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100句)

2023-01-06 14:24:54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张籍节妇吟

1、出自唐代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原文为:

2、除了它所表现的是君子坦荡胸怀这一因素外,其在艺术上的高妙也是促使它成为名作的重要原因。据说由于这首诗情词恳切,连李师道本人也深受感动,不再勉强。

3、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把明珠系在我红罗短衫。

4、(2)妾:旧时女子自称的谦词,这里是诗人自比。

5、表面上看,双明珠作为证物,见证了一段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可以鄙人看来,这不过是一个时间的隐喻,一赠一系一还,三个动作,物归原主,一切都没有发生,但一切又都发生了,人还是那两个人,珠还是那两个珠,但时间在这过程中被扭曲了,如果没有这个试图阻断时间之流的“物”,人事实上没有确定自己究竟是不是碌碌一生中的匆匆过客,正因为有了它,人分有了永恒,爱情就是一种“永恒”或者“不朽”,至尊宝后来能够安心戴上金箍,正是因为他领悟了一个道理:我确定了她是爱我的,她也确定了这一点,这就够了。

6、这两句女子用自家的富贵气象和自己的忠贞不渝来告诫那位别有用心的“有情郎”,你送给我的东西再贵重,再有情,都不过尔尔,我对也你无半分情意,我只忠于自己的夫君。这便是“节妇”了,愿为自己的夫婿终生守节。

7、那么,回到《节妇吟》一诗,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8、在喻义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全诗以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态度,语言上极富民歌风味,对人物刻画细腻传神,为唐诗中的佳作。

9、创作背景: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张籍是韩门大弟子,他的主张维护国家统反对藩镇割据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收买而写的名作。

10、《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是唐代诗人张籍自创的乐府诗。

11、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12、张籍这首诗,表面上看去,似乎叙述的是一个有夫之妇受到了别人的引诱,并赠给她明珠作为礼物,而女子似乎也对此人有点意思,但是怎奈罗敷已有夫,于是只好将明珠还给男子,暗自神伤。但是,在这首诗的诗题下还有一行字:“寄东平李司空师道”,这才揭示了此诗真正的含义。

13、把定情的东西贴身佩戴,女子显然是要表明自己对那位男子也是有点情意的。但作为读者,我们就会大惑不解了:诗歌的题目叫做《节妇吟》,抒情主人公自然应该是一位贞洁烈女,却怎么做出了这样的事情来呢?

14、“你虽有一番‘好意’,我不得不拒绝。”这就是张籍所要表达的,可是它表达得这样委婉,李师道读了,也就无可奈何了。

15、(6)罗:丝织品,轻软丝滑。

16、这首诗的名字也确实叫《节妇吟》,但是,这首诗的作者本意并不是写贞洁烈女,而是写忠臣烈士,是在写他自己。

17、但就这样就完了吗?毕竟,在交还明珠的时候,这女子既泪水涟涟,又说出了“恨不相逢未嫁时”这样的话来,这是不是可以说,她虽然身体没有出轨,精神却显然已经出轨了呢。诗歌标题“节妇吟”,显然是要告诉我们,诗人在为以为恪守妇德的节妇树碑立传呢,可依照古人的女德标准,这样的女子也可以被称为节妇吗?尤其在道学兴起之后,正统思想恐怕绝难容忍这样一个“节妇”的形象吧?据说清代沈德潜在编选那部很有影响力的唐诗选本《唐诗别裁》的时候,就是出于这个理由而摈弃了张籍的这首诗。

18、张籍是韩门大弟子,他的主张维护国家统反对藩镇割据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因此不为所动。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收买而写的名作。

19、张籍出仕唐朝,官至国子司业,是当时唐廷最高学府国子监的“教导主任”。张籍因为其才华和关系网而受到朝野重视,白居易等人和他是挚友。

20、据说是有个叫李师道的藩镇节度使想聘请张籍作幕僚,张籍写这首《节妇吟》婉拒,节妇是暗指张籍本人.据说由于这首诗情词恳切,连李师道本人也深受感动,不再勉强.诗中的: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二、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1、张籍终于靠这首诗逃过一劫。之后,元和十二年十月,唐军攻破蔡州,活捉吴元济。裴度派人游说,迫使恒州的王承宗归顺朝廷。元和十四年二月,裴度又派兵攻陷郓州,作恶多端的李师道被诛杀。

2、此诗词浅意深,言在意外,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立场。全诗情理真挚,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委婉曲折而动人。除了它所表现的是君子坦荡胸怀这一因素外,其在艺术上的高妙也是促使它成为名作的重要原因。据说由于这首诗情词恳切,连李师道本人也深受感动,不再勉强。

