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中的比喻句(100句)
一、借喻神话的诗句
1、手携小篮不空,装进了灵芝香菌,
2、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唐)李白昔游三峡见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疑是天边十二峰,飞入君家彩屏里。寒松萧瑟如有声,阳台微茫如有情。锦衾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高咫尺,如千里,翠屏丹崖灿如绮。苍苍远树围荆门,历历行舟泛巴水。水石潺湲万壑分,烟光草色俱氛氲。溪花笑日何年发,江客听猿几岁闻。使人对此心缅邈,疑入嵩丘梦彩云。
3、在历史悠久的西方文论中,对形象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形象是理性的附庸上。8西方文论中,语言作为理性的物质形态,或得到完全信任,或被完全否认,语言与表达的矛盾始终处于尖锐的境地。西方语言观为语言的符号理论,而以庄子哲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语言观则为语言的图像理论。而中国文论中,由于兴的作用,以象为中介,言与意的矛盾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解决。
4、那么,双龙交尾的含义是什么呢?为什么占据着图案的中心位置呢?
5、周锐编写的这部《方果子的故事》是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精品书系之收录童话故事20个,如《月亮上找到你的笑》、《电话大串线》、《森林手记》等。这些童话故事富有时代精神,真实反映了正面的中国形象、价值观,反映了当今中国儿童的生活状态、生命状态,贴近儿童生活现实和心理现实;具有普世性与真善美,坚守儿童文学的价值理念,为未来一代打下良好的人性基础。
6、红树两厓开霁色,碧岩千仞涨波痕。
7、以上并不是说,言不尽意这个规律在汉语面前就不成立了。不,汉语即使有了意象语言系统,照样面临语言与表达的矛盾问题。西方文学之所以变化多端,最根本的原因还在语言与表达的尖锐矛盾。正因为理性化、确定化的西方语言在表达复杂的感受时的无能为力,才有了西方人种种焦虑地寻求创新的行为。中国文学则有所不同。由于“兴”的运用,由于意象语言系统的建立,中国文学大大缓解了这一矛盾。当然矛盾仍然存在,正因为如此,也才有了明清诗歌的全面倒退。这说明到了明清,这一矛盾也已经尖锐到不可调和的地步。近代的新文学运动,以白话文代文言,也可理解为这一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8、楚塞云中出,荆门水上来。
9、三峡闻猿(唐)贯休历历数声猿,寥寥渡白烟。应栖多月树,况是下霜天。万里客危坐,千山境悄然。更深仍不住,使我欲移船。
10、还有唐代诗人张若虚,他的一首《春江花月夜》同样是千古之作,素有“孤篇盖全唐”之美誉,他凭借着此诗被后人铭记于心,这首诗同样被选入了《全唐诗》中。
11、无分昼夜三光丽,不假阴阳百卉妍。
12、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13、实证主义传统中对隐喻和修辞的恐惧实际就是对主观主义的恐惧,也就是对情感和想象的恐惧。词语被认为有“恰当的意义”,据此,真理得以表达。隐喻性地使用语言就是使用词语不恰当的意义,激发想象力,进而激发情感,其结果是使我们远离真理,走向幻象。塞缪尔·帕克(SamuelParker)绝妙地总结了经验主义者对隐喻的不信任和恐惧:
14、神鹿,自古就代表着祥瑞。在海昏侯墓出土的器物中,神鹿的造型和图案很多,比如一组青铜席镇,就把神鹿铸造得活灵活现;又如青铜错金银衡饰件轴面纹饰中,也把神鹿奔跑展现得异常逼真这充分说明,在汉代神鹿是人们喜爱的动物。
15、第三个选择:经验主义的综合
16、尘劫:佛教称一世为一劫,无量无边劫为“尘劫”,泛指尘世的劫难、灾难。
17、《易经》言:其鸣不同于众,
18、妾家本住巫山云,巫山流水常自闻。
19、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佛山市作家协会主席张况为本平台赠字。
20、《繁荣》影像作品2011年
二、神话中的比喻句
1、浩荡乾坤忘物我,太湖此日是丹丘。
2、好在大多数朋友颇有自知之明,徜徉在自由诗的国度,自得其乐。那么,有朋友就要发话了:如此说来,这“自由诗”似乎太好操作了!非也!我们当地人有句老话:鞋大鞋小不能走了样子。这自由诗的“样子”,绝对离不开中华民族古典诗词的精髓:形式美、韵律美、意境美。渗透在自由诗中,唯美,应是自由体诗歌创作秉持的原则。由此可见,这“唯美”恐怕是自由诗创作中的难中之难,因为它相关诗歌的意境。所以,一些有心人便会刻意地去创设意境,结果,难免会搞出东施效颦的不尴不尬。因此,能创作出对得起读者眼球的自由诗,也是大有学问的事情。
3、那纷纷攘攘的世俗生活,尽皆弃捐!
