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100句)

2023-01-06 14:23:03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观沧海原文

1、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2、(10)日月:太阳和月亮

3、(3)沧:通“苍”,青绿色。

4、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5、译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水波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耸立在水中。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雄伟的太阳,灿烂的银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雄伟的太阳,灿烂的银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出自大海里。(互文)喜悦高兴到了极点,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6、观沧海曹操(东汉)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8、“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9、D.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10、(2016年重庆市A卷)

11、https://www.renjiaoshe.com/chuzhongshengwu/

12、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诗中有山有水,有放眼望去的远景,也有精细描写的近景,更有奇丽丰富的想象,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激情。山水相伴,动静相宜,这样一幅壮美的山水画卷,开创了山水诗的新篇章。

13、创作背景:诗歌是曹操率军东征乌桓胜利后,凯旋途中所作。乌桓当时是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同时,南方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了谋士郭嘉的建议,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东征,直到当年九月胜利回师,途径碣石山而作。所以,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要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去读?(喜悦、踌躇满志、信心满满......)

14、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率领一支庞大的军队征服了当时东北的桓国。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场重要战争。

15、A.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时所作,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16、新的一年轻松备课就来人教版教师之家,官方网址www.renjiaoshe.com

17、这首四言绝句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以景托志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四字绝言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当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现了作者的博大胸襟,是千古名句。(1)

18、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19、本诗作者,不仅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20、https://www.renjiaoshe.com/chuzhongwuli/

二、观沧海原文及翻译

1、(答案)CB

2、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3、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4、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5、作用: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6、https://www.renjiaoshe.com/chuzhongyingyu/

7、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8、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9、登上高高的碣石山顶,得以观赏壮阔的沧海。大海万顷波涛水势壮阔,水中的岛屿巍然屹立,山势陡峭。岛屿上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和百草,让人感觉到勃勃的生机。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风挟着层层海浪汹涌而来。大海这浩瀚的波涛中,可吞日月,可揽星汉,壮阔的景象,抒发着豪情壮志。我的心情非常高兴和庆幸,只有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情。

10、(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1、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12、作用:使描写对象更有趣味,内涵丰富。

13、A、“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B、“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14、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日月星汉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的宏大抱负。

15、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

16、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17、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语句注释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18、书画艺术研究院书画高研班面向全国招生

19、https://www.renjiaoshe.com/gaozhongyingyu/

20、“若”,“好像”的意思,所以这两句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景象;

三、观沧海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1、(15)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3、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4、⑴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①“”。写景时,先写岛上的②,次写海面上的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3分)

5、D.“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诗歌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6、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7、澹澹(dàn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8、WINTERGAMES

9、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10、https://www.renjiaoshe.com/chuzhonglishi/

1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2、题目:《观沧海》,交代下文所做之事是观看大海。

13、(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读得差不多了,那么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具体写了些什么呢?)

14、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5、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16、(14)咏志:即表达心志。

17、rìyuèzhīxíng,ruòchūqízhōng;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18、沧:通“苍”,青绿色。

19、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出自这浩瀚的海洋。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20、阆苑①仙人何处觅?灵槎②使者几时回?

四、观沧海原文及赏析

1、介绍创作背景,推出朗读所带情感;

2、B.诗人把登高望海所见的秋天自然景色,特别是把大海的壮阔生动地描绘出来,让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3、《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4、https://www.renjiaoshe.com/bubianchuzhongyuwen/qishang/133754/shiti.html

5、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shuǐhédàndàn,shāndǎosǒngzhì。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7、⑵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晴之笔,请作赏析。

8、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

9、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0、“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11、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2、原诗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3、(9)日月:太阳与月亮

14、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曹操

15、主旨是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16、《觀滄海》繁體字原文:兩漢: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翻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17、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18、(答案)C(2分)

19、https://www.renjiaoshe.com/xiaoxueyingyu/

20、人教版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网

五、观沧海原文带拼音

1、《观沧海》是两汉曹操所作,其全诗原文如下:

2、《观沧海》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精讲的第一首古诗,对学生学习古代诗词,在朗读、背诵、理解和赏析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本诗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然后把这一技能迁移到其它三首诗歌的阅读中,更好地理其它三首诗歌。

3、“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我感到非常的幸运,能够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出我此刻的心志!词句是结束的套语,与诗歌内容无直接关系。

4、以上A属于()描写,B属于()描写

5、(2010年湖南省岳阳市)

6、品读更多视频美文,欢迎关注订阅

7、xīnghàncànlàn,ruòchūqílǐ。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8、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9、⑴这首诗以“”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2分)

10、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艺术赏析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11、曹操这首《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12、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13、(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4、凡报面试实战班的同学,笔试未过,只要凭已经考过的笔试成绩单可以享受我们育丁教育提供的笔试全程班(不含书本资料),书本资料需要另购。

15、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16、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和乐时加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17、(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蕴含情感的把握。此句中,作者面对大海发出了感慨。自己面对的大多是江湖,现在面对大海才感觉眼界大开,所以抒发了作者内心的豁然开朗的情感。

18、结合课文注释自由朗读两遍;

19、(译文)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20、(答案)⑴诗人因关心南宋末年动乱时局而多愁善感,忧心如焚,感情十分沉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