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琴声好听的词语或成语(100句)
一、形容琴声悠扬的成语
1、成语“不可多得”由此而来,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难得,多用于赞扬有才能的人。
2、(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一回:“诸君听小子讲书,不必就散,尚有一回袅袅余音哩。”
3、(丝竹之音):丝竹:弦乐和管乐,泛指音乐。指音乐的声音。
4、wǎn zhuǎn yōu yáng
5、(gē shēng rào liáng)
6、(解释):原指琴声陡然降落。后用来形容声誉、地位或经济状况急剧下降。
7、他们听说幽王非常喜欢美女,就用重金买下一年轻漂亮的少女,取名“褒姒”,教给她宫中礼仪,然后送给幽王。
8、(结构)联合式成语
9、(出处)鲁迅《社戏》:“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10、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成为隋文帝。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11、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12、造句:大家静静地听着从窗外传来的悠扬的琴声。
13、(击节称赏):节:节拍;赏:赞赏。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
14、出自《战国策·齐策》: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15、后来人们就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16、就是说声音像奏佩环一样好听。用来比喻声音好听。
17、(丝竹八音):丝竹:弦乐和管乐,泛指音乐;八音:金、石、丝、木、竹、匏、土、革等八种乐器。指音乐。
18、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19、“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20、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
二、描写琴声好听的词语或成语
1、出自《左传成公二年》:公元前五八九年,晋、鲁、卫三国的联军击败齐军后,齐顷公派大臣宾媚人(即国佐,曾主持齐国之政)带上贿赂去见晋军主帅却克,当晋方提出屈辱齐国的苛刻条件(必以萧同叔子就是齐侯之母为人质,并且将齐国境内田间的垄亩变成东西走向,这样道路、水渠都将成为东西方向,以便晋军的行动)时,宾媚人本着维护齐国尊严,坚决地加以拒绝,并准备决一死战(原话中为背城借一)。鲁、卫两军主将,都劝告却克与齐停战求和,晋终于放弃了继续进攻的主张,签订了盟约,齐国得以转危为安。后来以“背城借一”表示誓与敌人决一死战。
2、“不可救药”,指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3、(五音不全):五音: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简谱上的唐代以来叫合、乙、尺、工。指人缺乏音乐细胞。
4、(亡国之音):原指国家将亡,人民困苦,因此音乐也多表现为哀思的曲调,后多指颓靡淫荡的歌曲。
5、“呕心沥血”常用来形容为了工作或是某些事情而穷思苦索,费尽心血。
6、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7、(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形容乐声
8、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
9、(弹丝品竹):吹弹乐器,谙熟音乐。
10、(拼音):sìmǎyǎngmò
11、余音袅袅,原意声音已经结束,余音还在缭绕。
12、(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3、释义:委婉连绵是指不断故意地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也可以形容人的情感或音乐悠长、细腻。
14、(wěi wěi dòng tīng)
15、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16、描写琴声的成语有很多,比如余音袅袅、弦歌不绝、珠落玉盘、回肠荡气、如泣如诉、不绝如缕、余音缭绕、绕梁三日、余音绕梁、高山流水、袅袅余音、动人心弦、宛转悠扬等。
17、(狗马声色):良犬、骏马、音乐、女色。泛指养狗、骑马、听歌、狎妓等剥削阶级行乐的方式。借指穷奢极侈的享乐。
18、(近义词)如歌如泣、扣人心弦、荡气回肠
19、西二旗分校:北京上地怡美家园20号楼211室
20、(亡国之声):指淫靡的音乐。
三、琴声悠悠是成语吗
1、(乐以道和):乐:音乐。音乐能够表现中和之气。
2、(知音识曲):指通晓音乐。
3、一天,天气晴朗,幽王带着褒姒来到城楼顶上,登台远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
4、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
5、(黄钟大吕):黄钟: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六种阴律的第四律。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6、(肠回气荡):回:曲折,迂回;荡:摇荡。形容好的音乐、文章缠绵悱恻,感人极深的样子。
7、晋文公重耳当初争夺王位失利,被迫离开晋国落难他国的时候,一些小国却并不礼遇他,而楚王却给了盛情款待了他。楚王问重耳,如果他日你当上晋国国君,如何报答我?重耳恭敬的回答:如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出于此时),再与您交战。
8、进行演讲,并进行讲授
9、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
10、春秋时期,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11、悠扬、悦耳、 扣人心弦、绕梁三日、余音袅袅
12、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13、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才,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的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然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14、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15、(弦外之音):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16、白话文:“感动心动而已,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