3、韩愈张籍师徒固然忠诚有原则,但是他们这样的例子在当时是少数,大多数唐廷官员都和外部藩镇有勾结。

4、(4)缠绵:情谊深厚。

5、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6、这首诗乍一看似乎是一个有妇之夫拒绝别的男人追求的故事:

7、此诗似从汉乐府《陌上桑》、《羽林郎》脱胎而来,但较之前者更委婉含蓄。

8、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张籍是韩愈大弟子,他的主张维护国家统反对藩镇割据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收买而写的名作。

9、继而又一转,说自己家的富贵气象,良人是执戟明光殿的卫士,身属中央。古典诗词,传统的以夫妇比喻君臣,这两句意谓自己是唐王朝的士大夫。

10、由于“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把爱情中这种相见恨晚的遗憾写得情意绵绵,一不小心,成了流传千古的爱情诗句。

11、唐朝中后期的藩镇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军事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是一个结构问题。

12、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13、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个女子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到十四五岁的时候她还没出嫁,于是心里充满了感伤。但是这个女子也可以指作者自己,出嫁比喻的是踏上仕途。所以这首诗也可以理解为表现了作者从小努力学习,完善自己,但是长大之后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凉。

14、赏析据此诗另一版本,标题下有“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还,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曾作《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张籍是韩门大弟子,他的主张统反对藩镇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勾引而写的名作。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

15、”这是唐代诗人张籍的《节妇吟》,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美丽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才华横溢而又多情善感男子的一生悲苦追求

16、huán jūn míng zhū shuāng lèi chuí , hèn bù xiāng féng wèi jià shí 。

17、“生又何苦,死又何哀”

18、这是一首具有双层面内涵的唐诗精品。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

19、接下去诗句一转,说道:我虽知君不守礼法,然而又为你情意所感,忍不住亲自把君所赠之明珠系在红罗襦上。表面看,是感师道的知己;如果深一层看,话中有文章。

20、出自:唐代张籍的《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三、张籍节妇吟

1、至尊宝是一个好演员,男女之事在他这里竟然也可以“配合你一下”——可是悲剧的地方就在于,如果他只是配合,这段情节发生之后,他就不会去找春三十娘找解药,也不会去救人,他所有的行为和他的言语是不一致的,他的行动告诉观众,他事实上“爱上了”这个白骨精——当然,他一直没有见过晶晶姑娘的真实身份,只有和后者接过吻的猪八戒才知道,这更加证明了偶然性才是人生的主导力量,如果至尊宝知道了,他恐怕十有八九也不会这样。

2、最后以深情语作结,一边流泪,一边还珠,言词委婉,而意志坚决。

3、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4、节妇吟唐张籍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请采纳

5、节妇吟作者:张籍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6、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但我已发誓与丈夫生死共患难。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遗憾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7、这首诗的作者是张籍,那么,他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忠诚之心呢?

8、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9、放在至尊宝这里,他一开始忽悠白晶晶都不过是为了自保,当然有时候也确实像他自己所说:

10、点击上方,收听音频版内容。

11、(8)苑:古代种植林木,蓄养飞禽走兽的地方,多指皇家园林。

12、开篇便说“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这是对那位男子说:你明明知道我已经嫁了人,却还是送我明珠以示爱。话讲得很明白,隐隐有些不满的意思,那位男子虽然很有爱情勇气,但毕竟不合礼法。但是,对这样不合礼法的示爱,女子没有严词拒绝,而是满面含羞忸忸怩怩收下了,然后这样说:“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这位大帅哥啊,我被你那缠绵的爱意感动了,就收下这对珠子,把它珍而重之的系在我的桃红小棉袄里吧。

13、(9)良人:古代夫妻互称对方为良人,后多用来妻子称呼丈夫。

14、对不起,你是个好人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孙绰·《碧玉歌》对不起,你是个好人,你应该找个更美的女孩儿。

15、“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尤其是后一句,“恨不相逢未嫁时”,让你看到了,读到了什么?绝世凄美的爱情中的挣扎吧?要说它不撕心裂肺惊心动魄,你会不会不好意思一下下?

