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的古诗怎么背(100句)
一、惠崇春江晚景的古诗
1、大文豪苏轼是个有名的吃货,发明过很多美味名菜,最有名的就是东坡肉了。有一天,他的朋友僧人惠崇请他去品评自己的新画,苏轼很高兴,心想又可以蹭饭了。
2、《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季的景象。原文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白话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是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扩展资料: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4、更待江南半月春。gèngdàijiāngnánbànyuèchūn。
5、在后台直接回复“唐诗”
6、《惠崇春江晓景》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七言绝句。惠崇是北宋能诗善画的僧人,以工于小景见称。东坡此诗题在他的《春江晓景》画上,非但状其形,而且传其神。
7、这不,今天我妈给我做了一道东坡肉,真是太好吃了,让我忍不住也想跟妈妈学一学呢。
8、“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9、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10、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11、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
1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13、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14、责任编辑:王莉丨编辑:王欣玥
15、有的心急的小朋友可能会问了:小站你个骗子,不是说好要讲东坡肉的来历吗?怎么讲了半天都没个“肉”字呢?嘿嘿,好饭不怕晚,东坡肉也急不得。之所以要给大家讲讲苏轼的这首《惠崇春江晚景》,是因为鼎鼎大名的苏轼也和小包我一样是个吃货,只不过苏轼比我可有文化多了。
16、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17、从物候角度看,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令的景物?诗中哪些意象能够表明这一时令特征?(列举两例)
18、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19、这首题图诗,着意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第一首组诗诗人先从身边写起,第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竹林外有三两枝桃花已经开放了,一派早春时节生机勃勃的景象,竹子和桃花是早春的代表,作者虽然只写了这两种景物,但却能让人联想到早春时节。次句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
20、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变暖
二、惠崇春江晚景的古诗怎么背
1、推荐理由:《惠崇春江晚景》(又叫《惠崇春江晓景》),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原诗共两首。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2、天水广播电视台少儿栏目品牌升级
3、嘿嘿,小包估计你们听完这首诗都懵懵的:这首诗是在讲些什么?莫慌,听小包为你们一一道来。这首诗题目叫《惠崇春江晚景》,单从题目上来看,大家是不是觉得这是一首描写风景的诗呢?如果你也这样想,那可只答对了一半哦。诗的内容似乎的确是在描写景物,只不过这景物不是自然风景,而是一幅画中的风景。题目中的“惠崇”其实是宋朝初期一位有名的僧人,他擅长诗歌与绘画,这《春江晚景》就是惠崇所作的两幅画,一幅画的是野鸭,另一幅画的是飞雁。
4、这是首题画诗,画是视觉的艺术,所以诗人不能直白写画中景象,那样诗就会成为画的附庸。诗是语言的艺术,诗人必须要用文字将画的意境提升,诗人在这首诗里最妙地是虚实结合,既实写“竹外桃花”“蒌蒿满地”等春景,又虚写“春江水暖”“河豚欲上”种种画外之意,让人观画忘俗,见诗生情。两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5、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6、第2步、转发本条信息至朋友圈,并截图回复给小听童。
7、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
8、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
9、表达赞美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惠崇春江晚景》,是元丰八年(1085)苏轼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苏轼的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诗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而这首《惠崇春江晚景》历来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10、“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11、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12、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古诗眼前浮现的是:江南仲春景色。疏落的翠竹,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还有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13、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14、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一首,因而第二首已鲜为人知,实际上,第二首也写得很好。第一句大体写惠崇所绘的“飞雁图”,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依依不舍,差点掉了队。并且在下一句,把这几只雁比作了“北归人”,是非常形象的,这就画活了景象。
15、美食家苏轼由“蒌蒿满地芦芽短”
16、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17、之前的经典诵读已经陆续分享了百首唐诗,
18、这首诗的作者是(),诗句描写的是惠崇的一幅名为()的画,画面景物有动有静,静的景物有()、()、()、()、(),动的景物有()、(),诗人从这些景物感受到()来了,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19、《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表达了诗人苏轼(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绘画者高超的技艺的钦佩)之情。
20、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三、惠崇春江晚景的拼音
1、QQ交流群:215641378
2、依依还似北归人。yīyīháisìběiguīrén。
3、全诗描绘了江南的仲春景色,诗中紧扣“早春”二字进行描写,满地蒌蒿与短短的芦芽,勾勒出呈现出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同时诗人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以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推知“河豚欲上时”,抒发了诗人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4、“正是河豚欲上时”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
5、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6、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7、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这首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8、段话或一首诗描写图上的景物。
9、这些古诗啊,都是小学必背的篇目,
10、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晚景》,现已无从考证。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11、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12、蒌蒿满地芦芽短,
13、苏轼(1037~1101年),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放纵不羁,雄浑豪迈,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4、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将要回游的河豚是画家画不出的,诗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氛表现得多么真切啊!
