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荆轲刺秦王的一词多义(100句)

2023-01-06 13:58:06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

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2、(10)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语气重于“子”。

3、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荆轲刺秦王》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恳,不欺骗)──《曹刿论战》

5、(7)犬子:古代对小儿的爱称,或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6、然而在出发前,太子丹还怀疑荆轲的赤胆忠心,说他再犹豫不决,就将派遣13岁就杀过人的鲁莽小子秦舞阳先行上路

7、不如因善遇之(对待,)──《鸿门宴》

8、(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9、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动词)──《荆轲刺秦王》

10、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结构助词,的)──《荆轲刺秦王》

11、(10)诏非有诏得不上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

12、爱臣太亲,必危其身(形容词,亲密,亲近)

13、为了所以用来3用用目的连词,相当于‘来’目的连词,相当于‘来’无实义准备、打点介词,替代词,代指赵国代词,代指荆轲无实义那

14、1、唯君图之(动词,考虑)

15、兴不敢兴兵以拒大王(发动)

16、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17、振奋作声(动词,振作)

18、3、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动词,引导,率领)

19、(而)1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

20、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荆轲刺秦王》

二、荆轲刺秦王的一词多义

1、恐惧不敢自陈(陈述,动词)──《荆轲刺秦王》

2、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动词)──《荆轲刺秦王》

3、1、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

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副词,当初)

5、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望、拜访)

6、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连词,并且,表递进)

7、居十白,扁鹊望桓挨还走(动词,通“旋”,掉转身)──《扁鹊见蔡桓公》

8、第荆轲是怎么把匕首带进秦王的宫殿的?秦国当时不是有重兵把守宫门的吗,怎么做到带武器进宫殿的?

9、②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di读三声,动词,掷击)

10、⑤荆轲有所待(所待:“所”字结构,所等待的,即等待的人)

11、(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12、图穷而匕首见(动词,显露)

13、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动词)

14、毕使毕使于前(结束,完成)

15、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名词,文辞,指文学)──《屈原列传》

16、(变徵之声):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17、见燕使者咸阳宫(名词,使者,)

18、(4)复为慷慨羽声古义:声调激愤今义:不吝惜

19、①诚能得樊将军首(连词,如果)

20、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穿衣,戴帽)③士皆垂泪涕泣(哭)

三、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总结

1、以刀试人(介词,用)──《荆轲刺秦王》

2、少、假借愿大王少假借之(稍)(宽容,原谅)

3、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介词,用)──《廉颇蔺相如列传》

4、③以次进(介词,按照)

5、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荆轲刺秦王》

6、太子迟之(迟:认为……迟,以……为迟)

7、③而乃以手共搏之(副词,只、仅仅)

8、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荆轲刺秦王》

9、卒成帝业(动词,终于)──《出师表》

10、大命将泛,莫之振救(通“赈”,赈济)

11、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表转折,不过,只是)──《荆轲刺秦王》

12、②请辞决矣(动词,请允许我,表示客气)

13、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轲是形式变化的转折点。

14、为之奈何(动词,对付,处理)(来源:学科网)

15、③乃令秦武阳为副(动词,做)

16、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原谅。)

17、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引:举起。提:掷击。)

18、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荆轲刺秦王》

19、代词,代指匕首代词,代指秦武阳的的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连词,表转折汗...为什么我找不到而字...连词,表承接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递进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20、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副词,于是,就)──《荆轲刺秦王》

四、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引

1、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副词,表示访问语气,难道)──《荆轲刺秦王》 岂可得哉(疑问代词,怎么)──《荆轲刺秦王》

2、(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3、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4、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名词,凭据,信物)

5、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6、(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7、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8、1、不得持尺兵(武器,名词)

9、《战国策》又称《国策》,体例是国别体。编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全书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本书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10、荆轲刺秦:就荆轲而言,无论成功与否,都不可能全身而退,所以并无什么危险可言,正所谓“士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就燕国而言,亡国是不可避免之事,因此可以说也无危险可言;就太子丹而言,却是危险丛丛。成则苟延残喘,败则死期立至。

11、言必信,行必果(动词,讲信用)──《论语》

12、3、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副词,于是,就)

13、高中学习帮小程序(点击进入)

14、1、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事)

15、凡用兵之法……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名词,在排列上次一等)

16、以故荆轲逐秦王(连词,因此)──《荆轲刺秦王》

17、文言句式(来源:Z.xx.k.Com)

18、①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动词,两手捧着)

19、②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副词,确实)

20、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介词,表被动)──《五人墓碑记》

五、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乃

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为学》

2、三)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动词,通“震”,震动)──《过秦论》

4、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召见

5、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动词,资助)

6、②轲自知事不就(动词,成、成功)

7、(3)发上指冠:形容极度愤怒。

8、乃置酒请之(动词,邀请)

9、(1)切齿拊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10、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副词,亲自)

11、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动词,举起)──《荆轲刺秦王》

12、(脉络)(预习完成)本文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阅读时抓住“刺”,即可把握文章的脉络。

13、自1从2亲自其1这2他的宾客1以宾客之礼相待2客人闻1听说2听到的事然1这样.....的样子

14、遗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wei读四声,赠送)

15、轲既取图奉之(献上)──《荆轲刺秦王》

16、④顷之未发(助词,用在时间名词后面,凑足音节,不译)

17、⑤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动词,发出)

18、3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

19、①今提一匕首人不测之强秦(动词,拿)

20、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介词,表被动,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