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传(100句)
一、杨业传
1、《八大王开诏救忠臣》杂剧演述:杨业死后,杨景(杨六郎)上东京告御状,太尉党彦进奉旨擒获潘仁美等,交寇莱公(准)勘问。寇准审讯潘仁美等的唱词说:“你将那忠臣良将故赃谋,想着你按兵不举心更毒!”这真把潘美有意陷害杨业的明谋诡计,一语道破。试问托逻台上望见杨业战斗失利,不立刻派兵应援,反而自己也离开了同扬业约定好的防地,这不是“按兵不举心更毒”的真凭实据吗?赶到事实败露。乃以不能制止王侁为托词,这又不是想“移祸于侁”吗?人民是警敏的捡察官,又是公平的裁判官。这杂剧的最后,杨景入牢,把潘仁美等杀死,自己投首,遇着大赦,免予议处。反映出人民对杨业殉国事件的正确态度,同时,也是反对宋太宗包庇潘美等的一封抗议书。
2、北宋另一位大文豪苏辙也写过一首《过杨无敌庙》的诗,他的诗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杨家将故事在宋代的影响力。
3、“杨家将”既然半真半假,扑朔迷离,那么“杨门女将”呢十分遗憾的是,在小说和电视剧里轰轰烈烈的“杨门女将”,正史中却一点影子都没有。
4、萧太后名绰,小字燕燕,戏曲上呼她为“银宗”。为了支撑这“母寡子弱”的局面,由耶律斜轸、韩德让参决大政,对宋问题则委耶律休哥处决。
5、从此刘继业就叫成杨业了。太平兴国四年八月.宋太宗以杨业为郑州防御使。
6、墓志的作者孙仅,字邻几,蔡州汝阳人。自幼聪明过人,22岁即已出版诗集《甘棠集》1卷[2]卷著名诗人王禹偁读后赋诗称赞,并预言:“明年再就尧阶试,应被人呼小状元。”[3]卷9果然到下一榜时,高中状元,时在咸平元年(998),而主考官四人中正有李若拙,时任“权同知贡举”[4]42所以孙仅在墓志中署名时自称门生。几年后,孙仅升任知开封府、给事中。为人正直敢言,宋真宗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玉清昭应宫,孙仅作《骊山诗》二首加以讽刺,最后二句云:“秦帝墓成陈胜起,明皇宫就禄山来。”有人故意将诗抄送给真宗,真宗读第一句“朱衣吏引上骊山”,觉得很普通,便放下了,这才没有惹出麻烦来[5]孙仅作有《文集》50卷,可惜没有传下来。
7、杨业一共7个孩子,而并不是8个。小说《杨家将》和连续剧《杨家将》中,杨业一共8个孩子。据《宋史》记述,杨业一共7个孩子,他们是:杨延朗、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环、杨延贵、杨延彬、杨延玉。在其中杨延玉随乃父征伐,于陈家谷口一战殉国。
8、元丰六年(1083)前,曾巩(1019-1083)写入《隆平集》卷17中。其中说到“杨邺,一作继邺”,说明他在史馆工作时见到过李若拙的《杨继业传》。“业”写成“邺”,可能是后人传抄中产生的错误。
9、杨业的父亲杨信原为麟州刺史,当时各种割据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杨家虽然也算是一方豪强,但势力相对较弱,只能于夹缝中求生存
10、其实历史上真正的杨家将是只有老大一人战死沙场,其他六个都活得好好的。0杨家将有名的原因杨家将之所以被世人传颂至今,有一部分是因为杨业的战功累累,英勇善战,不仅得到皇帝的赏识还在百姓中负有盛名。所以,当时的百姓都知道杨家将的威猛,更是有人写下了《杨业传》。
11、另外,根据《宋史》的记载,杨文广应该是杨延昭的儿子。北宋赫赫有名的范仲淹曾经将其收为部下,后来,他跟随狄青一同南征,最后,被调任做了定州路副都总管,迁步军都虞侯。由此可以看出,关于“杨家将”的故事基本上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让人感到扑朔迷离,难以分辨。
12、云里来雾里去 晃来晃去
13、所以,后来的评书、演义中说杨业为奸臣所害,是有一定历史根源的。
14、《宋史.杨业传》明确记载杨业有七子,除了长子杨延玉随同杨业战死外,其余都生在!而在余下的六子中,只有杨延昭比较出名和有功绩,他后来成为北宋抗辽的著名大将,曾取得著名的遂城大捷!《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有此故事。而其余五子都不太出色,记载较少!
