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陈实与梁上君子文言文陈实是个怎样的人(100句)

2023-01-06 13:25:14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陈寔与梁上君子

1、梁上君子出自《后汉书·陈寔自传》,比喻小偷,现在有时也指脱离实际的人。陈寔在乡间,以平和的心对待事物。百姓争执时,陈寔判决公正,告诉百姓道理的曲直,百姓回去后没有埋怨的。大家感叹说:“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寔批评。是到了这样的地步。梁上君子就筏厂摧断诋登搓券掸猾是这样的人!”小偷大惊,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陈寔开导他说:“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应该深自克制,返回正道。然而你这种行为当是由贫困所致。”结果还赠送二匹绢给小偷。从此全县没有再发生盗窃。

2、文言文是用繁体字来书写的文字或文章。陈寔与梁上君子一句中能用繁体字来书写的字有:陈和与共两字,其余的字无繁体写法:陈是个半改字,阝旁不变,东繁体写作東,如同冻写凍,栋写棟一样,陈写作陳。与的繁体写作與,它和興、輿等字极形似。因此,此句文言文写作:陣寔與梁上君子。

3、但他依然负有盛名于天下,所以后来大军阀袁绍也来找他,想用太尉的高级职位来拉拢他。这一次,陈纪拒绝了,因为袁绍并无不答应就杀人的打算,而陈纪更不愿参与血腥的军阀混战。

4、陈寔指着梁上的盗贼说:“就是那梁上的君子。”

5、(释义)躲在梁上的君子,盗贼的代称。

6、东汉时期,有一位圣贤,心怀仁善,明知有盗贼潜入屋内,却并不慌乱,而是将其称为可怜的“梁上君子”,借以现场训诫子孙,言语中也并无痛骂之词,全是一番真挚教导,竟然当场感化了那盗贼,主动从梁上跳下来认罪。

7、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8、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外文言文。

9、父亲曾经的大仁大善之举,再现于儿子身上,陈纪为了避免无辜者的死难,硬着头皮,在董卓身边为官,日夜处于生死之间。

10、被陈实讲给儿孙们的听的道理打动了,知错了。是一个仁厚慈爱,宽容,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尊严,以德待人,有远见,善解人意的人.

11、但他的威望却直达朝廷,胜过三公。在他去世之时,全国各地有三万人前去奔丧,在那个没有高铁更没有飞机的年代,对许多人而言意味着要经过数千里辛苦跋涉,从初春走到初秋。

12、当时年成不好,民众没有收成,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正色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

13、陈寔在乡间,以平和的心对待事物。百姓争着打官司时,陈寔判决公正,告诉百姓道理的曲直,百姓回去后没有埋怨的。大家感叹说:“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寔批评。”

14、儿孙说:“这样的人是谁?”陈实指着梁上的盗贼说:“就是那梁上的君子。”盗贼很吃惊,自己跳下地,磕头认罪。陈实慢慢地开导他说:“看你的相貌,不像是坏人,应该反省自己,做好事。”陈实知道他很穷,于是让人给了他二匹绢。从此整个县中再也没有小偷了。

15、①时岁饥民馁()②遂至于斯()③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16、他的儿子陈纪与陈谌,在这种仁善家风浸染下成长,也都是以德行著称的高洁之士。

17、(释义)躲在屋梁上的君子。指窃贼。也比喻上不沾天下不着地、脱离实际的人。也指问题没有解决,被挂起来没有着落的人。

18、以陈纪为例,他因德行而有高名,这种高名甚至引起了残暴如董卓的注意,在后者控制朝廷之后,为了美化统治,强行派人到陈家给陈纪封了一个五官中郎将,言下之意你要是不来京城履职,那我董卓是要杀人的。

19、为人要宽容别人,要给别人改正从新的机会.更要尊重别人。哪怕对方犯了错误也要给对方足够的尊严.对待别人犯的错误不应该一味的责罚,而应对之教导,使其能够从错误中走出来.也反应出教导者有着高尚品格.待人要宽和,要给别人改过自新的机会,而不是一味责罚。

