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论语十则(100句)

2023-05-29 14:27:20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论语十则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4、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5、《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对待事物应保持正确态度,不能不懂装懂的语句是:,

6、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7、这章经文是孔子勉励年轻人的经文,他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提醒年轻人要珍惜时光,努力过取。年轻人的优势是年富力强,有创造力,容易干成一番事业。但虚度年华也是可悲的。

8、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9、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0、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1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2、孔子说:“当几个人聚在一起时,一定有值得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长处去学习,如果你发现你和他们有同样的弱点,你应该及时纠正他们。

13、②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1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5、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6、《论语十则》中的""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17、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18、①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19、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20、(3)是知也(通“智”,智慧)。

二、论语十则

1、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2、(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3、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4、第九则见于《子罕》,第十则为《卫灵公》,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其中一共有20卷。

5、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7、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10、①士不可以不弘毅: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11、《论语十则》中论述个人修养的名句有4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句论述了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此句论述了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该句论述了个人修养和社会现象,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坚贞不屈。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该路论述了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12、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13、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14、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

15、③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故:所以,因此

16、(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1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

19、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20、(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三、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

1、译: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2、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

3、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译文:

5、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人生修养: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

7、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8、zǐɡònɡwènyuēyǒuyìyánérkěyǐzhōnɡshēnxínɡzhīzhěhūzǐyuēqíshùhūjǐsuǒbúyùwùshīyúrén

9、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13、第八则:修身做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词语解释: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刚强,勇毅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已:结束

14、“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15、不知者不怪也翻译:不责怪不知道(这件事)的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不(因为)别人不知道(这件事)而生气,不也是君子吗?因此与在《论语十则》中与“不知者不怪也”意思相同的是“人不知而不愠”

16、(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17、“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18、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19、“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20、④既克,公问其故。故:原因,缘故。

四、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1、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2、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3、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5、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很多次。你有没有尽力为别人?你对朋友诚实吗?你复习了老师教的知识吗?”

6、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7、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把推行“仁爱”看作自己的责任,不也重大吗?奋斗直到死才停止,不也遥远吗?”

8、孔子说:“定期学习复习不是一种乐趣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认识)我,但我不怨恨(生气),也不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9、须知孔子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曾率领一批弟子周游齐、卫、宋、陈、蔡、楚等国。终不见用。这里他告诫弟子,当人家不了解你的时候却不怨恨,才是君子的风范。

10、✦: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而:连词,表顺承,就✦知:领悟。✦可:可以。✦以:凭借。✦为:作为。

11、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和社会现象,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坚贞不屈。

12、(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13、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14、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15、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16、(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17、(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18、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1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20、亦(yì):同样、也是。

五、论语十则断句划分

1、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2、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3、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5、(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6、人不知(之)而不愠(省略宾语“之”)

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8、④既克,公问其故。故:原因,缘故

9、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10、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11、《论语十则》选取的内容中,强调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句子有:但是,本人认为,孔子的这两句话不仅是强调要虚心向他人学习,而且同时强调要善于向他人学习,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他人的长处。

12、原文“仁以为己任”,出自于《论语十则》第八则中的曾子之言。原文“仁以为己任”是状中短语,其中:名词“仁”充当介词“以”的前置宾语,所构成的以宾短语“仁以”(或“以仁”)充当动词“为”状语,表工具。原文可理解为:以仁为己任。“以”可译为:把。所以原文的大意为:把‘仁’的理象当做为自己的重任。

13、故:①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14、录、释、理、添、删、缩

15、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16、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17、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18、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19、“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例:音乐)、lè(例:快乐)外,在《论语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2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