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描写蝉的诗句古诗词(100句)

2023-02-04 15:55:19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描写蝉的诗句古诗

1、蝉的生命如此短暂,夕阳中的蝉,又是如此的凄恻哀惋,如同坎坷不幸的人在潸然泪下。纵然高洁,也会像蝉那样改变不了身世的艰难。所以,蝉和仕途不顺的人是如此地契合。

2、寻常不足少愁思,此际闻时愁更多。

3、噪柳鸣槐晚未休,不知何事爱悲秋。

4、高蝉旦夕唳,景物浮凉气。木叶渐惊年,锦字因络纬。稍断当窗梦,更凄临水意。清香笋蒂风,晓露莲花泪。《闻蝉》

5、审校:周敏璐付婷婷/美编:马云

6、我在洛阳有履道坊宅,想来此时又有别处的蝉在我家鸣叫。

7、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此诗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诗的关键与成功之处,在于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8、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9、乱山凄夕照,疏柳怨西风。

10、原文:湖上西风急暮蝉。夜来清露湿红莲。少留归骑促歌筵。为别莫辞金盏酒。入朝须近玉炉烟。不知重会是何年。

11、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12、诵读古诗词本来就是一种美妙情境下,借助语言文字开拓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如果在欣赏和感受之余,还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古诗词(其实也包括课文中好句的积累)发散出更多思维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怎能不令学生们喜爱呢?语文的读写能力又怎能会不提高呢?

13、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14、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唐·姚合(《闻蝉寄贾岛》)

15、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16、年年当此际,那免鬓凋零。

17、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8、翻译:傍晚夕阳斜照,微风吹过湖面,蝉鸣不歇。夜晚降临,颗颗清露点缀在红莲之上,煞是可爱。停留片刻后骑马赶赴即将开始的酒宴。离别之酒请不要推辞,让我们开怀畅饮。入朝为官就像靠近玉炉中的熏香让人心中欢畅,只是至此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欢聚一堂。

19、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蝉(唐)张乔先秋蝉一悲,长是客行时。

20、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二、描写蝉的诗句古诗词

1、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2、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3、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

4、一声初应候,万木已西风。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 《闻蝉》

5、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xiǎnhuàn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这“贵(人)”与“清(客)”的统正是为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pūdiàn,用笔巧妙。

6、唐人虞世南的《蝉》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表面写蝉的鸣叫声能远传,不是借助秋风,而是因为居在高树上。实则是借蝉说理,给世人阐述了一个道理,即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借助外力,也能声名远播。

7、翻译: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8、叫来叫去浑无事,叫到诗人白发生。

9、湖上西风急暮蝉。夜来清露湿红莲。少留归骑促歌筵。——宋代:晏殊《浣溪沙·湖上西风急暮蝉》

10、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白居易《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11、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早蝉》

12、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13、日斜金谷静,雨过石城空。

14、这句话是写白鹭站在小树的绝顶的一句“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篇课文是要求背诵的课文,当我说出“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的时候,我班的学生们立刻把话茬接了下去,他们齐声背诵着。于是我说,如果我们想要理解蝉站在高处鸣叫时的姿态,就可以借助我们学习《白鹭》这篇课文时对描写白鹭立于小树的绝顶时的姿态的描写。

15、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16、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17、才入新秋百感生,就中蝉噪最堪惊。

18、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qiángdiào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强调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作者以蝉自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

19、流:发出。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20、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三、描写蝉的诗句有

1、至此,由一首古诗而引发的一篇习作的创作过程就告一段落了。布置好了回家写话的作业,我便开始了满怀欣喜的期待。今天送到我手上的作业本中,果然发现了令我眼前一亮的写话作业。

2、每天一首古诗(184)|《宿甘露寺僧舍》

3、从此最能惊赋客,计居何处转飞蓬。

4、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5、齐女屏帏失旧容,侍中冠冕有芳踪。翅翻晚鬓寻香露,声引秋丝逐远风。旅馆听时髭欲白,戍楼闻处叶多红。《新蝉》

6、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

7、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

8、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9、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

10、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唐·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

