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时空对举的诗(100句)
一、诗圣杜甫
1、从以上种种可以看出,杜甫确实是“忠爱出于天性”,随时流露出纯挚与仁厚之情,决不虚矫。只有从杜甫的这种个性出发,我们才能体会,杜甫是一个真正的“忠君爱国的诗人”,也是一个真正的“关怀人民的诗人”。现代人对这两个头衔可能都会嗤之以鼻,认为是教科书上的口号,但杜甫确实担当得起。试看下一首诗:
2、杜甫时常勉励严武恪尽职守、爱护人民。那段时间,杜甫出游期间和农夫们一块喝酒,酒酣耳热之际,大家都对严武赞叹有加,诉说自己发自内心的感激。
3、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4、所谓“圣者”,是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是有着心怀天下,心系百姓的宽阔胸怀的。杜甫早年就以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为行为准则,他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政治抱负。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是因为他诗歌有着的这样的内容。
5、有《望岳》,《兵车行》,《春夜喜雨》,《前出塞》,《绝句》,《悲陈陶》,《春望》,《北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月夜忆舍弟》,《江南逢李龟年》,《登岳阳楼》,《八阵图》,《月夜》,《梦李白》。
6、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
7、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8、在此之后,他想回故乡看看,于是他借钱买了条小船北上,这一路,他亦留下了许多经典。
9、千古名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0、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登兖州城楼》、《画鹰》、《房兵曹胡马》、《望岳》。
11、小杜甫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我们都知道他内心把自己比作了凤凰。古代的异人皆如此,比如李白自比大鹏;诸葛亮自比卧龙。
12、然而,杜甫究竟逝于湖南何处,至今是个谜。杜甫死葬地有二说,一说耒阳,一说平江(岳阳),众人各执一词,各有道理。
13、童年时代正是构筑冰山水下部分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所形成的底层情绪人格,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
14、即使一次次领略到现实的黑暗与人性的扭曲,他还是对为官充满了向往,他一直都只是想做一个好官,他并不在乎荣华富贵,只是想实现自己的抱负,想让天下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15、杜甫之所以成为中国的“诗圣”,原因很多,解释起来,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我个人认为,杜甫作为伟大的诗人具有三个特质,这三大特质也是使杜甫被后代尊为诗圣的重要因素。
16、这样的别离,杜甫在晚年还经历过一次。代宗大历五年(766年),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与同样流离失所的老友李龟年重逢,李龟年是玄宗时期的宫廷歌唱家,他们曾频频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相见,于是杜甫怀着无比的感伤写下:
17、几经辗转和颠簸,杜甫见到了当时迁居到凤翔的唐肃宗。在拜见唐肃宗时,杜甫衣衫褴褛,两只胳膊露在外面,出于对这位老者的悲悯之情,唐肃宗任命杜甫为左拾遗。
18、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19、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20、在安史之乱中,他一方面极为关心乱事的发展,热切的盼望官军能够早日平乱,但另一方面,在他个人的实际生活经验中,他又看到人民在战乱之中如何挣扎着生存下去。这就使得,他在安史之乱期间的作品充满了国事的关怀和人民痛苦的描写。在前一方面,产生了像《哀江头》、《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春望》、《塞芦子》一类的名作;在后一方面,则有尽人皆知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一组作品。可以说,就在安史之乱的最高潮,杜甫把自己发展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写实诗人。
二、诗圣杜甫时空对举的诗
1、你的贫穷在闪铄发光,像一件圣者的烂衣裳,就是一丝一缕在人间,也有无穷的神的力量。
2、杜甫作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耳熟能详的佳作,也因此被人们尊为诗圣。
3、充分表现出那傲视一切的年轻的豪气。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挫折感越来越大,在长久的沦落之后,他终于体会到人生的艰辛,他不由得牢骚满腹,而说道:
4、自此开始,杜甫的诗篇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不过分的追求意境,而是转向现实,他开始关注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百姓们的疾苦。
5、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6、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7、儒家谈到人伦之情时,人们往往会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杜甫就是典型的例子。除了亲人和朋友外,他甚至对动物也会表现出深厚的感情,如下面的诗句:
8、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度,物质丰裕的同时,多数人的人生也会面临不少困惑和挑战。而纵观人生的高度,也许我们就会发现,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所有的事情都按照它自身的规律在踟蹰向前。
9、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10、泰山景区&泰安传媒集团联合打造
11、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12、曾经美丽的风光点缀着两个憔悴的老人,他们都经历过盛世,如今却让人唏嘘不已。这样的重逢,杜甫不愿再多说什么,或许他累了,只留下无限的遐思。
13、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14、知识|思想凤凰读书文学|趣味