15、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女性的英勇事迹,其中,最为英姿飒爽的当属穆桂英挂帅了。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对杨门女将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人争相传颂。正是因为杨门女将的故事流传甚广,所以,很多人都对此深信不疑,认为这就是真实的历史。
16、西岳史风||李裕民先生讲座纪要:历史文献的阅读与研究
17、12王曙《雷有终墓志铭》:“雍熙中,海县无事,财力丰富,太宗欲扬威荒外,观兵塞垣,十乘启行,五将分道,瞻彼飞狐之口,实惟束马之途。既衔枚而进师,须輓粟以济众。董兹军食,必藉通才。敕公带本职,充蔚州飞狐路随军转运使。”参见中国文物研究所、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编《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壹]》,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下册。
18、因此,在真实的历史中,杨家子嗣不仅没有流落番邦,更没有被奸臣害死的事情。
19、而对于杨五郎,他也是一直是后人争议不断的人物。他在元代杂剧中被唤作杨延郎,而在小说《杨家将》之中又被叫作杨延玉,明、清时期的戏剧之中又被叫为杨延德。不过大多数的观点是杨五郎在两狼山大战之后,看破红尘,到五台山出家当了一位和尚。而杨五郎削发为僧的说法却在正史之中也同样是没有任何记述的。
20、10据宋敏求《长安志》卷11“万年县”条载:“洪固乡在县南一十五里,管村胄贵里。”
二、杨业传
1、山西自古出良将,民间谚语说“山东出相,山西出将”。杨业出生在这样的地方,父辈又是地方武装力量的领袖,加之生长在烽火连天的时代,所以他自幼就善骑射,好打猎。每次出猎,他的猎获物总是比别人多。他还常对伙伴说:“我将来当了大将带兵,会像老鹰、猎犬追逐兔子一样。”十五六岁的时候,杨业已跟随父亲出入沙场了。
2、“云里来雾里去”出自歌曲
3、这说明杨宗明与杨家将的血缘关系。还有一点可证实杨家村对杨业奉若神明,每年农历一月十日至十二日,要去离杨家村五里地的地方,把杨令公的神像接到杨氏宗祠的古戏台上,演二日三夜戏。
4、在历史上,由杨业到杨延昭,再到杨文广,三代为国戍边,忠勇闻于当时,美名传于后世,可敬可叹。然自杨文广之后,杨家不复有良将闻于世,古人云:“君子之泽,三世而斩”,惜哉。
5、清代汉学家焦循,治周易自成一家。他评述《吴天塔》杂剧说:“同没者延玉,此名延嗣,果乞师而潘射之,则潘之恶甚矣!至今妇人孺子,无不唾骂张士贵、潘美为奸者,而史之所书则如此。然则杀业父子者,果侁不用命也?抑美杀之而移祸于侁耶?"(剧说卷2)。焦循这一疑问是有道理的。
6、很显然,除了犯有外交礼仪上的错误之外,这位工作人员还和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一样,相信杨门女将于史有证,从而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一个误区。
7、杨四郎在正史中名为杨延环,而在民间戏曲中叫做杨延辉。《宋史?杨业传》中却记载,杨业战殁后,杨四郎被朝廷封做了殿直官,并未有变节行为。所以,四郎到底结局如何,不得而知。
8、传统戏曲中,杨老令公与妻子佘老太君一共生有七个儿子。还有戏曲中说杨继业有八个儿子,号称“七郎八虎”。
9、杨继业总共有七个儿子,辽国天庆王入侵大宋,杨继业随宋太宗北伐,行经五台山,杨业率七子上山拜佛,以求平安。方丈智聪禅师得道高深,见杨业以天下为已任,极为感动,不忍杨家遭受灭顶之灾,却又不敢道破天机,便劝杨业解甲归田。
10、北宋在雁门关、宁武关沿线,修建堡寨很多,今天还有不少的遗存。如从阳明堡至平型关,沿路上有许多烽火台。从烽火台和伴随的碎片砖瓦来看,可以断定它是宋朝遗迹。