16、我今天想说的,是他另外一个名号:诗坛大忽悠。

17、《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是唐代诗人张籍自创的乐府诗。此诗具有双层面的内涵,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全诗以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态度,语言上极富民歌风味,对人物刻画细腻传神,为唐诗中的佳作。

18、那个时候,正是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成形,唐王朝中央政府的控制力日渐衰落的时候,各个藩镇为了扩充实力,争相延揽人才,李师道和李师古兄弟野心勃勃,争着以重金聘请当时很具有声望的张籍入职自己的幕府。而这在一向以儒家正统知识分子自居的张籍看来,是完全无法接受的,按照所谓正统观念,天无二日,民无二君,中央集权大一统以外的任何政治形态都是不可想象的。

19、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20、(1)节妇:坚守节操的妇女。吟,一种诗体的名称,曲调悠长高扬。

四、张籍节妇吟拼音版

1、此诗富有民歌风味,它的一些描写,在心理刻画中显示,写得如此细腻,熨贴,入情入理,短幅中有无限曲折,真所谓“一波三折”。

2、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3、zhī jūn yòng xīn rú rì yuè , shì fū shì nǐ tóng shēng sǐ 。

4、据说是有个叫李师道的藩镇节度使想聘请张籍作幕僚,张籍写这首《节妇吟》婉拒,节妇是暗指张籍本人。据说由于这首诗情词恳切,连李师道本人也深受感动,不再勉强。诗中的: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5、高楼连苑起:耸立的高楼连接着园林。苑:帝王及贵族游玩和打猎的风景园林。起:矗立着。

6、节妇:能守住节操的妇女,特别是对丈夫忠贞的妻子。吟:一种诗体的名称。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时任平卢淄青节度使。

7、“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还是要感谢你对我缠绵的情意,我把你赠送给我的东西就收在我红色的锦缎短袄里,随身带着。待有一天,见到你,便还了你这份情。

8、紧接两句作波澜开合,感情上很矛盾,思想斗争激烈:前一句感谢对方,安慰对方;后一句斩钉截铁地申明己志,“我与丈夫誓同生死”。最后以深情语作结,一边流泪,一边还珠,言词委婉,而意志坚决。

9、就这样,“系在红罗襦”的那一对明珠终于还是被女子解了下来,还给了他们原先的主人,这位女子也终于保持了一个节妇的操守,尽管恋恋不舍,尽管心有遗憾,但总算做了正确的决定。

10、关于“双明珠”的解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指名贵的珠玉,一种是说指女子的耳环。如若这位郎君赠与女子的只是贵重的东西,怕不会让她如此为难。汉末文人繁钦的《定情诗》里有一句“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双明珠”就是指耳环,是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想想看,能让这位女子感动的,怕不是多贵重的东西,而是一份情意吧!对于诗人张藉来讲,也是如此:荣华富贵,自然打动不了他。而对方的看重,才是他在意的吧!所以,下句,他才说:

11、张籍,字文昌,苏州人,或曰和州乌江人。唐贞元十五年(799)中进士,授太常寺太祝。之后,升为秘书郎。韩愈荐为国子博士。历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等官职,终国子司业。当时有名士都与之交游,而韩愈尤其看重他。张籍为诗长于乐府,多警句。有诗集七卷,今编为五卷。

12、遗憾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任凭花开花谢我的决心坚如磐石。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13、今天票圈疯转黄天骥老先生在《书城》第6期发表的《说张籍》,大意还是张水部遵循了“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儒家大原则,从“赠珠”到“系珠”,再到“还珠”,大体是一个从接受情感到内心挣扎,再到履行道德义务乃至承认情感权利的过程。简单说,张水部不是一般人,比宋儒明儒更宽容,还更有“人性”。

14、gǎn jūn chán mián yì , xì zài hóng luó rú 。

15、如前所说,张籍是唐代乐府诗的大家之和王建齐名,人称“张王乐府”,这首《节妇吟》便是乐府旧题,是张籍留给我们的最有名的一篇作品。

16、此诗词浅意深,言在意外,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立场。全诗情理真挚,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委婉曲折而动人。

17、恨不相逢未嫁时这是一首具有双层面内涵的唐诗精品。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

18、张籍生活的时代唐朝已经不复当年的辉煌,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权威丧尽,内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尤其是藩镇节将,割据一方,拥兵自重,形同国中之国。

19、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

20、这位罗隐同学也确实命途多舛,蹭蹬到五十多岁还没有登上仕途,终于坚持不住,投奔了一座南方藩镇幕府。想想也是啊,即便是最飞扬跋扈的藩镇,至少在名义上还是从属于中央的。更为现实的,诗人也得挣钱养家糊口不是?