4、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5、如《关睢》里的雎鸠,就以其清脆的鸣叫,以及在河之洲的怡然的环境形成了一个意象。《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其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也是兴,而不是比。桃花在这里是一个独立的意象,而不是比附于一个美丽的女子,关于这一点,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心领神会:“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真是一首美妙的诗!这里桃花,是“人面桃花相映红”,而不是以此比彼的比喻,人面不知何处去,而桃花依旧笑春风。正因为桃花本身有无限的丰富性,才引人以遐想,感人以情深。
6、13臧棣《新诗的晦涩:合法的,或只能听天由命的》,《南方文坛》2005年2期
7、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8、向山头、款步听疏音,清如玉。
9、那么,载日飞翔的乌鸦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传说中这种神鸟有三只足,所以又叫“三足乌”。它的全身都是金黄色的,所以又叫金乌、赤乌。由于它的使命是每天都负载着太阳升起落下,因此人们也把太阳称为金乌或赤乌,把“三足乌”也称为“太阳鸟”。至于在自然界中活着的金乌,古往今来谁也没有见过。
10、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11、技术使科学更加强大,工业革命也成了泯灭人性的现实,对此诗人、艺术家和临时哲学家们都作了回应:发扬浪漫主义传统。他们欣然将诗歌、艺术及回归自然看作是人们找回失去的人性的方法。艺术与诗歌没有被视为理性的产物,而是被看作“强烈感情的自然流溢”。这种浪漫主义观点的后果是艺术家和诗人与主流社会疏离开来。
12、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翁宏《春残》)
1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14、(词语注释)偃卧:仰卧,睡卧。
15、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⑴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⑵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⑶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⑷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希望能采纳,谢谢。
16、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7、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18、在海昏侯刘贺墓主椁室中,出土了一件失传千年的高档葬具——温明,其中青铜镜上的盖子即镜掩上,书写着一篇《衣镜赋》,中间的五句话写道:
19、恢宏的天幕上,一轮明月被诗化为一碗奶茶,“黎明”这位最了不起的人物,在独享这碗“奶茶”,成了黎明到来月亮退场的大胆想象。地面上,勤劳的额吉为亲人熬奶茶做准备:挤奶,“叮咚叮咚”,是额吉用手熟练地挤奶的收获,是“草原上第一曲琴声”。但奶桶里落的那一轮月亮,就大有文章了:是牛奶?是明月?抑或牛奶+明月?甚至是牛奶+明月+额吉的笑脸?“月亮之上,盈盈一轮紫月亮”,不就是围着紫头巾的额吉嘛!黎明到来,开启幸福之门的额吉,是意境美魂之所在!月亮之上,美好与幸福的源泉,是亘古不变的勤劳。这该是诗人的点睛之笔。
20、者两种比喻方式和明喻构成了比喻的三种类型。比喻有三部分内容:本体,喻体,比喻词。明喻三者都有,暗喻没有比喻词,借喻没有本体(注意借喻不是借代)。
三、描写神话传说的诗
1、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
2、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即是从《孟子》:“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点化而成。
3、第二句也不难,黄河除了翻滚的浪涛,还有狂风席卷,这里的风簸就是这个含义。自天涯的意思是他们从天边而来。
4、三峡水,堪人掬。三汲浪,堪龙浴。
5、有意境只是对诗词的基本要求,要使意境高超和新颖,还须做到境近而意远,景新而情殊,还能容矛盾为统一。此外,用渲染来烘托,化景物成情思也有助于创造意境。
6、调瑟劝离酒,苦谙荆楚门。
7、在盛唐时期,国泰民安,随着老百姓精神文明生活的日渐丰富,诸多的诗词歌赋开始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了出来。
8、几案:在古代,几是人们坐时依凭的家具,案是人们进食、读书写字时使用的家具,二者在形式和用途上难以划出截然不同的界限,后并称“几案”。
9、对面遥远的天空必有一团黑云
10、虽有世人设下猎具,怎能改变这精灵岁月遐悠!
11、羲和冬驭近,愁畏日车翻。
12、后来人们惊奇地发现,凡是白鹿经过的地方,都变得郁郁葱葱,草木茂盛,百卉竞开,毒虫殆尽,疫疠(lì,音厉)灭绝,六畜兴旺,人寿年丰。人们为了纪念这只带来吉祥康乐的白鹿,从此便把这里起名为白鹿原;又把白鹿在东南方向经过的沟称作鹿走沟;把白鹿绕行一周的“无村庙”(今吴村庙)起名鹿走村、鹿走镇;把白鹿最后下坡进入浐河谷道的地方叫做神鹿坊。后来白鹿原上祀奉神鹿的白鹿寺、白鹿观、白鹿庙、白鹿祠纷纷建立起来。千百年来,白鹿原一直是五谷丰登的粮仓,即使遇到干旱,只要能长出幼苗,总会有一定收成。因此,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白鹿原、长寿山,见苗收一半。”
13、云雨连三峡,风尘接百蛮。
14、关注中国诗歌报(中诗报),用文字温暖人生!