11、在五代混乱的年代,杨重贵在太原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刘崇很看重年少英武的杨重贵,他认杨重贵为养孙,改其名为刘继业。
12、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续资治通鉴》中记载,刘继业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甚至北汉主刘继元投降以后,还在坚持战斗。后宋太宗派刘继元亲自招降,刘继业才大哭解甲归降。
13、西岳史学||牛敬飞:地方大族与王朝扩张:论汉隋间陇西辛氏之发展
14、其实,潘美所弄的这套把戏,并没有瞒过当时的明眼人。如:苏辙古北口《过杨无敌庙》诗云:
15、穆桂英是明代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又名《杨家将传》、《杨家将演义》)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府演义》中的人物,后来杨家将相关小说被改编成戏剧和电视剧,穆桂英也因此变得家喻户晓。
16、此诗三四两句揭明杨业死的原因,表示极度愤惋;五六两句赞扬杨业志节与赢得敌方的敬佩;末两句以周处死事比喻杨业,主张杀潘美以谢杨业于地下。
17、这个杨延朗就是演义中的杨六郎,因避讳皇帝名字后改名杨延昭,但他不是杨家将演义中杨业的第六个儿子。
18、任职第二年,杨业即破辽兵于雁门(山西)。
19、在《杨家将演义》中,同样老令公杨业因奸臣出卖,遭遇契丹兵埋伏,兵败退到谷口宋军设伏地点发现宋兵已撤,只得再次与番兵鏖战,血映征袍。登高而望,见四下皆是劲敌,杨业劝部下仅剩百余人分散各自逃命。部下不答应,拥护杨业一路冲杀到胡原,见一石碑,上刻“李陵碑”三字。杨业自己寻思到:“汉李陵不忠于国,安用此为哉?”回头对众军说道:“我不能保护你们,这里是我报答皇上恩情的地方了,你们各自谋生路吧。”说完,抛了金盔,连叫数声:“皇天!皇天!实鉴此心。”遂触碑而死。
20、年十五(958),以父任补太庙斋郎。年十九(962),应拔萃,判入高等,除大名府户曹。时烈考在魏王幕府,就甘旨也。年二十二(965),举进士,故兵部侍郎、赠太师王公祜乾德中典诰掖垣,兼掌贡籍,词宗公望,卿大夫无出其右。四年(966)春,中第者公居其四。失巍峨者,抑少年也。王公独以雄文博学许之,曰:“垂名不后于我矣。”寻授密州防御推官。年二十七(970),应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太祖皇帝临轩亲试,条对圣目,日及申而奏成。太祖执卷曰:“儒者有如是之才者,三千字,写亦难了,况文理乎!”迁著作佐郎。公以遇英明之主,登制策科,方伸壮志,偶辅弼之司,除著作局,靡遵故事,因致书干执政,出监商州坑冶务,行府失人,颇动物议。
三、宋史杨业传
1、绝密军事会议如何会惊现于世
2、交州自公奉使后,朝廷累颁恩信,行人或非其人,黎桓多聚巨蟒侮之。至道中,来扰海隅,国家谓公前使得宜,亟召赴阙,借礼部侍郎,持节再往黎桓郊迎曰:“万里小国,叠降玉趾,潇湘之会,何以加也。”公申明存大体,俾箕踞慢态变为肃容,南鄙顿安。
3、宋太宗亲征北汉至太原,平日早就听说杨业的名声,曾经出重金想购求他。不久,太原城在宋军的包围下已成了一座孤城,形势危在旦夕,杨业劝北汉主刘继元主动投降,以保全太原城中百姓的生命。刘继元投降后,宋太宗派遣宫中的使者召见杨业,十分高兴,让杨业担任右领军卫大将军。(出征北汉的)大军凯旋回朝后,又加授杨业郑州刺史之职。宋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富有经验,又升任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正当契丹军队侵入雁门关,杨业率领部下数千骑兵从代州北面的西陉寨出发,从小路迁到雁门关的北口,由北向南从契丹军队的背后发动攻击契丹,将契丹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因立有战功,杨业被升为云州观察使,仍兼管郑州、代州之事。从此,契丹军队一看见杨业的军旗,就立即退兵逃走。
