同光”。(众鼓掌)
13、所以说人的成才取决于多方面因素。至于施教只是人成才的诸多因素中的一个。因才中的才是哪方面的才,先天遗传与后天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2019/09/30)
14、这是说,冉有比较懦弱,所以我就鼓励他,推他走快一点;而子路个性好胜,所以我就有意抑制他,让他缓和一些。
15、孔子给子路的建议是,做事别急,父亲和长兄都在,先问问他俩的意见
16、而自己没有地位却不觉得比别人低贱,礼貌平等的待人,不装腔作势,一定会受到别人的认可与尊敬。交朋友要讲究忠诚和义气,能一起吃苦,不做那些无谓的承诺,团结一心。那些上古的圣人也不过是做到了这几点。
17、从暴虎冯河中浅析子路的“勇”与“谋”
18、(5)郭德茂.宰予与孔子之关系论(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19、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
20、孔子回答:“不行,有父兄在世,怎么听到了就马上实行呢!”意思是要考虑家庭情况,看父兄是否同意。
四、孔子因材施教的现代启示
1、子路勇猛,不妨鼓励他去做需要勇气的事情,那是他的强项所在。压制他的勇猛,他就失去了一块人生优势。
2、天性如何划分?不同的天性,适用怎样的教育方式?了解“顺应天性”的教育思想,可从泡爸在听道讲坛的如下18分钟演讲视频开始:
3、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
4、无论怎样激发想象创造力,周恩来也表达不出毛泽东诗词里的豪情;
5、百度百科—论语(中国儒家经典)
6、我们不但要“因材施教",还要“因人施教”。
7、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每种天性都有优势劣势。如果家长只从自己的天性喜好出发,给孩子的往往是逆天性的教育。逆天性的教育,制造纠结、矛盾、有问题的性格,也是亲子冲突的主要来源。
8、承前启后:子夏思想对儒家的继承与对法家的启发
9、“三年之丧”中“仁”学的一体两面——形与思的辩证统一
10、钱穆先生认为“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本人一生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本于此的学习精神和因此而得的广博学问,夯实了其伟大教育思想的坚实基础。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为其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轴推进、朝代更迭,吸收各家所长、融合异流、不断推陈出新而流传迄今巍然不倒,到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极具指导意义。其教育思想主要内容为以“仁”与“礼”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学而知之”的教学思想、“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因材施教”教学实践。
11、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12、孩子不是木桶,孩子是一棵树,他所能到达的人生境界,取决于树干上最长的那根树枝,而不是木桶上最短的那截木板。
13、第针对学生的工作差异,跟踪继续教育。
14、如果孔子遇到爱因斯坦,他可能会说,这位先生,闷在书斋里是不可以的,你得走出去,多交些朋友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5、如:“子使漆雕开仕。对曰:‘我斯之未能信。’子说。”“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雍也》)。
16、回复“数学”,看泡爸讲数学之美之“最早的数学”;
17、孔子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不耻下问:提倡人人好学虚心求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
18、浅析春秋时期孝文化兴盛的原因——以闵子骞“芦衣顺母”为例
19、王财贵教授谈孔子给曾子传道传了什么
20、中心官网:www.aidujing.com
五、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事例原文
1、或关注公众平台wenliac
2、孔子因材施教古文的注解:
3、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4、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
5、毕竟学生的个性、根基是有差别的。
6、修訂:王財貴(2015/09/25)
7、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这时,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原故。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冉有与子路二人,后来从政都有成就,多亏孔子的教育有方啊!心理学上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子路坦率莽撞,可能属于胆汁质;而冉有谦虚谨慎,可能属于粘液、抑郁质混合型。班主任老师要能够同各种气质、不同性格的学生打交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8、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虚,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果断行事,!但是子路争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三四而行。’公西华听后十分赞叹,老师的教育方式。
9、因才施教从理论上讲,确实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方法。但在实际的教育工作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学校和老师是根本就做不到的。
10、因才材施教是指老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这也是一种最佳的教学方式。
11、因材施教拼音:yīncáishījiào典故: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出处:《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例子:教师应当注意学生各方面的差异,以便~。
12、子路刚出来,另一个学生冉有就悄悄地跑到孔子跟前,恭敬地问:“先生,如果我听到了正确的想法,我应该马上做吗?”孔子立即回答:“是的,应该马上实施。”冉有离开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你是怎么回答同一个问题的?”
13、不过,再进一步说,孔子虽然对“问仁”的回答,每次都用不同的话来表示,似乎有的话比较浅显,有的话比较深刻,但是如果我们慢慢去体会,浅显当中不失它的深刻,深刻里面它也非常地亲切,我称这样的现象,叫做“圆音”——圆满的声音、圆满的语句、圆满的教导、圆满的文章。“圆音”两个字是用佛教的说法:“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说法是面对众生说的,佛陀的每一次说法,一时当然只有一种表示,大家听到的当然是同样的话,但是听法的众生,“随类各得解”——随着各人的品类,随着各人的境界,各得其解。
14、A.不平衡性B.个别差异
15、从子游的礼乐思想实践探究春秋礼乐思想的新变
16、如:“子使漆开仕。对曰:‘我斯之未能信。’子说。”“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雍也》)。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同样是一个“仁”。得意弟子颜回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也是“仁”字最权威、最经典的解释了。颜回一听便心领神会,又问其具体条目。孔子便兴致勃勃地讲了仁的“四目”,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7、戴安娜无论怎么学,也学不来牛顿的科学理性。
18、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
19、孔子的因材施教做法,正对很多家长的胃口:教育,就是塑造。
20、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