15、殊众,不同于众、出众。
16、如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佛王维的《山居秋暝》,诗豪刘禹锡的《乌衣巷》,还有诗圣杜甫的《登高》,这一首首经典之作被后世代代传颂!一直到了清朝才被大学士康定求择优录选,整理成册。
17、来年的有荆南信,回札应缄十色笺。
18、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一双怪眼似明星,两耳过肩查又硬。挺挺身才变化多,声音响亮如钟磬。尖嘴咨牙弼马温,心高要做齐天圣。雷公嘴、孤拐面、火眼金睛、黄发金箍、一身黄毛、两块红股。五官俱备,四肢皆全。身躯鄙陋,像个食松果的猢狲。尖嘴缩腮,金睛火眼。头上对苔藓,耳中生薜萝。鬓边少发多青草,颔下无须有绿莎。眉间土,鼻凹泥,十分狼狈;指头粗,手掌厚,尘垢余多。还喜得眼睛转动,语言虽利便,身体莫能挪。正是五百年前孙大圣,今朝难满脱天罗。那猴才跳下崖,撞入洞里,脱了妖衣,整一整锦直裰,束一束虎皮裙,执了铁棒,径出门来。慌得那群猴拦住道:“大圣爷爷,你往那里去?带挈我们耍子几年也好。”
19、译文: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20、译文:由于当初鹊鸟误传了相会的日子,牛郎和织女至今仍是愁苦不已的神仙。鹊桥在天上的银河岸边形成,人则在轻歌曼舞之中。
四、一句含有神话典故的诗句
1、7《诗与晦涩》,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1946年11月30日
2、万卷楼中的图书,辉映丽阳,
3、此去蓬山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李商隐“蓬山”,海上三神山也,自古以为是可望而不可即之地;“青鸟”,是西王母跟前的信使,专为她传递音信。诗人借“蓬山”比喻意中人远隔万重的仙境,与会无期,怎不令人愁丝萦怀?只好请“青鸟”去殷勤问候,表达了诗人对意中人的惦念之情和内心的无限惆怅。
4、历来论比兴有两种观点,一为比兴合论,另外一种则是把比兴分开。事实上,“兴”和“赋”和“比”都不同,“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所论仍是正确的。而正是这种不同,在中国诗学上有重大的根本性的意义。它成就了中国诗的独特性。那就是由于兴的存在,使意象获得了独立性,也就获得了无可比拟的丰富性。
5、仙女耻求媒,况神清直,岂可轻诬污。
6、翌晨破晓,周平王忽被一片惊呼声吵醒,出门一看:只见东南方向的崇山峻岭之间,一团祥光瑞气环绕着一个雪白之物徐徐而来,原来是一只通体雪白的神鹿,除一双眼睛像闪着亮光的红玛瑙外,全身无一根杂色。白鹿口含一枚灵芝,四蹄飘云生风,忽攸而至。周平王立即传旨卫队快骑,紧随白鹿追赶。到一个沟坡时,白鹿折头向西北而去,那里有一座孤零零的小庙,周围没有村庄。白鹿绕庙一周,又继续向前奔跑十多里地,来到一个稀稀落落的村庄。村边有一座女娲祠,不远有两株相依相抱的苍柏,白鹿便于双柏树下的草丛中小憩起来。直到卫队蜂涌跟至,白鹿才受惊而起,折而向南,进入浐河谷道的苇蒿丛中,眨眼之间便无踪无影。
7、而在《全唐诗》中却有一首诗,乃是明代一诗人唯一的传世作品。因为这首诗像极了盛唐的风格而被编者误编入了《全唐诗》里。此作者一诗封神,凭借此诗被后世所铭记!这首诗也是唯一一首非唐代作品被选入了这本诗册。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题龙阳县青草湖》吧!
