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古诗《蝉》的意思 虞世南(100句)

2023-02-04 15:56:19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古诗《蝉》的意思

1、《蝉》用比兴的手法,托物言志,讴歌了蝉的高洁品格,抒发了作者追求心地纯洁的胸怀。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秋风,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同时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2、学生们听着若有所思,我接着说,如果我们把蝉当时所在的环境放大到足够大,想想周围除了梧桐树,还会有什么呢?不到片刻的功夫,便有学生娃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来说“有森林”,有的说“有蓝天和白云”,还有的说“有哗啦啦的小河”……我接过话头说,有森林、蓝天、白云、草地、小鸟、花朵……等等这些自然景物都是可以的,但如果说有“哗啦啦的小河”就有些不妥。

3、答:《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资源共享:部编版5~6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书每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留言得电子稿)

5、蝉的寓意是高洁,虞世南独咏其高,而骆宾王的这首《狱中咏蝉》则侧重于其“洁”:

6、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7、贞观年间性情刚烈,直言敢谏

8、流响:指连绵不断的蝉鸣叫的声音。

9、藉(jiè):凭借、依赖。

10、“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11、虞世南(约558~638),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唐初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字,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代表作有《出塞》、《结客少年场行》、《怨歌行》、《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

12、于是我又说,有一句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如果在蓝天白云的笼罩下,远山脚下有一潭湖水波平如镜,是不是会与古诗的最后一句“非是藉秋风”中的“风”形成一个呼应呢?学生们又顿悟,于是有人说在草地旁应该有一潭如镜子一般的湖水。

13、垂緌①饮清露②,流响③出疏④桐。

14、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疏:开阔、稀疏。藉:凭借。

15、古人眼中,即便是小小的昆虫,也有着其象征和寓意。在文人笔下,蜜蜂、蝴蝶是浪荡子的代名词,蜻蜓象征着春意和青春,萤火虫则有着刚毅顽强的精神,蜘蛛往往寓意着“喜从天降”和久别重逢。

16、我又接着这个话题追问,那水里该有什么呢?水边该有什么呢?山边又该有什么呢?……我记得当时的课堂上,我为了给学生壮胆大声发言所准备话筒,从教室的这头传递到那头,学生们的思绪被调动了起来,频频出现灵光一现的金句,为我们这次的古诗配文写作训练增添了不少的华彩。

17、《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18、这一步我一边引导学生理解“居高声自远”的意境,一边把我们学习的第一课《白鹭》课文中的一段话引入了解意的环节里。

19、李商隐一生沉沦下僚,仕途坎坷,因此托蝉喻己,表达自己清贫的生活、不平的命运和艰难的处境。

20、原文是”緌“,读音为(ruǐ)。原文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简介虞世南(558—638),唐代诗人,书法家,文学家,有《虞世南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越州余姚(今属浙江省)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其诗风与书风相似,清丽中透着刚健。

二、古诗《蝉》的意思 虞世南

1、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2、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3、虞世南身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身居高位,咏蝉方才取其“高”,而骆宾王因反对武则天而被下狱,身陷囹圄,咏蝉自然表其“洁”。

4、《蝉》这首诗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5、审校:周敏璐付婷婷/美编:马云

6、初读古诗,感悟诗意。

7、►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赏读《枫桥夜泊》

8、居(jū)高(gāo)声(shēng)自(zì)远(yuǎn),非(fēi)是(shì)藉(jiè)秋(qiū)风(fēng)。

9、那时候,淘气的我们就是趁着蝉刚刚蜕皮,还没有飞离的时候去捉它们。多少个静谧如水的乡村夏夜,我们就是伴着蝉鸣声甜甜入梦的。今天,就让我们循着蝉鸣声,走进虞世南的《蝉》吧。

10、虞世南(558-638)唐代诗人、书法家。字伯施,余姚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伯施。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曾赐爵水兴县子,授银青光禄大夫,世因称“虞秘监”或“虞水兴”。唐大宗尝称其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誉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谥文懿。传世墨迹有碑刻《孔子庙堂碑》、《破邪论》等,旧摹墨迹本《汝南公主墓志铭》等。书法理论著作有《笔髓论》、《书旨述》。编有《北堂书钞》160卷、《群书理要》50卷、《兔园集》10卷等,另有诗文集10卷行于世,今存《虞秘监集》4卷。

