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100句)

2023-05-29 14:27:02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论语中的成语

1、出处:《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出处:《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3、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合用作武器的通称,代指武力、战争。

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5、出处:《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6、解释:一箪食,一瓢饮。形容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7、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

8、解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

9、(出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10、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

11、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

12、解释: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

13、成语释义:比:比较。对所处的中等地位感到知足。形容满足现状,不求进取。

14、(中道而废)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出处)《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15、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16、原句:《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7、言而有信 众星拱月 温故知新 既往不咎 不耻下问

18、点击右上角→查看公共账号→添加关注

19、解释:敏:奋勉,慎:小心。

20、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不亦乐乎:不是很愉快吗?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从心所欲:和随心所欲的意思差不多。随自己的心意和爱好,想怎样便怎样。温故知新: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从而能获得新的知识。也指吸取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疏食饮水:吃吃粗粮,喝冷水。(在上文中不小心打错了)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师的。不舍昼夜:日夜不停。逝者如夫:流失的时光就像这个流水。匹夫不可夺志:男子汉不可被夺去志气。

二、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1、理屈词穷(lǐqūcíqióng)

2、(意思)意思是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3、原句:《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4、(斗筲之器)比喻气量狭窄的人。(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5、(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6、以文会友(yǐwénhuìyǒu)

7、(色厉内荏)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8、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0、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1、(近悦远来)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出处)《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12、(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13、(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出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1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15、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核心。以“仁”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是孔子一贯倡导的行为准则,是儒家学说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华民族道德的主体,是人们遵循的普遍运用的行为准则。成语有:

16、(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7、温故知新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不耻下问择善而从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8、择善而从: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

19、原句:《论语·为政》:“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0、出处:出自《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三、论语中的成语及含义

1、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出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公冶长》)

3、原意是勉励并帮助别人做好事。后用以表示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成全别人的好事的意思。

4、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5、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原句:《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7、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8、意思是: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9、解释: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10、出自:《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1、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

12、(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13、成语释义:背:背向;道:道路;驰: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

14、出处:《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同“拱”。)

15、出处:《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1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7、出处:《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8、(犬马之养)——供养父母的谦辞。

19、(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0、后人从中提炼出一个成语“逝者如斯”,用来比喻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四、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及出处及翻译

1、⑴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⑵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⑶死而后已:死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⑷任重道远:负担很重,路途遥远。比喻肩负重任而又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艰苦奋斗。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⑹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起走,其中必有可做我老师的。指应随时随地的学习别人的长处。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⑻见贤思齐:见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

2、不耻下问、不亦乐乎、家喻户晓、理屈词穷、以文会友

3、解释: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也指斥责异端。

4、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5、出处:《论语·泰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6、也就是说,这里的“一言”,指的是一句话,《诗经》虽然有三百多篇,但是其主旨思想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那句话呢?就是“思无邪”——纯正无邪(北宋程颐也用“诚”来解释“思无邪”)。

7、出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8、(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9、(5)不耻下问( bù chǐ xià wèn )

10、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11、释义: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12、看完有收获,也可以分享给朋友一起学习哦!

13、(出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14、释义:温:温习;故: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15、原句:《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1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7、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18、(言不及义)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出处)《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19、《论语》中的成语: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循循善诱: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以德报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不亦乐乎: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仁人志士:原指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言必有中: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

20、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

五、源自论语中的成语

1、出处:《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

2、解释: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4、解释: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5、不耻下问、不亦乐乎、家喻户晓、理屈词穷、以文会友

6、各得其所不是出自论语的成语。基本释义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出处《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7、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9、成语释义:旧时对儒学经典之一《论语》的夸赞之辞,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提高,就能治理国家。

10、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论语12章中的成语博学笃志:成语解释:笃:忠实,一心一意。广泛学习而意志坚定。出处:《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十二章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1、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12、(君子不器)——君子不应该成为像器皿一般只具有单一用途的人。

13、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

14、择善而从,汉语成语,拼音是zéshànércóng,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15、不亦乐乎、三十而立、从心所欲、温故知新、疏食饮水、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舍昼夜、逝者如夫、匹夫不可夺志

16、(学而优则仕)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7、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18、(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19、原意是为了仁,不谦让。现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担起来,决不推让。

20、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