20、当时发生了一件杀人案,同县的杨吏怀疑是陈寔,县里于是逮捕囚系他,鞭笞拷问没有得到证据,而后才放出来。等到他当了督邮,还暗中嘱托许昌县令,以礼召见杨吏。远近的人听到这件事,都赞叹佩服他。后来又调任太丘县令。

二、陈实与梁上君子文言文陈实是个怎样的人

1、房梁上的小偷一听此言,大惊:原来这家主人早就发现我了!我并非生来就是小偷,怎么能因为忍受不了一时的饥寒,放松了对自己的管束,而做了人人喊打的小偷呢!他既为陈寔的宽宏大量而感动,又为陈寔严肃、诚挚的教育而警醒。于是,他从房梁上跳下来,怀着羞愧、自责又感激的复杂心情,向陈寔“稽颡归罪”。什么是“稽颡归罪”呢?颡,就是额头。稽颡,即顿首,在古代指的是非常哀恸或怀着崇敬之情的,极其虔诚的以头叩地进行跪拜,也就是说“梁上君子”最后对陈寔心悦诚服,跪地叩头,请求宽恕。

2、陈寔出身贫寒之家,大约是一般的农户人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就是他所感受到的家风。这种淳朴善良在陈寔的人生智慧下,升华成了一种“大仁大善”的品格,让他甘愿去做很多常人不能做的事情,蒙受许多常人不能蒙受的诬名。

3、《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4、有一个成语出自本文,它是。释义:。

5、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

6、又比如,朝中的大宦官张让的父亲去世,回乡办丧事,正义人士一个都没有去,以此表达对宦官专权的鄙夷和愤怒,但陈寔去了,结果是陈寔遭到了正义人士更多的白眼。后来,宦官集团开始残酷迫害与他们作对的官员与读书人,正义人士忙着逃命时,陈寔利用自己在张让那里的“人情”,出面保全了许多人的性命。

7、小偷大惊,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陈寔慢慢告诉他说:“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应该深自克制,返回正道。然而你这种行为当是由贫困所致。”结果还赠送二匹绢给小偷。从此全县再没有盗窃的人了。

8、并吩咐送给他两匹绢,从此以后全县盗贼绝迹。后人常以“陈寔遗盗”比喻义行善举,“梁上君子”也成了小偷的代名词、雅号

9、出自:《后汉书·陈寔传》:“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以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習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

10、范晔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

1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结合语境,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12、为人随和、公正、宽宏大量。不拘小节、重视教育。陈寔的做法告诉我们为人要宽容别人,要给别人改正从新的机会.更要尊重别人。哪怕对方犯了错误也要给对方足够的尊严.对待别人犯的错误不应该一味的责罚,而应对之教导,使其能够从错误中走出来.也反应出教导者有着高尚品格.

13、“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想要真正做到豁达大度,就需要能够宽容那些不怎么懂事、度量小,修养浅的人,尤其当他们冒犯自己时,能换位思考,谅解他们。

14、儿孙曰:“孰也?”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15、东汉大约有一千一百多个县长,所以陈寔的官位算不得什么。

16、陈寔修养德行,追求为政清静,百姓因此得以安居乐业。邻县有要来投奔的人,陈寔就训导解释,晓谕他们,把他们交给有关官员让他们回到各自的居地。县里官员担心有人打官司,禀告陈寔要禁止。陈寔说:“打官司是为了求得公正,(如果)禁止它,道理将如何表明??希望你不要限制他们。”有关官员听到这件事,感叹说:“陈君说话到这样地步,怎么会被别人埋怨呢?”县里终于没有人来打官司。

17、小偷听了非常惊恐,从房梁跳到地上,向陈寔叩头请罪。

18、陈寔又何止是一人在行大仁大善,他在教化乡里邻居的同时,更在教化自己的子孙,遇到“梁上君子”时都会当作训诫良机,可以想象在他主持之下的陈家家风,是何等重视“仁善”二字。

19、原文: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斯。”

20、寔在乡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三、陈寔与梁上君子的成语

1、那一年,颖川收成不好,民众生活十分艰苦。一天夜里,一个小偷潜入陈寔家中,躲藏于房梁之上。陈寔暗中发现了小偷,却没有大喊捉贼,反而镇定的起床,整理好被褥,收拾好房间,继而召唤来家中所有的成员,十分严肃的教育他们:“人不可不自勉。不做好事的人并非生来就爱做坏事,而是平时没有对自己严格要求,所以坏事越做越多,最后,做坏事就成了一种习惯。本来是位君子,后天却会变成小人。房梁上这位君子就是这样啊!”