15、古诗意思: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16、河豚们逆流而上的场景虽然未在慧崇的画里表现出来,但是凭借着诗人丰富的想象,河豚们回到江里孵卵的温馨场景跃然纸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瞬间转化为了有声的、活动的诗境。
17、课本剧金信御园•桃李春风
18、《惠崇春江晚景》这首古诗的词句注释:
19、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苏轼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略显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后两句用典故,深夜苏轼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苏轼是一个性情中人。
20、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四、惠崇春江晚景的古诗二首
1、《惠崇春江晚景》《huìchóngchūnjiāngwǎnjǐng》
2、《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这首古诗的意思是: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宋代: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3、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4、《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5、这首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抒发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礼赞之情。
6、正是河豚欲上时。zhèngshìhétúnyùshàngshí。
7、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其二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所作的一首描绘早春时节桃花开放,鸭子在水中嬉戏的景象,显示了春天的活力,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8、关键词: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9、最直接的就是,我们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你家附近新开了什么店,或是什么老店关门了,你家对门来了什么邻居,楼下的马路在施工,准备扩建等等这一系列变化;
10、两两归鸿欲破群,liǎngliǎngguīhóngyùpòqún,
11、苏轼(1037~1101年),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放纵不羁,雄浑豪迈,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2、遥知朔漠多风雪,yáozhīshuòmòduōfēngxuě,
13、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4、不过这种手法并不是苏轼的原创,唐代诗人孟郊就写过“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用春雨后发芽的嫩草来表达春意的来临;杜牧也有“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的诗句,用大雁表明气温的回升,用梅花的香气写出余寒未退,这几句诗都与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有异曲同工之妙。
15、关键词: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16、诗是东坡看到惠崇的名作《春江晚景》而写的。惠崇是宋朝初期著名的画家、僧人,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东坡的诗也有对应的两首。不过最为大家熟知的还是其中描写鸭戏图的一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另一首是描写飞雁的: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17、这首题图诗,着意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18、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19、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一首,因而第二首已鲜为人知,实际上,第二首也写得很好。第一句大体写惠崇所绘的"飞雁图",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依依不舍,差点掉了队。并且在下一句,把这几只雁比作了"北归人",是非常形象的,这就画活了景象。
20、“春江水暖鸭先知”,对于气候变化感觉最敏锐莫过于大自然里的小动物了。
五、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诵读
1、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2、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不仅写得一手好文章,还能诗善画。苏轼诗的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4、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5、《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两幅画作所创作的组诗。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
6、赏析五:诗歌结构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7、《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惠崇和尚的画所作的题画诗。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
8、不负韶华,让我们一起继续诗海畅游吧!
9、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这里的欲,是正要,想要的意思。
10、《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第一首诗题“鸭戏图”,第二首诗题“飞雁图”。第二首诗为“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11、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扩展资料《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着意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
12、赏析一:创作背景《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13、《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此诗作于江阴。
14、对大家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15、“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
16、宋代苏轼所作的《惠崇春江晚景》全诗注音如下:
17、次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写近处的水景。这一句历来被认为是神来之笔,其实也是化用了前人诗句。孟郊有诗“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杜牧有诗“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苏轼化用后,后来的张栻“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也都开始化用。惠崇图中应该画有鸭群在江中凫水,但诗人偏偏代入鸭的感受,用触觉感受代替视觉感受,把二维的画变成三维的虚拟体验,不仅真实,而且富含理趣。诗句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真实的感受,只有最接近底层才能获得真相。正是诗有了理趣,才让人反复咀嚼,久久回味。
18、不知道大家平时都喜欢吃什么呢,小站我爱吃的东西可太多了:烤鸭,酱肘儿,地三鲜,红烧茄子,麻婆豆腐,辣子鸡丁…嘿嘿,凡是菜谱上有的,就没有我小包不爱吃的。
19、当时福建建阳有一名僧人,叫做惠崇,他和苏轼是好朋友,也能诗会画。他曾经画过两副《惠崇春江晚景》图,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而苏轼这首《惠崇春江晚景》就是为慧崇的第一幅“鸭戏图”所题的诗。
20、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