11、虞世南(558—638)

12、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释义: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13、虞世南《蝉》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译文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声音传的远是因为我站的高并不是借助了的秋风

14、蝉在古诗词中是常常出现的意象,除了象征高洁的人品,有时还被诗人写进诗中营造一种美的意境,如王籍的“蝉噪林逾(yú)静,鸟鸣山更幽”,就是用蝉鸣声衬托了环境的清幽宁静。

15、►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赏读《所见》

16、②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17、在狱中,骆宾王创作下《在狱咏蝉》、《狱中书情通简知己》等大量诗赋,以表达自己遭诬下狱的悲愤心情和期待昭雪的强烈愿望。五律《在狱咏蝉》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名篇。

18、►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古诗赏读《画》

19、停顿: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配乐:王菲的《明月几时有》意见:连贯的词语不要段唤起不要可以要自然舒适如果是表演性质的朗诵更要带好面部表情但是要从心出发不能做作如果做不好那最好别加动作把注意力放在诗句上自然会出来最合适的感觉诗句朗诵时根据自己的自然呼吸来唤起,不要憋气,那样声音会底气不足。

20、在微风吹拂中,它的身体渐渐由软变硬,颜色也越来越深,直至最后成为黑色。这时候,它真正完成了蜕变,成为了一只会飞会鸣的蝉。

三、古诗《蝉》的意思简短

1、《蝉》这首诗包含了诗人余世南的诗。作为唐代贞观年间挂灵烟阁的24臣之他的名声在于他的知识和能力,高贵和诚实。他与太宗谈及历代帝王的政治得失,直言不讳,出谋献策,为贞观的治理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2、虞世南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这首《蝉》同样表示了虞世南的性情,他点明蝉居高声自远,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首诗的弦外之音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声名远播,这来自人格的力量,绝非外力所致。作者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表达出了诗人对人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

3、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这“贵(人)”与“清(客)”的统正是为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4、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5、正当你看得出神,微风过处,耳边又送来悦耳动听的蝉鸣声,“流响出疏桐”,此起彼伏、连绵不绝,这样清脆嘹亮的声音从哪里发出呢?原来是从高大挺拔、清俊疏朗的梧桐树上传来的。

6、资源共享:部编版3~4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书每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留言得电子稿)

7、►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赏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8、很容易看出,李商隐诗中的蝉已不是清高的代名词,也没有了雍容的气象,它就像一位清贫饥饿的落魄书生,而这无疑也是李商隐自身的写照。

9、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

10、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11、蝉声远传,诗人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2、据说,虞世南的这首小诗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高度认可,唐太宗连声称赞:“好,好!爱卿洁身自好,自然声名远播,乃我朝之大幸矣!”

13、读音:suí词性:名词、形容词、动词组词:绥化、扶绥、绥远、绥集、顺颂台绥字义:安定、舒缓的、会意造句:1)我的家乡是绥化的,绥化是个美丽的地方。2)他们立即绥集在这个地方。3)我需要去扶绥小美,她最近情绪不好。

14、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15、“新课标大语文”用心做教育

16、“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所说的是蝉的艰难处境,露水沾湿翅膀以致飞行困难,风大杂响把蝉的鸣叫声都淹没。既是咏蝉,也是咏自己身陷囹圄的困境。结尾两句“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道出蝉的高洁品格和节操,托蝉喻己,为自己的高洁发出辩白之声。

17、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18、初唐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虞世南写过一首咏蝉诗:

19、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20、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扩展资料《蝉》赏析:

四、古诗蝉的意思翻译

1、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2、“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3、千万考生的语文高效提分平台

4、③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5、诗意: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6、回复(西游记)收听《西游记》

7、这首诗译文是: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声音传的远是因为我站的高、并不是借助了的秋风。

8、垂緌饮清露: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这一句也有些象征的含义,"緌"是古代身份较高的人系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这里用"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垂緌"与"清露"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9、居高声自远,不是藉秋风.高的两层含义:一是地理位置空间关系上的高.二是思想高度、思维高度、灵魂高度的高,表现为人的高洁、高尚等.