2、偷盗是一种古老的犯罪行为,但从来就没有天生的盗贼,每一个盗贼都有从正常人沦为盗贼的悲剧所在。

3、陈寔,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寔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

4、许多人都知道,“梁上君子”,这个如此文雅的词语其实是“小偷”的代名词,然而,一定有人不知道这个成语竟与陈氏家族的一位重要成员有关。这个人就是颖川(今河南境内)陈氏始祖陈轸的第十世孙——陈寔。

5、后来,大家就把陈实说的话变成梁上君子这句成语,用来称呼偷拿别人东西的小偷!

6、《陈实与梁上君子》是出自《后汉书》的一个古代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东汉时期一位叫陈实的古人发现藏在屋顶梁上的小偷后,通过巧妙智慧感染教化小偷改邪归正的故事。后来人们把小偷便称为梁上君子。

7、陈寔在乡里,注意以良好的风尚道德感化人们,威信很高,人们都很重视他的意见,认为“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8、(读音)liángshàngjūnzǐ

9、有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偷溜进陈实的家,准备等陈实睡觉以后偷东西,这个小偷不知道陈实发现他躲在屋梁上面,不过陈实却假装没看到,安静地坐在客厅里喝茶。过了一会儿,陈寔把全家人都叫到客厅,对着大家说:“你们知道,人活在世界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时间去努力,等我们老了以后再努力就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就要养成努力向上的好习惯,长大以后才能对社会、家庭,还有自己有好的贡献!当然也有一些不努力的人,只喜欢享受,这些人的本性并不坏,只是他们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才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坏事情,你们现在把头往上看,在我们屋梁上的这位先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10、陈寔在暗中看到了他,于是起身整理衣服,叫他的儿孙起来,神情严肃地教育他们说:“人不能不自己勤勉,不善良的人本性未必是坏的,只是习惯了成为习性,就到了这个地步。”

11、(出处)《后汉书·荀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

12、(解释):梁:房梁.躲在房梁上的君子.原指窃贼.后比喻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脱离实际的人.(出处):宋·苏轼《东坡志林》:“近日颇多贼;两夜皆来入吾室.吾近护魏王葬;得数千缗;略已散去;此梁上君子当是不知耳.”

13、liángshàngjūnzǐ

14、(寔公为颍川陈氏世祖,为得姓世祖陈胡公43世裔)

15、《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

16、碰巧当时有命案,有人怀疑是陈寔,便将他捉来严刑拷打,可是最后没有证据,陈寔又不松口,便给放了,还做了督邮

17、陈寔字仲弓,河南许昌人。出身于寒微之家,小时侯在县里为吏,常常从事一些公差杂役,后来作了都亭的佐官。陈寔立志勤奋学习,不停读书。县令邓邵尝试与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让他到太学里学习。后来县令又召他为吏,他却隐居躲避到阳城山中。

18、《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19、他没有权,也不像某些大家族那样,有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他只有名,仁善之名。

20、(夜读)真正的朋友,是“无用”的

四、陈实与梁上君子注释

1、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2、陈实慢慢地开导他说:“看你的相貌,不像是坏的人,应该反省自己,做好事。”

3、四水厂校区:银盆南路金荣科技园M1组团B座4楼

4、小偷一听,吓得赶快从屋梁上爬下来,跪在陈寔的前面:“陈老爷,对不起!我知道我错了,请您原谅我!”陈寔不但没有责骂小偷,还非常慈祥的对小偷说:“我看你不象是一个坏人,可能是因为生活困苦所逼,我现在给你一些钱,你不要再去偷东西了,好好努力,做错事情只要能改过,你还是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小偷感动的哭着对陈寔说:“谢谢陈老爷!我一定会好好努力的!”后来,这个小偷果然把自己的坏习惯改掉,努力做事,成为一个大家都称赞的好青年!

