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孔子论语(100句)

2023-06-06 13:20:42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孔子论语

1、语言也是杀人于无形的软刀子,有多少人被扼杀在流言蜚语里,有多少生命止步于恶语中伤前。当年大明星阮玲玉抵挡不住,来势凶猛的闲言碎语,污蔑诽谤,选择自尽。香港明星翁美玲也是在流言蜚语里,自我结束生命。

2、一个人也只有具备了松柏般这种不畏严寒的坚强的意志,才能获得人生永远的成功。

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5、《论语》是由孔子及门下的弟子所编写而成。《论语》写自先秦时期,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集中了孔子一系列的思想态度、政治想法、伦理主张、道德观念等。《论语》主要记载了儒家的中心态度与中心思想,并以孔子为主要代表,与其他四本巨著同为“四书”,孔子死后,《论语》被他的弟子整理编写,全书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集中反映了孔子及儒学的政治思想“仁”与“礼”,后作为儒学经典流传至今,儒学思想也一直被人们所接受。

6、《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

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8、译文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9、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10、子曰:“士志于,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1、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2、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4、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5、古典风范荡然无存,现代焦虑油然而生。

16、对于《论语》一书,蕅益大师深得精要,曾于二十岁时“诠论语颜渊问仁章。窃疑天下归仁语。苦参力讨。废寝忘餐者三昼夜。忽然大悟。顿见孔颜心学。”

17、为《论语》作注解,蕅益大师说自己的目的是以楔出楔,为人解粘去缚,助发圣贤心印,大师说:“解《论语》曰点睛,开出世光明也”。

18、先进第十一(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19、译文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20、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二、孔子论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听读名著:孔子《论语》八佾第三

4、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5、子曰(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孔子《论语》充满人生智慧,需要认真研读,深入理解。今天的正能量价值观与孔子的观点高度一致,没有任何违和感。

7、《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了“语录体”,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南宋时,《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儒家“四书”。

8、孔子《论语》中关于“孝顺父母”的句子为: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白话释义: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0、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11、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1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4、学而第一(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1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16、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7、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

1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9、《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2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三、孔子论语恶搞

1、述而第七(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2、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3、译文: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4、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听读名著:孔子《论语》微子第十八

6、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7、‘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10、明刊 《论语注疏》何晏集解 宋邢昺疏

11、孔子告诫我们,你是什么样的人,看你说的话就知道了。俗语也说,人三句话不离本行。就是说社会存在和个人修养,决定你的思想行为,当然包括语言。

12、《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13、印祖说:“物,即心中不合天理人情之私欲。一有私欲,则所知所见皆偏而不正。若格除此幻妄不实之私欲,则不偏不易,即心本具之正知自显,一举一动,悉合情理,了无偏僻。”格物致知,即能诚意正心,因为私欲一去,则众恶悉除、众善悉生,如形直则影端、声和则响顺,这是极省力、极简便、举念即得之法,虽一字不识之人,亦做得到。然后由身修而家齐而国治而天下平,这便是“为仁由己”与“天下归仁”了。如果像后世学儒者错认物为外物,令人推极知识穷尽天下事物之理,则举世也难有这样一个人。不但不得孔子之意,亦乱孔子之文,走入了歧途失去儒家道统。

1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5、译文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16、其中最早也是最权威的解释出自班固的《汉书·艺文志》。班固认为,《论语》一书是“门人相与辑而论纂”,即《论语》是孔子门人编纂而成,所以“论”就是“编纂”的意思。

17、《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18、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19、译文子夏说:“做官有余力时就去学习,学习能够游刃有余时就

20、‚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四、孔子论语十则译文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德原则就会形成。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实行仁道的根本吧!”

3、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4、但杨伯峻认为这种观点也值得商榷。因为在《论语》中有很多重复的章节,比如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章先后出现在《学而》篇、《阳货》篇之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可见《论语》成书时并未加以“选择”,而只是一个编辑实录的过程。

5、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6、泰伯第八(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7、孔子认为,这就好比人的意志力,在经受任何艰难困苦时,仍然不改本色,而唯有这样才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坚强的意志。

8、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9、《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10、当然,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血缘关系作为社会纽带的作用日益减弱,孝弟与否的问题似乎也逐渐从社会退入家庭,从“法”的领域退入“道德”的领域。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制度的实行,很多家庭已无所谓兄弟姊妹,也就无所谓“弟”(尊敬兄长)的问题和观念了。

11、孔子说:“那就是‘恕’了,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强施加在别人身上。”

12、孔丘(公元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字仲尼,世人尊称孔子。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1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4、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15、《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16、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7、译文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小人相反。”

18、君子能够容忍不同的想法、意见,与人赤诚相见、肝胆相照。

19、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20、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五、孔子论语十二章

1、《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

2、点击题目下方世界名著每日读,每日陪伴你有品位地阅读

3、你我扪心自问:还有儒雅的君子风度吗?还有几多衷心的喜悦几多无猜的欢乐呢

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5、到了元代,何异孙认为“论”的含义是“讨论”,但《论语》里的很多内容并不是讨论,所以这种理解也不太准确。

6、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7、孔子少时“贫且贱”,年15岁立志求学,通过私人传授,博习诗书礼乐。约30岁,在曲阜城北设学舍,开始私人讲学。在外14年,68岁重返鲁国,政治上仍不得志,乃专力从事讲学和著述,直到逝世,弟子达3000人,身通六艺者70余人。

8、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9、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春秋》,谬矣’。于是论次其文。”《汉书·司马迁传赞》:“及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以上几例,‘’论”与“次”与“辑”为同义连用,都是“编纂”的意思。

10、阳货第十七(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11、听读名著:孔子《论语》子张第十九

12、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13、由此说来,一个人能好好说话,就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做到不传谣不造谣,不道听途说,谏言慎行挺难。每个家庭的老人,都希望儿女的孝敬。所谓孝敬,首先要从和风细雨的说话开始。老人并不想要子女多少钱,要的是经常陪伴中嘘寒问暖的关怀。有的子女内心对老人是孝敬的,但是语言往往是粗俗急躁的。

14、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15、译文: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16、现代学者刘义钦提出了“选择”说。他认为,“论”在秦汉时期经常被用于“选择”义,所以“论语”应理解为“选纂的孔子言语”。

17、那君子就是克己复礼的努力表现的活体机器人,那小人就是聪明伶俐的以自我为本位的不理睬克己复礼和孔丘毒言论的崇尚自由合作勇于逐利的人。

18、其实菜根谭就是本着儒家思想的明哲保身之属,殊途同归而已.如果解决了你的问题,请请务必点好评,认真回答你,不容易的。谢谢

19、译文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20、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