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100句)
一、论语十二章教案
1、(2)你认为孔子身上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为什么?(可结合具体的故事来说)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3、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4、重点句子的翻译。
5、《论语》的作者中当然有孔子的学生。《论语》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学生之手,而且还出自他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记载。像《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6、学《诗》以言谈交际。
7、寓意: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并且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8、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就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吗?
9、(交流点拨)提示:①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②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③把握重读和轻读。④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10、第一章 学而 章解: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不生气发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事。 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内容? 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时习”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学习乐趣;“人不知而不愠”是为人态度。
11、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2、第二章 吾日三省吾身 章解: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第二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用了三个疑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同时加强了语气。“吾日三省吾身”总述本段内容,下文是反省的内容。曾子从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诚实、诚信、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从这句话你可以 看出什么? 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及其弟子对自己在修养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讲究尽全力。
1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14、(3)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
15、理解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6、(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17、这首被后世称为《获麟歌》的歌曲充满了悲凉之情。那么,孔子为何会对这头麒麟的死如此悲伤?他究竟在悲叹谁的命运呢?就请大家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孔子。(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发言)
18、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9、小结一:君子之德,修身养性:
20、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二、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
1、生丙:我不十分赞同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好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2、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做为青年一代要养成不攀比的好习惯。
3、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4、练习:背诵全文,完成“学法”基础题
5、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6、技能目标:通过诵读,准确把握词语与情感
7、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
8、阅读《孔子世家》,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
9、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0、⑨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11、他的学生们都为他守墓三年,然后痛哭尽礼而去,唯有子贡守了整整六年方才离去。孔子去世后,曾经涌现过一股否定孔子的声浪,子贡奋力为老师辩护,维护了老师的名誉。
12、《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教版"《语文》(新版)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13、赏析: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是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14、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站立,站得住。
15、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16、寓意: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这句话就是修身的基本方法——自省。孔子所处的年代动乱不堪,弑父犯上作乱的现象已经甚为普遍,很多人已经不重视道德的修养,传统观念出现危机,这是孔子不愿意见到的,他的弟子曾子就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
17、(4)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孔子说:“鼓舞善心,激发道德意识在于学《诗》;端正行为,使人卓然自立就要学礼;陶冶人的性情,养成完美人格在于学乐。”)
18、根据顺序,每一句的主题,简要抽取核心内涵
19、如何理解“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句?
20、明确: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具有重要意义。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自己一点,多关心自己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是否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注过老师,关心过老师,理解过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点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到这句话: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对方对我们友好的情况下才对对方友好;我们对对方好,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以自己的心来体贴对方的心。这凸显了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三、论语十二章教案ppt
1、④“好学”应以“进德”为目的。
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3、《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4、⑶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5、赏析:这句话写出了孔子淡薄的心境,以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情怀。
6、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7、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8、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9、(2)《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10、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11、小结二:本文分别用哪些方法阐述了哪些观点?
12、学《诗》以扩充识见。
13、这句话可译为“从近处来说可以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辅佐君王”。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充分说明孔子对“诗”的重视。
14、③“好学”应源自人的内在力量。
15、《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16、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17、那么,孔子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令他成为后世敬仰的万世师表?今天我们学习的《论语》十二章,只表现了孔子思想的一个小小片断,但管中窥豹,我们也可以从中去感受这位伟大哲人的思想印记。
18、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9、请同学们跟老师读。
20、这节课,我们可通过一读字词、二读理解、三读情感及对比赏析的方法继续精读、品析六与八章。
四、论语十二章教案部编版高中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2、(3)不亦君子乎(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可是,当时那些权势煊赫的贵族王公们都为历史所淹没,他们的名声早已被人遗忘,但孔子的思想至今依然对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他的家族至今传承不绝。
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6、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7、(3)三人行(古义: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8、(5)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9、①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主张?
10、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11、勤学好问、志向坚定、关注时弊
12、教师讲解:“不义“与“富贵”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
13、管俊霞陈丽马文佳杨明格
14、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15、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16、翻译这两则《论语》。
17、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非常困难的。
18、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9、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虚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2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五、论语十二章教案部编版
1、《论语》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士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以及在追求的过程中至死不易的信念。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而,语义很虚的转折,可不译。
3、检查课文的背诵和全文的翻译、注释等,要求做到掌握干净、牢固。
4、赏析:“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5、②“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归复到礼的规定。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是不合理的甚至是不合规的。比如,教学楼前的月季花开了,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月季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要抵住内心的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人是社会性动物,为人处事必须考虑他人的存在、社群的秩序,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规范。孔子宣扬的“礼”中蕴含的严于律已的基本精神在今天仍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6、参考: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是君子(的所为)吗?”
7、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怎么看待“箪食瓢饮”?
8、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9、“思”字从篆文来看,是由头与心组合而成的,在古人看来,头与心均能诞生思想,是什么可以自头脑至心,贯穿不绝呢?(人的想法)
10、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1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12、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13、(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14、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15、小结:一个人内心的安定与高洁是最重要的,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贫困中不能坚守道义,应有承受贫穷的勇气,拥有努力奋斗的坚强意志。这也是我们学习经典的意义,使我们尽早建立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代。
16、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
1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焉
18、建造房屋除了要模仿别人的行为,还需要什么?(思考房屋的结构,地基等等内容)也就是说,学习需要领悟其中的精神。房屋是大家的栖身之所,因此古人如此造字,表现了“学”的重要性。领悟了新的精神就够了吗?在甲骨文中“习”写成在太阳之上鸟飞翔的样子。
19、择其善者/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0、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相辅相成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