5、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上君子

6、东汉时期,有个小偷潜入陈寔家,爬在堂屋的梁上,等待时机行窃。陈寔暗中窥见了,不慌不忙地起了床,把儿女子孙们统统唤到堂屋里,正颜厉色地教训他们说:“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要克制自己。所谓坏人,不是他们天生就坏,而是因为养成了习惯,不能自制,以至于此。那个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

7、小偷大惊,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陈寔开导他说:“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应该深自克制,返回正道。然而你这种行为当是由贫困所致。”结果还赠送二匹绢给小偷。从此全县没有再发生盗窃。

8、陈寔在陈氏家族中占有重要地位,当然并非由于他创造了“梁上君子”的成语。“梁上君子”也只是为人所熟知的一个典故罢了,它并非陈寔优秀品德的唯一依据,在以后的故事中,您将会看到陈寔如何以身作则,深深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影响了陈氏子孙。(未完待续)

9、陈寔知道他很穷,于是让人给了他二匹绢。从此整个县中再没有小偷了。

10、有一颗尊重他人之心。“梁上君子者是也。”注重措辞,足以表现对小偷的尊重,哪怕对方犯了错误也给对方足够的尊严。

11、可以说,没有陈寔的宽宏大量,“梁上君子”这个文雅的名词就不会诞生,取而代之的,只能是“窃贼”、“贼人”这样充满愤恨和蔑视的词语。更重要的是,陈寔用他宽广的胸怀,良好的道德修养,劝人向善,给误入歧途又良心尚存的人以尊重,信任和期望。相信人性本非恶,以善良示人、以宽容待人、以德行服人、以智慧化人,这就是陈寔不动一兵一卒、不费一分一毫,却成功达到“一县无复盗窃”这一理想的武器。

12、一天晚上,有一小偷溜到陈寔家里,躲藏在屋梁上面,想趁机偷窃。

13、陈寔是东汉人,为人仁厚慈爱。那一年闹饥荒,百姓饥饿。有一个小偷晚上进入他的屋子,躲藏在梁上。

14、(拼音):liángshàngjūnzǐ

15、史书称,自“梁上君子”事件之后,陈寔所在的县,盗贼很快就绝迹了,这当然有所夸张,但也反映了一个人大仁大善所带来的巨大教化效应。

16、"自是一县无复盗者一"原句为"自是一县无复盗窃"自:从.是:这.一:全.从此全县再没有盗窃的事发生。“时岁饥民馁”原句为“时岁荒民俭”时:当前的,现在的。岁:年,指这一年。俭:贫乏。当年农民收成不好。正色训之正色:庄重,严肃。训:教导,教诲。之:指陈实的子孙。严肃地教导他们。

17、一个人宽广的胸怀造就了其豁达的度量,一个没有远大理想和目标的人他的心胸就会越来越窄。

18、陈寔见教育小偷的目的已经达到,自然没有生气。他仔细打量面前这个小偷,说:“我看你的面貌。觉得你不傻不像个坏人,你应该克制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向善的好人。你走到今天这一步,一定是因为自己贫困所致吧。”于是,陈寔命人拿出二匹绢布,赠与这个悔过的小偷,以缓解小偷的贫困处境。通过这次事件,这个小偷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个故事也在当地流传开来。大家都赞叹陈寔的宽宏大量,并以陈寔的教导来审视自己,监督他人。从此,该县再也没有盗窃事件发生,这就是“梁上君子”这个成语的来龙去脉。

19、(夜读)人生有三种选择:放下,忘记和珍惜

20、好,这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我是大鹏老师,祝你学习愉快。

五、陈实与梁上君子文言文翻译

1、陈寔宽容小偷,给其改正从新的机会.尊重小偷,哪怕其犯了错误也要给其足够的尊严.对待小偷犯的错误没有一味的责罚,而对其教导,使其能够从错误中走出来.