17、综述:琴韵悠扬的意思是形容琴声的阴阳顿挫恰到好处,悠扬的声音能够传出好远。
18、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19、余音:指音乐演奏后好像还留在耳边的声音。袅袅:形容声音绵延不绝。形容音乐结束后悠扬悦耳的声音仍然绵延不绝,回响在耳边。也比喻诗文韵味无穷。
20、释义: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四、比喻琴声优美的成语
1、(龙言凤语):比喻轻松悠扬的音乐之声。
2、(知音谙吕):吕: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此处泛指音乐。指深通乐律。
3、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4、(解释):袅袅:宛转悠扬。余音:不绝之音。形容音乐结束后悠扬悦耳的声音仍然绵延不绝,回响在耳边。同“余音袅袅”。
5、造句: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交响乐章。
6、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7、(感心动耳):感心:心受感动;动耳:悦耳。形容音乐极其感动人。
8、不久,戎人发兵前来攻打镐京。
9、(钟鼓之乐):钟鼓;钟与鼓,乐器。指钟鼓一类的音乐。
10、如果白天某处发现了敌情,就点燃晒干的狼粪,靠“狼烟”传递情报;如果是晚上,就点燃柴草,靠火光传递情报。
11、鼓励大学生向国外介绍成语故事,了解以及传承传统文化
12、周朝有个诸侯国叫褒国,其国君见天子如此荒唐,就来规劝,幽王根本不听,反而把褒国国君关进大牢。
13、(袅袅余音):袅袅:宛转悠扬。余音:不绝之音。形容音乐结束后悠扬悦耳的声音仍然绵延不绝,回响在耳边。同“余音袅袅”。
14、白话文:“他的声音呜呜地,如怨如仰慕,如泣如诉;尾声婉转悠长,像绵绵不断的细丝在耳际缭绕。”
15、(穷极其妙):形容精妙到极点,多形容音乐。
16、(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7、(近义词)扣人心弦、荡气回肠、沁人肺腑
18、白话文:“哥哥元信,手持气奢侈,每次吃方丈,食客满屋,弦歌不绝;而善于独自恭敬自己朴素,喜欢安静。”
19、(大乐必易):指最美妙的音乐一定简单,雅俗共赏。
20、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五、形容琴声悠扬的成语有哪些
1、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2、(举例造句):所以喜奎一嫁,转瞬坤伶声势,一落千丈,伶界牛耳,又让男伶夺去。
3、(千部一腔):部:唐代管音乐的机构,按所管音乐的性质,区分为若干部。演奏的都是一个声调。比喻都是老一套,没有变化。
4、读音:(ràoliángsānrì)
5、(绕梁三日):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6、(出处):《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7、褒国国君的儿子洪德见父亲被关,非常焦急,就与母亲商量如何营救。
8、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曹操爱才,就召见祢衡。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曹操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书记。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
9、(shēng dòng liáng chén)
10、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司马迁在文末的评述中说:“鄙谚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负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长平一战之前,秦攻打韩,韩国的一部分土地与韩国本土失去了联系,这一块地就是上党地区,韩国便把它割让给秦国,以求苟且。但是上党的军民痛恨秦国,他们在冯亭的带领下要求向赵投降。
11、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12、白话文:“嘈嘈切切错杂弹,好像是大珠小珠撒落在玉盘里。”
13、这个故事就比较有名了,在〈东周列国志〉上也有记载,不过我要讲的则是出自〈左传隐公四年〉: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帮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石厚。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左传》因此称赞道:“君子曰:‘石蜡,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同与,就是一同处死的意思)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大义灭亲”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灭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维护正义而不徇私情。
14、造句:她的舞步轻盈优美,她的歌声悦耳动听,博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
15、(rào liáng sān rì)
16、(yáng yáng yíng ěr)
17、Mountainsandrivers
18、有备无患yǒubèiwúhuàn(释义)备:防备;患:患难;灾祸。事先有防备就可能避免灾祸。(语出)《尚书·说命中》:“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正音)患;不能读作“ɡǔ”。(辨形)备;不能写作“惫”。(近义)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有恃无恐(反义)措手不及临阵磨枪临渴掘井(用法)多用来劝勉人事前要有准备以避免祸患。一般用谓语、宾语。(结构)联合式。(辨析)~和“有恃无恐”;都含有“有所倚仗而没顾虑”的意思。但~偏重在“有准备”;是为了避免祸患;“有恃无恐”偏重在“有依靠”便无所畏惧或毫不顾忌。表示“有特殊势力撑腰而放开胆量行事;近乎嚣张”的意思。
19、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20、回复”名著“即可分享中高考必考名著简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