4、潘美的“自录”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他的奏报,他是主将,前方战况,当然随时呈报。他对杨业抱了“你去拼命、我来邀功”的态度,杨业的战果,都可以吞没在自己名下。
5、小说中更多的是表现杨家将忠心报国的伟大精神,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面对外族侵扰和西方列强欺凌,反抗侵略、保家卫国、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种寄托。为了追求这种希望,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在杨老令公战死后,杨六郎、杨宗保、杨文广(宗保之子)继承遗志继续战斗;男人牺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将继承遗志继续战斗;主人战死了,杨排风等家丁、丫环也要继承遗志继续战斗,这种精神让人钦佩。
6、一边牵着手,一边划着圈。
7、《宋史》上说杨业是并州太原人。杨业于后周初年,应北汉皇帝刘崇之召,赴太原任职。他在北汉供职二十九年,长期居住太原,所以《宋史》上说他是并州太原人。实际上,杨业无论祖籍,还是他自己的出生地,都是保德,说他是并州太原人就不太合理。
8、这一情况,朱子看得很清楚,因而就说:“作史大抵皆不实,紧切处不敢上史”(朱子语类卷128)。我们对于宋人所记录潘美在雁门关外的战绩,也应作如是观。辽国将领与杨业直接交锋,他们知道面对的敌人是谁,所以《辽史》列传所说杨业的活动是真实的。
9、现杨家村将迥溪杨氏宗谱五卷完整无缺地保存着。
10、荆嗣随李继勋,兵临汾河畔,杨业封锁了通汾河桥的要路。荆嗣转战渝桥,杀业所部兵千计,射中业的从骑。杨业退兵城内。荆嗣焚烧了南门(宋史荆罕儒传)。
11、杨业之死尚存在一些未揭开的谜团
12、杨业当然不会知道,这些举动成为他在北宋官场的重大污点,间接导致了日后的死亡。
13、1986年7月杨氏宗祠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4、回忆生前温暖 感觉好孤单
15、杨业有几个儿子,各书记载很不一致。我们先从宋、元、明的史籍和戏曲、小说中,把有关这一问题而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按时代顺序加以排列:
16、北宋名将杨老令公杨业,根据《宋史·杨业传》记载,杨业与契丹兵奋力交战,等退到谷口宋军设伏地点发现宋兵已撤,只得率部与再次契丹军队接战,受伤达几十处,士兵们几乎全部战死,后因战马受了重伤,被契丹军队俘虏,其子杨延玉也在这次战斗中牺牲,杨业为报答宋太宗赵光义知遇之恩,又羞愧于军队遭惨败,于是绝食三天而死。
17、关键词:《宋史·杨业传》;绝密军事会议;李若拙
18、杨业是一个天生的军事家。从小,杨业就喜欢骑马射箭,经常把用兵之道用在打猎上,得到的猎物总是其他人的数倍。年青的杨业自信满满,在他看来,打猎与用兵虽然不同,运用之道却异曲同工。(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成年之后,杨业正式从军,因骁勇善战精通将略,很快出人头地。
19、从民间流传和历史资料来看,一方面是古代有“朝上换皇不换将”的说法,即每一个朝代都有姓杨的人做将军作为验证,包括杨门虎将和杨门女将。
20、杨继业历史上真有其人,但民间盛传的他与潘仁美之间的恩恩怨怨却大多是假的
四、杨业传文言文原文
1、宋代转运使有两类,一类是常设的,宋在各路设转运司,其司的负责人即称转运使,副手则称转运副使。另一类是随军转运使,是专为作战而设立的临时性职务,打完仗即另任新职。李若拙所任属后者,随军转运使是很重要的职务,需要懂军事、会调度民工、粮食、兵器等,故需选“通才”担任。雍熙北伐分兵东、西、中三路,东路是主力。西路负责占领云、应、朔、寰四州,中路攻蔚州飞狐。中路的随军转运使是雷有终(947-1005),他就是一名“通才”