11、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

12、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白居易《立秋夕有怀梦得》

13、每天一首古诗(188)|《小池》

14、恐是千年恨,偏令落日呼。

15、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

16、暂默斜阳雨,重吟远岸烟。

17、原文: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18、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早蝉(唐)白居易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

19、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20、一起来欣赏15首描写蝉的古诗词,让人感受别样韵味。

四、描写蝉的古诗大全

1、(作者)字伯施,余姚人。沉静寡欲,精思读书,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见称于仆射徐陵,同是有名。在隋,官秘书郎,十年不徙。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太宗践祚,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卒谥文懿。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集三十卷。

2、突然听到这个声音,勾起了我这个北方来的客居之人的愁绪,静静听着想起东都洛阳。

3、蝉韵极清切,始闻何处悲。

4、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5、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6、白发生头速,青云入手迟。

7、学生课前预习比较充分,古诗的大意很顺利地就掌握了。

8、夕阳门巷荒城曲,清间早鸣秋树。薄翦绡衣,凉生鬓影,独饮天边风露。朝朝暮暮。奈一度凄吟,一番凄楚。尚有残声,蓦然飞过别枝去。《齐天乐(蝉)》

9、始闻蝉,有怀白宾客,去岁白有闻蝉见寄诗

10、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年。

11、③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12、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

13、白话文释义:深秋季节西墙外寒蝉不停地鸣唱,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怎堪忍受正当玄鬓盛年的好时光,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诗行。露重翅薄欲飞不能世态多么炎凉,风多风大声响易沉难保自身芬芳。无人知道我像秋蝉般的清廉高洁,有谁能为我表白冰晶玉洁的心肠?

14、资源共享:部编版3~4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书每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留言得电子稿)

15、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16、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17、娇声娇语。恰似深闺女。三叠琴心音一缕。趓在绿阴深处。《清平乐(咏蝉)》

18、临风忽起悲秋思,独听新蝉第一声。

19、山蝉秋晚妨人语,客子惊心马亦嘶。能阅几时新碧树,不知何日寂金闺。若逢海月明千里,莫忘何郎寄一题。——《晚山蝉》

20、每天一首古诗(186)|《采莲曲》

五、写蝉的诗句古诗有哪些

1、世间最是蝉堪恨,送尽行人更送秋。蝉(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2、据诗解意,想象画面

3、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唐·司空曙《新蝉》

4、正是因为在高处蝉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5、宋人杨万里的《初秋行圃》中有:“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催”采用了拟人手法,诗人把看似无情,其实最有情的夕阳,赋予人的动作,不说蝉鸣,而说落日催促暮蝉拼命歌唱,使画面具有动感。

6、学生们听着若有所思,我接着说,如果我们把蝉当时所在的环境放大到足够大,想想周围除了梧桐树,还会有什么呢?不到片刻的功夫,便有学生娃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来说“有森林”,有的说“有蓝天和白云”,还有的说“有哗啦啦的小河”……我接过话头说,有森林、蓝天、白云、草地、小鸟、花朵……等等这些自然景物都是可以的,但如果说有“哗啦啦的小河”就有些不妥。

7、声声似相接,各在一枝栖。

8、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

9、独蝉初唱古槐枝,委曲悲凉断续迟。

10、此处不堪听,萧条千古同。

11、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闻蝉》

12、蝉鸣兮夕曛,声和兮夏云。白日兮将短,秋意兮已满。《听早蝉歌》

13、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刘禹锡《始闻秋风》

14、一腹清何甚,双翎薄更无。

15、3 暮蝉声尽落斜阳,银蟾影挂潇湘。黄陵庙侧水茫茫。楚山红树,烟雨隔高唐。——《临江仙·暮蝉声尽落斜阳》唐代:毛文锡(释义)斜阳落日送走最后一声蝉鸣,潇湘江面高悬起银色的明月,黄陵庙边的江水卷起阵阵涛声。楚山的红树笼罩在茫茫烟雨里,烟雨隔断了高唐台下的迷梦。

16、一声初应候,万木已西风。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闻蝉》

17、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四卷。

18、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

19、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20、言告离衿。何以叙怀,临水鸣琴。何以赠言,委顺浮沉。蝉(唐)罗邺才入新秋百感生,就中蝉噪最堪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