五、张籍节妇吟赏析

1、我家的高楼就连着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拿着长戟在皇宫里值班。

2、节妇吟作者:张籍(约766年—约830年),字文昌,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汉族,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

3、但当时李师道是个炙手可热的藩镇高官,作者并不想得罪他、让他难堪,因此写了这首非常巧妙的双层面的诗去回拒他。此诗富有民歌风味,它的一些描写,在心理刻画中显示,写得如此细腻,熨贴,入情入理,短幅中有无限曲折,真所谓“一波三折”。

4、一个美丽的少妇,得到另外的男人送的一对名贵的珍珠,这对珍珠女子很喜欢,把它们系在自己的胸前。但是女子突然又想到,自己是有丈夫的。而且丈夫家世很好,修了很多高楼和花园,而丈夫的地位也十分显要,他是皇帝的侍卫。女子知道这个追求自己的人是诚心诚意的,但是在结婚的时候她就发誓与丈夫同生共死。矛盾犹豫和内疚涌上了女子心头,最后她含着眼泪把明珠送还了男子,说:最大的遗憾是我们没在我出嫁之前相逢啊!

5、赠珠之人与受珠之人的再次相遇是必然的,赠珠受珠还珠也是必然的,这种必然缘自于一种情感上的牵连,二人必是各自心中都有对方的位置,才会发生这一千古流传的情感故事。但这一必然是通过行动来建立连接的,“赠”“系”“还”是行动,“知”“感”“誓”“恨”也是一种行动,是一种内在的心灵行动,同时,整首诗是一种“言语行动”,是一方对另一方的言语行动,所有这些行动都在试图打破时间之流——如果男方的行动发生的再早一点,如果女方的回应发生的再早一点,就像至尊宝那样,如果有一个月光宝盒可以让时间穿越,那么这种绵绵无绝期的艺术作品也就不存在了,同时也就让必然性统治了偶然性,人生也就变得彻底无意义。

6、对不起,我胸怀天下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刘克庄《玉楼春》你想想,女神打电话约你去吃饭,你说滚,老子还没推掉对方水晶。

7、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曾作《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

8、根据考证,那个羞羞答答忸忸怩怩的女子的处境、心情,实实在在就是张籍张籍的处境、心情。

9、张籍作《节妇吟》,用“一女不嫁二夫”的贞洁烈女的形象来自况,表达自己对于唐王朝从一而终,绝不会趋炎附势,因为一些现实利益投靠他人。

10、唐朝所处的时代是强力林立的时代,从南北朝以后,北方的突厥,东部的高句丽,南部的吐蕃,以及西部的铁勒、薛延陀、回鹘、吐谷浑等部落相继崛起。唐朝想要在中原立国,就必须建立强大的武装,这就是藩镇兴起的根源。

11、(作者)张籍(朝代)唐

12、此诗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言情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抒情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

13、可是,言语行为(speechact)是一种能够产生实效的语言,它不仅仅是语言,它本身就是一种行动,这种行动的后果不是虚无的,是实质性的,白晶晶本来就是“为了爱情”(为了那只臭猴子)才穿越回来,这时候遇上这么一位,当然会受到实质性影响。因此,后来白晶晶自杀,完全就是因为春三十娘一句谎言——

14、“君知妾有夫”和“君心如日月”是一对时间矛盾,你既然知道我已经嫁人,为什么还要赠予双明珠?我当然知道你心如日月——显然这意味着永恒——可我为什么还要还君明珠?双珠换双泪?原因只有一个:“你”爱的是一个“超时间”的我,而“我”同时也知道你的爱是“超时间”的,这恰恰带来进一步的反问:“未嫁时”你为什么不赠?偏偏等到现在?所以,对这位“感君缠绵意”的女子来说,从未嫁到既嫁,恰恰也是此时赠予“双珠”才证明了你的心始终如日月,“双泪垂”恐怕最感动的还是这一点。只不过在于:来不及了。

15、换句话说,《节妇吟》所写的本意不是歌颂贞洁女子,而是表达作者自己的操守。

16、“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我家的庭院中楼宇恢弘壮丽,紧连着皇家的园林,我的夫君就执着长戟在皇室宫殿里值守。在古诗词中,诗人常以夫妻喻君臣,这里的“良人”指的就是“君王”。

17、紧接两句作波澜开合,感情上很矛盾,思想斗争激烈:前一句感谢对方,安慰对方;后一句斩钉截铁地申明己志,“我与丈夫誓同生死”。

18、藩镇割据困扰了唐朝一百多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朝采取强干弱枝,中央完全控制军队的制度。但是这样一来又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边疆国防薄弱,被外敌攻打显得十分狼狈。

19、渣男,滚!问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卓文君·《白头吟》非常决绝,非常决绝,非常决绝。

20、恨不相逢未嫁时,花开花落两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