2、许多人认为陈寔此举,不过是害怕那盗贼铤而走险,属于临机应变想出来的保命之法。显然这些人对于陈寔的情况还不太了解,对于这位圣贤的家风更是完全不知,所以才将人家自然而然的一种常态误解为了”应急态”。

3、请点击上面"颍川陈氏家族"加入陈氏大家庭!

4、中心: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意思: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屋梁上的那个人就是这样!我认可,因为与其狠狠责骂那位“梁上君子”,还不如劝他,指导他,给他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5、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的身边必然会有很多知心的朋友,对人、对朋友能“求同存异”是为大度,不以自己的行为标准要求别人,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尤其是能够听取与自己相左的意见。

6、兴威名座校区:东塘北兴威名座北栋3楼

7、陈寔慢慢地对他说:“看你的样子,不像是个坏人,应该赶紧改掉自己的坏毛病重新做个好人。然而你干这行也是被穷困所迫。”

8、南北朝时期的史学家范晔在编撰《后汉书》时,对东汉后期那些自命清高的正义人士十分的鄙夷,但对陈寔则甚为推崇,称其“据于德故物不犯,安于仁故不离群”,大意就是并不靠着表面的道德仁义来自我拔高,而是真正在行“大仁大善”之事。陈寔将其化为家风,传于子孙,终使得陈家能在连绵乱世中长存。

9、典故:东汉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陈寔(音:实)。每次别人遇到什么纷争的时候,都会请陈实出来主持公道,因为大家都知道陈实是一个忠厚诚恳的大好人,每个人都很喜欢他、听他的话!有一年陈寔的家乡闹饥荒,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做,有的人就到别的地方去工作,也有人因为没有工作可以做,变成了小偷,专门去偷别人的东西!

10、少时家境贫寒,曾在县里作小吏,做事任劳任怨,而又有志好学,受到县令的赏识,让他去太学读书

11、枫丹雅苑校区:劳动西路枫丹雅苑商务楼4楼

12、例句:宁肯饿死,也不能做梁上君子。

13、有的是的,有的却是终生的朋友。有的朋友也许只是想流星一样,在你面前留下刹那间的光辉。他们真的只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位过客,那些朋友不会陪伴我们到永远,只会在我们最灿烂的时候跟着我们,他们充其量不过是一位过客,我们无必要记住他们。因为他们是过客。有的朋友却是不管我们变成什么样子,依然在我们身边不离不

14、"自是一县无复盗者一"原句为"自是一县无复盗窃"自:从.是:这.一:全.从此全县再没有盗窃的事发生.“时岁饥民馁”原句为“时岁荒民俭”时:当前的,现在的.岁:年,指这一年.俭:贫乏.当年农民收成不好.正色训之正色:庄重,严肃.训:教导,教诲.之:指陈实的子孙.严肃地教导他们.

15、梁上君子。躲在梁上的君子,比喻小偷,现在有时也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人。

16、盗贼很吃惊,自己跳下地,磕头认罪。

17、灵帝初年,大将军窦武征召他为下属官员。当时中常侍张让权倾天下,张让的父亲死了,要归葬许昌,虽然全郡的人都来了,但没有一位名士前往,张让感到很羞耻,陈寔一人去吊唁。等到后来又诛杀党人的时候,张让感谢陈寔,因而宽恕保全了许多党人。

18、寔在乡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志乃叹曰:"宁为刑罪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

19、比如,当时朝廷有权臣要给纨绔子弟安排工作,强行分到陈寔所在的单位,让陈寔的上级十分为难。陈寔便主动站出来,推荐这个纨绔子弟去当某某官。其实那是一个闲职,陈寔的意思是既然无法拒绝,那就不要给其害人的机会。结果陈寔因此招来许多所谓正义人士的白眼,觉得他是一个趋炎附势之徒。

20、大家感叹说:“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寔批评。”当时年成不好,民众没有收成,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正色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自己努力。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