15、他自小好学,七岁就能写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16、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虽然他们长别二十年,但是经历过沧桑巨变的他们能够短暂的相聚,也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17、“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在这么艰窘辛酸的境地下,他居然还能自嘲,他想到是居然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8、因为自己曾低入尘埃,所以懂得在尘土中前行是怎样的感受,因为自己颠沛流离,所以更懂得流离失所之人的感受,所以更想让与自己类似或者比自己还惨的人过上安乐的生活。
19、安史之乱是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败的转折点,同时也是我国文明由开放转向保守的开始。杜甫一生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诗作,其中大部分是描写安史之乱的。
20、忧国忧民是连在一起的。杜甫的诗中,既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又抒写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他常常由己及人,由自己的贫困而想到人民的疾苦写下了“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之类的诗句。他还能宁苦身以利人,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这样写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不仅对遭受苦难的人民而且还揭示了人民遭受苦难的原因:战乱给人民带来了苦难。这在合称“三吏”“三别”的一组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无家别》,借一个阵败归乡而又再次被征的老兵之口,再现了战乱中的田园荒芜、人烟绝灭的农村图景,反映了人民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三、诗圣杜甫
1、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元稹曾说过:“(杜甫)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
2、755安史之乱爆发,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唐代由盛转衰,而对于杜甫自己,他颠沛流离的生活也即将开始。
3、文字:最泰安全媒体记者张中乾刘小东
4、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5、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6、他从盛唐的尾巴走来,带着不可言表的使命。尽管,他不是救世主,也不是那个平定战乱的人。但是,他却为那个不忍直视的乱世增添了无上的光彩。
7、杜甫活在晚唐,所以他只能“安能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8、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9、杜甫20岁以前是在洛阳度过的。洛阳的山水赋予他灵性秀气,河洛文化陶冶了他的性格品质。一代诗圣,是根植在洛阳这块沃土之上的,所以杜甫称自己的家乡是洛阳。杜甫20岁时,开始漫游吴越。24岁回洛阳参加乡贡进士考试,不中第。第二年他游伊阙龙门,有《游龙门奉先寺》一诗,夜里留宿,写下“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的名句。
10、安史之乱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给予了杜甫大量创作的灵感,或是说他的创作是基于对民生社会的观察,并将自己高尚的品德融入其中,引发了后人强烈的共鸣。
11、(4)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12、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杜甫在四川定居时期悠闲轻松的一面。相对于前一时期的字字血泪,这一时期的潇洒适意自也有其迷人之处。
13、天宝三年,杜甫迎来了人生的转折。在洛阳,与李白的相遇让杜甫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他们结伴共同游历齐鲁等地,一起谈诗、谈理想、谈抱负,时而争论、时而大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4、开元二十四年(735年),23岁的杜甫参加全国统一科举考试,那是他的第一次,结果很残酷:落榜!
15、最近读到冯至的《杜甫传》,才知道杜甫的一生并非如此刻板。
16、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17、不学无术也能平步青云,有才华的人却得不到重用,这个社会太丑恶了,再有才华有理想的人,也会遭受种种不公,我不服!
18、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19、杜甫的大部分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民生和政治动荡,揭露了统治者的丑恶行径。随着晚唐玄宗政治的日益腐败,他的生活逐渐陷入贫困和失望之中。在流浪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著。759年,杜甫辞去官职,进入四川。虽然他躲避了战争的混乱,过着相对稳定的生活,但他仍然关心普通人和国家事务。杜甫虽然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杜甫的名著《饮中八仙歌》中不难看出他的英雄气概。
20、随着安禄山起兵,唐王朝四分五裂,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次叛乱中失去了生命,又有多少家庭在战乱中流离失所。
四、诗圣杜甫为了写出好诗也是蛮拼的
1、八年的战乱,百姓民不聊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杜甫曾经写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开元十九年(731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今山西临猗)。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大概这时他父亲正在兖州做司马,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
4、诗圣杜甫的《望岳》一诗诞生后后代文人墨客登泰山,也或多或少受其影响,留下了墨迹。记者从泰山景区文物局了解到,从岱庙到岱顶,就有四处不同人题的石刻,石刻的内容就是这首《望岳》。