10、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11、一唱,一和,一咏,是万里河山

12、时称“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

13、所编《北堂书钞》,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

14、蝉虞世南〔唐代〕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译文及注释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注释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疏:开阔、稀疏。藉:凭借。更多知识点可关注下北京新东方小学全科教育的小学语文课程。

15、庄子笔下这个来自南方的高贵的鸟儿鹓鶵,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16、《蝉》这首诗的译文是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声音传的远是因为我站的高,并不是借助了的秋风。

17、►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古诗赏读《咏鹅》

18、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强调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作者以蝉自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

19、诗人说,蝉住在高大的梧桐树上,只喝干净的露水。它不但高洁脱俗还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让人感到无比的舒适。他认为蝉的叫声传得很远,并没有借助秋风的力量,而是因为站得高的缘故。这既是对蝉高洁品质的赞美,也是诗人对自我精神境界的一种追求;同时还蕴含着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一个人只要品德高尚,声名自然能够远扬,何须借助他人?

20、“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叫到五更时已经筋疲力尽,而梧桐树、柳树依然青碧,丝毫不为蝉的处境而悲伤,它们当真是无情啊。作者在怨“树”,其实也在怨淡薄的人情、无情的世俗。

五、古诗《蝉》的意思中心

1、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2、白话译文: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3、发现诗词之趣,分享诗词之美

4、夏日的傍晚,炊烟袅袅升起,蝉的幼虫便悄悄地从土里钻出来,找到可以栖息的大树,爬到高处,趁着夜色脱掉土黄色的外衣,瞬间华丽变身,长出一双半透明的绿色翅膀。

5、书上只有一首诗和一点儿插图,怎么上这节课呢?我回顾了去年教这首诗时的做法,觉得如果只是诵读和理解大意,未免太没滋味了些。还是让我来开发一下这首诗的其他价值吧,于是就有了这次小练笔。

6、►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古诗赏读《悯农·其二》

7、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8、出自:唐代·虞世南《蝉》

9、品诗人:岁月静好|朗读者:颍川郡主

10、读到这里,你是不是仿佛看见蝉正骄傲地竖起触须,伏在树上吮吸露水呢。

11、hé shí gè dé shēn wú shì, měi dào wén shí shì bù wén.

12、►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赏读《夜书所见》

13、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14、课堂上,我和学生们边读古诗,边结合我的提示,解读古诗句的含义。期间,我特别引导学生“垂緌”的含义,抓住重点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来重点理解。

15、高宗调露元年(679)秋,骆宾王由长安主簿擢(zhuó)升侍御史不久,由于他秉性耿介正直,屡次向朝廷直言进谏施政得失,触怒当道,从而遭到打击报复,被诬以在长安主簿任内犯有所谓“赃罪”而被投入监狱年余,至永隆元年冬才遇赦释放。

16、望采纳虞世南《蝉》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翻译,盛夏炎暑,蝉鸣能给人带来野趣、凉意。那抑扬顿挫的蝉鸣声,还往往会使人追忆儿时的情景。夏季,当一阵雷雨过后,在树根周围的地面即可发现一些圆圆的洞穴,这就是蝉儿出土的地方,碰上好运气,还能抓到没有蜕壳的蝉儿。

17、蝉在古人心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它是一种非常高洁的生物,栖高饮露,不食人间烟火,不沾红尘俗气,像世外仙子,更像超凡脱俗的隐士。所以,古人把蝉当作高洁的代名词加以吟咏。

18、“垂緌”暗示显宦身分。

19、gāo shù chán shēng rù wǎn yún, bù wéi chóu wǒ yì chóu jūn.

20、这句话是写白鹭站在小树的绝顶的一句“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篇课文是要求背诵的课文,当我说出“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的时候,我班的学生们立刻把话茬接了下去,他们齐声背诵着。于是我说,如果我们想要理解蝉站在高处鸣叫时的姿态,就可以借助我们学习《白鹭》这篇课文时对描写白鹭立于小树的绝顶时的姿态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