2、总之焦赞是确有其人。孟良姓名,虽不见于史传,但我们想杨延朗从小带兵,他手下一定会有几员战将,方能保证他常打胜仗。所以对于孟良,也不可以认为是完全出于小说戏曲家的臆造。
3、现在这个村子里面有数千人,其中有500多人是杨家将的后代,大家在这里生活的也非常的安逸,很多年老的长者都还保留着健身的习惯,而且在隐约中大家还能看到杨家枪法的身影,虽然说杨家将的故事距今已经很多年了,但是杨家将的威武还是流于民间的,这一份赤诚的爱国情怀也将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源远流长,一门忠烈影响着几十代人。
4、雍熙三年(986),宋朝军队开始了对契丹的大举征伐,任用忠武军节度使潘美担任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令杨业为潘美的副手。不久,宋太宗下诏书,要将云、应、寰、朔四州的居民迁往内地,命令潘美等人率领部下的军队护送这些居民。这时,契丹皇太后萧氏与她的大臣耶律汉字、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一起率领十几万军队重新攻陷寰州。杨业对潘美等人说:“现在辽国军队正处在士气最旺盛的时候,不能同他们交战。”然而,监军王侁说:“您一向被人称为‘杨无敌’,怎么现在遇到敌人却逗留徘徊不与交战呢?莫非您还有其他的意图吗?”杨业说:“我并非贪生怕死,只因为现在时机对我方不利,白白牺牲士兵而不能立功。(既然)现在您拿不愿牺牲来责备我,那我就当在你们之前先出战。”
5、[5]欧阳修.归田录:卷1[M].李伟国,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
6、在这样一个糟糕的情况下,杨业这个主帅没有出场,就已经输掉了。杨业明智地带领残部退回太原城。刘继元也知道老丈人胡闹,没有太为难杨业。
7、花纸伞韦秋西编曲:杨业传撑开了天上星撑开了月亮船撑开了一朵花纸伞在小河边闪哟闪跳起了铜鼓舞吃起了五色饭撑开了一朵花纸伞风雨桥头转一转迎来了青的山送走了白的帆撑开了一朵花纸伞在碧波上转呀转撑开了天蓝蓝撑开了风淡淡撑开了一朵花纸伞走过水路十八弯花纸伞哎花纸伞谁能告诉我你可是壮乡的木棉花开也开不完花纸伞哎花纸伞谁能告诉我你可是三姐在唱山歌红了江两岸江两岸迎来了青的山送走了白的帆撑开了一朵花纸伞在碧波上转呀转撑开了天蓝蓝撑开了风淡淡撑开了一朵花纸伞走过水路十八弯花纸伞哎花纸伞谁能告诉我你可是壮乡的木棉花开也开不完花纸伞哎花纸伞谁能告诉我你可是三姐在唱山歌红了江两岸江两岸江两岸
8、太平兴国初(元年为公元976年),宋朝以田钦祚为晋州钤辖。杨业率众攻打洪洞县,被钦祚击败,斩首千余级,获马数百(宋史田钦祚传)。
9、澶州之役时,杨延昭反对议和,他的主张和当时的丞相寇准的主张不谋而合,然而北宋朝廷并未对此作出反应。杨延昭就自己率领人马进入辽国境内,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战果。以后澶渊定盟,杨延昭因为守边的功劳,屡次升迁,最终被授予高阳关副都部署。
10、西岳史风||于赓哲:学者走上大众媒体,要有心理准备
11、杨大郎——杨渊平、杨二郎——杨延广、杨三郎——杨延庆杨四郎——杨延郎、杨五郎——杨延德、杨六郎——杨延昭杨七郎——杨延嗣。
12、显然,他写完后首先要送交史馆,作为原始资料保存。这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杨继业传》有没有送入史馆?何时送给史馆?回答是肯定的。以李若拙的身份,写成后送史馆应该不成问题,但可能性更大的是,至道三年(997),他出任史馆修撰之时,将史料存入馆中是最顺理成章的。