5、有了争议,也就有了疑问,杜甫到底有没有登上泰山呢?王伟说,研究泰山的人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有的学者根据杜甫晚年写的《又上后园山脚》一诗,说杜甫确实登上了泰山。因为诗中“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这几句算是杜甫曾登上泰山的证据,“日观”是日观峰,也就是现在泰山山顶东侧的山峰,因为看日出最为壮观,故名。杜甫自己说他于“穷秋立日观”,可见登上山顶确凿无疑。此外,杜甫的好友苏源明在泰山读书,确切的地点,据有关记载,是在泰山顶上天街附近,为了访友,杜甫登上泰山也是合情合理的。
6、引颈嗔船逼,无行乱眼多。
7、美国诗人、作家、翻译家、评论家和哲学家,被誉为“垮掉派教父”。
8、杜甫的第一次漫游,选择了盛产诗人的吴越之地,这是他崇拜的六朝诗人笔下的土地。
9、可现实总是残酷的,再坚强的意志也抵不过连日的饥饿与寒冷。一个雨夜,他躺在船舱里,双眸看向外面连绵不断的雨,千山万水渐渐变得模糊,他知道或许他再也回不到魂牵梦绕的家乡了。
10、七岁的杜甫就拥有了豪壮情思,歌颂地位高贵和品德高尚的人。自古以来都用“凤凰”来形容这类人,杜甫也不例外,他同样向往这类人。所以在他心中有“仕”的梦想,他渴望着有朝一日能进入朝堂,实现自己的抱负。
11、杜甫的诗词风格就非常的沉郁和苦闷,其实这也是因为他的一生都非常的坎坷,他拥有着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情怀和能力,但是却始终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好不容易做了官。
12、鸬鹚西日照,晒翅满渔梁。
1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4、至德二载(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
15、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16、有一次,秋风怒号,把草堂顶上的茅草都卷走了,到了夜晚时分,又开始下雨,雨连续下了一夜,屋子里漏得没有一块干土,于是他在无眠的长夜中,唱出了那首经典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始终惦记着国家太平,百姓安宁。
17、(原注:时闻浙右多盗贼。)
18、人的经历决定人的品格。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中,杜甫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大唐,那不是王维、李白、孟浩然所经历的盛世,而是一个从太平盛世转变为硝烟四起、战祸不断的乱世。
19、正是这场荒唐的科举考试,杜甫落第了,这件事情给了他沉重的打击。祸不单行,在遭到李林甫政治阴谋打击的同时,他任职奉天县令的父亲逝世了,这给他的经济带来了重创,从此杜甫在长安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穷困。水深火热之中的杜甫,内心深处依然渴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报效祖国,尽管感觉痛苦万分,最终他还是选择留在了终南山下的长安,等待时机逆风翻盘。
20、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五、诗圣杜甫 诗仙李白 还有什么
1、杜甫的一生正处于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关键时期。这样的历史时代,使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尝尽种种的痛若。从个人生活来说,这实在是大不幸的事情。然而,这种大不幸却成为杜甫艺术生命的大幸。
2、离开了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大世界,杜甫终于得到短暂的休息,此时自然界中的一花一草,都时时触动他的心弦,所以在这一段时间里,杜甫写了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比如描写眼前虫鸟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清新隽秀。
3、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3)
4、这一年,睿宗李旦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将帝位禅让给太子李隆基。玄宗登上帝位,凭着他的远见抱负励精图治,使唐王朝蒸蒸日上。
5、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复何求?
6、冯至先生经典著作,当代杜甫研究必读之书
7、以上我们简单的叙述了杜甫一生的经历,以及他的艺术成长跟这些经历的关系。从这些简要的叙述和分析之中,我们可以具体的了解到,为什么杜甫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诗人,为什么杜甫的作品,不论在题材上还是技巧上,如此丰富而多变的原因。
8、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9、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0、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1、我想学着品味一种缤纷的人生。
12、在青年时期,有“稻米流脂栗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盛世确幸;
13、正当杜甫带着满腔热血来到京都,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却意外遭到事业和家庭的双重打击。
14、而且,《平江县志》也称:“甫自蜀归病,卒于潭岳之交,宗武(杜甫之子)扶其梓旅殡岳阳四十余年。平(江)为岳家属县,南小田有甫墓,盖权厝冢也。”现存的平江杜甫墓是一座砖砌墓冢,冢前立有墓碑,周围有砖砌的墓墙。
15、李白活在盛唐,所以他可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16、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17、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
18、而东晋谢道韫的《登山》一诗中说泰山景色壮丽,是天地自然的杰作,不是人工所可比拟,因而希望能住在泰山上以尽天年,诗歌多写泰山的自然景色,不涉鬼神、封禅,但谢道韫是东晋名将谢奕的女儿,王凝之的妻子,长期住在江南,她是否真的登上泰山,还有疑问。此外,谢道韫在丈夫死于孙恩之乱以后,寡居浙江绍兴,诗中的“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或许是古代妇女要追随逝去丈夫、守贞独居的委婉说法,诗中依然暗含着人死魂灵归泰山的民间观念。
19、富书部首次招聘,部长大人等你来
20、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