8、象征的意象当然也有个人性:“且不说藏在这文字背后的思想源泉或感觉方式离常人意识十分辽远,每一个意象,每一个表现法,每一个单字,到了他们笔下,也各具特殊的象征意义,为一群无穷而特殊的暗示,记忆,联想所包围散布。在叶芝诗中‘石’与‘塔’一样象征思想艺术的永恒的美,但在艾略特笔下便摇身一变成为窒息的绝望呼叫,对于叶芝,老人如‘手杖顶着破烂外衣,’对于艾略特则为‘多风空中颤粟的脑袋’;叶芝的玫瑰绝不同于艾略特的‘紫蔷薇,’后者的雨更不能与前者的‘火’,恰成对照,艾诗中的夜莺和济慈、安诺德的出自同源,却拥有一海距离,就是传统诗人爱说的‘梦’也与早期叶芝一口不离的‘梦’大有分别。”
9、在西方二十世纪后半叶,影像艺术因为商业电视出现以来有较大的发展,一九六零年代初,灯索尼公司推出了大众消费价位的播放设备,白南准首先在其艺术创作中使用的视频。因影像作品本身被认为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可复制性与传播性,到了一九七零年代一些艺术家开始使用影像作为一种艺术媒介进行广泛实验。
10、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流,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却无法用语言交谈。
11、洞庭湖水渺渺茫茫,秋风此时劲吹,洞庭湖水泛起的波纹似乎是衰老的皱纹。一夜愁思,湘君也应多了白发。
12、经验主义阐释弥合了客观主义神话和主观主义神话关于公正性以及做到公正客观的可能性之间的鸿沟。一方面,客观主义神话提供的选择是绝对客观,另一方面,主观主义神话提供的选择则是纯粹的主观直觉。我们已经看到,真理与理解相关,意思是说不存在一个绝对观点,能让我们从中获得关于世界的绝对客观真理。这并不是说没有真理,只是说真理与我们的概念系统相关。这一概念系统是基于我们和我们文化中的其他成员与他人和与自然和文化环境的日常互动而获得的经验,并由其不断检验的。
13、(诗词课堂)第八讲:词的用韵、平仄和对仗
14、且再往村中买酒,满斟大碗润喉!
15、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
16、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
17、④借事抒情。借事作比,常见的有三种:男女私情、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这些都应注意辨别,如果不知其寓意,便是没有读懂这些诗。
18、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魏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
19、参天的大树像一排威武的士兵挺立在道路的两旁。冬天的雪像柳絮,如鹅毛,似棉花,从空中慢慢地飘落到地上。雨像一位音乐家,弹着优美无比的乐曲。夜空的烟花,像一朵朵秋日的金丝菊,在夜空中尽情绽放稍纵即逝的美丽。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青青的小草像千万个绿色的卫士,守护着五彩斑斓的花朵。秋风吹过,一片片落叶像一只只蝴蝶翩翩起舞。高粱像做错了事的小姑娘,涨红了小脸。地头上一片片红高梁,像一群群亭亭玉立的少女。
20、重阴积暗曦光破,幽谷穷崖暖气融。
五、表示神话的诗句
1、对诗人同行的愚弄可以顺利攫取名利。
2、③、借喻。如:“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谁向兹来不恨生,声声都是断肠声。
4、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5、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6、美人今何在,灵芝徒有芳。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7、“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是拿别一事物打比方来说明要表现的这一事物。
8、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9、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并可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如李贺:“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10、遐筭千年知寿永,长空一唳与云连。
11、自入壶中别有天,步虚物外景超然。
12、值得庆幸的是,海昏侯墓中的青铜错金当卢上的图案,为人们勾勒出金乌飞翔时的生动形象:它的头部有一个明亮的白点,嘴上衔着一根扶桑树枝,双翅展开后如同弯弓一般,尾部分开后又束起。最特别的是腹下似乎有对称的爪,但左边双,右边单,加起来成为三足。这同《山海经•南山经》中“天虞之山……有鸟焉,其状如(jiāo,音交),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鸣自号也”的描写,是高度吻合的。
13、开辟河山的神灵哟,您还千年万载为人间布下春雪,
14、传说在殷商的时候,鸮是人们非常喜爱和崇拜的一种神圣的鸟,他们的图腾“玄鸟”不是燕子,也不是凤凰,而是鸱鸮。帝俊、帝喾(kù,音库)、舜的原型就是鸱鸮图腾,是民族的生殖神、农业的保护神和太阳神。鸮还是古时候的物候历法和天文历法的标志物,远古冬至的天文标志点是昴星,就是猫头鹰星。由于鸮勇猛、机敏、顽强、灵活,非常善于夜间捕食,因此被推崇为“战神鸟”,是克敌制胜的象征,也是统治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在已出土的商代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器等器物上,人们往往可以看到鸮的形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妇好鸮尊(图13)。妇好是商代有名的女战将,鸮尊就代表着她英勇善战。
15、如椽,将文笔峰喻为直指蓝天的如椽巨笔。
16、译文:今天我们要欢迎孙悟空这位齐天大圣,只因为妖魔重新又到来。
17、四围青山层峦,如几如案,
18、字音相同,而字形、字义都不同,但从谐音上联系到不同形、不同义的字词。如:
19、啊,置身浩荡乾坤,不禁物我两忘,
20、《旺》布面油画70×50cm2016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