13、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杨家将的谱系是这样的:第一代,金刀令公杨继业,继业有8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名杨延昭,又名杨六郎,六郎生子名文广,文广之子名宗保,宗保生子名怀玉。
14、历史上真正的杨业死后,只有他的儿子延昭(即六郎)、孙子文广曾是宋朝守边的名将。
15、杨业投降之后,宋太宗大喜,当即任命杨业为右领军卫大将军。不久,宋太宗不顾战士疲惫,强行北伐契丹,结果自然惨败。撤军时,宋太宗任命杨业为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代州市长兼任三交战区司令)。为了笼络杨业,在宋军诸将都没有封赏的情况下,宋太宗“密封橐装,赐予甚厚”,秘密赏赐了杨业许多财物。
16、杨延昭也继承了自己父亲的遗志和使命,他的一生都是处于宋朝对战辽国的防御战争之中,他也跟杨业一样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但是他的儿子杨文广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杨文广所处的年代跟自己的爸爸和爷爷不同,当时的宋朝已经和外国议和了。
17、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野心,而且每个人都会变得。从后面来看,赵光义不仅杀兄弑帝,还杀了李煜。我觉得即使赵匡胤没当上皇帝,他也会变坏。
18、太平兴国纪号之后,六合为家,厥民富庶,先帝念吴越、荆楚、巴蜀、并汾之地,新奉职贡,梯航实劳,朝至夕到,填委京邸,乃置水陆发运司,专决留滞,事权禄位,吏局白直,亚三部一等,与计相抗行文牒,命公贰职,待器能也。
19、许多传说非常美丽,比如有关杨门女将的一切,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大家的兴趣,以至于我们对这段历史深信不疑。
20、在边陲对抗的二十多年中,杨延昭屡获战功,契丹人对其更是闻风丧胆。
五、杨业传文言文阅读
1、杨业,山西太原人,从小洒脱有侠气,善于骑马射箭,喜欢打猎,所得猎物比别人多好几倍。曾经对他的随从说:“我将来当将军带兵,也要像用猎鹰、猎狗追逐野鸡、野兔一样”。
2、根据史料记载,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是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都会带他同行。
3、当然,杨家将的后代可能集中在雁门关鹿蹄涧村和四川梓潼,但也有可能在四处分散,只是时代久远,没有详细的记录来表明他们是杨家将的后代。在《宋史》记载:杨业曾以数百骑击辽军十万于雁门关;雍熙三年,宋军征辽,率军兵出雁门,收复朔州、云州(今大同)、应州(今应县)、寰州(今朔州境内),和辽军激战飞狐口,后因战事不利,被奸臣所妒,战死陈家峪(今朔城区南)杨延昭继承父志,驻守河北,先后在景州(今景县)、定远军(今东光县)、保州(今清苑县)、莫州(今任丘县)、高阳关(今高阳县)等地任莫州刺史、高阳关副都部署等军职。
4、在北宋初期,他是一位抗辽的名将。将门出虎子,传说他有七个儿子。于是成就了民间故事《杨家将演义》,可是传说版本不同,所以连后代都有不同说法。
5、明代中期以后,满州崛起,“倭寇”入侵,明王朝内部奸臣当政,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现了大量通俗小说《杨家府演义》、《北宋志传》。《杨家府演义》全名是《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志传》,其作者已无从考证了。这些小说使得杨家将的故事数百年来在民间广泛流传,并深深地扎根在老百姓的心里。
6、宋朝虽然灭亡了,但是杨家将的故事并没有因此消失,在大宋灭亡之后,为了能够逃避敌人的追捕杨家的人分成了几部分,往不同的方向逃命。
7、老七武功最强。比较认可的一种是杨继业有7个儿子,分别是杨延昭(官任防御使)、杨延玉(与辽国作战中阵亡)、杨延浦(官任供奉官)、杨延训(官任供奉官)、杨延瑰(官至殿直)、杨延贵(官至殿直)、杨延彬(官至殿直)。在《杨家将演义》中也是说有七个儿子,可是名字却有不同叫法,老大到老七分别是延平、延广、延庆、延朗、延徳、延昭、延嗣。《宋史·杨业传》记载为七子,《续资治通鉴长编》言杨业仅五子,而《东都事略》中则只提到杨延昭一个儿子。
8、在历史上杨业是真实存在,金刀令公杨业也确实有8个儿子。在小说和电视剧里面,杨业最后是撞碑而死的,但是其实在历史上他是死于敌人手中。当时杨业率领军队跟辽国对抗,因为战术的问题没有及时得到接应,最终在陈家谷被辽国给生擒,硬骨头的杨业没有选择屈服,后来因为绝食死掉了。杨业的众多儿子,历史上有记载的只有杨延昭以及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
9、清高宗批《历代通鉴辑览》,往往有武断的地方,但作为封建帝王来说,他对于用人行政,是有一套经验的。他对杨业殉难这件事,认为王侁罪不容诛,潘美失职愤事。而宋太宗对这事的处置,只是轻轻地削潘美三任,王侁除名配金州,刘文裕配登州。其实潘美所削去的,只是检校太师等类的虚衔。雍照三年八月明令降官,这年十二月间,他仍是驻节太原负军事重责的人(以上都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这又是宋太宗掩人耳目的手法。
10、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字、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11、从这段记载看,杨业死后杨延昭一直坐守边疆抵御契丹,对辽人很有威慑力,成为他们的心腹大患。
12、我们一位右玉老乡孙莱芙先生,对此就颇有些研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真实的杨家将是怎么样的?而史实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的?
13、杨业,又名杨继业,他是杨家将当中的代表性人物。一般的说法是杨业有七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但是史书记载的却也并不是很一致。《宋史》中的《杨业传》记载曰:"业既其子延玉亦殁焉。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昭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环、延贵、延彬并为殿直。"
14、杨延朗的生平,各书记载只从朔州战役或遂城战役说起,这已是雍熙三年以后的事了。他青年时期的活动,只有《宋史》说杨业生前,“每征行必以从”的一句话。当时他地位还低,史家不作比较详尽的记录,这是可以理解的。
15、杨业在北汉官至建雄军节度使(东都事略杨业传)。按后唐同光元年以晋州为建雄军;我们前边摘引“开宝八年正月北汉主命刘继业、马峰攻晋州”,马峰当时,官枢密使,而刘继业名列其前,可知杨业这时已经是建雄军节度使了。但晋州始终没有攻下,他那节度使只是遥领,并没有到达任所。
16、大约是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河东节度使刘崇,他派少年杨重贵前去太原。后杨信投靠后周,杨重贵则留在了太原。
17、其中杨延玉随乃父征战,于陈家谷口一战殉国,其余6子,延朗为崇仪副使,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环、延贵、延彬并为殿直(官名)。这7个儿子除杨延玉战死外,余皆善终。并无流落番邦、身死奸臣之手一说。
18、文章作者孙莱芙,摘自孙莱芙的博客。
19、西岳史学||杨瑾:隋代墓葬出土胡人类型与文化渊源初探
20、后来,杨延昭卒于任上,终年五十七岁。宋真宗听到这个消息后,极为悲痛,派使者护灵而归,河朔的百姓,多望柩而泣,为他落泪。
下一篇:没有了